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身体视角研究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莎剧研究的热点,其范围主要包括包括:莎剧中的身体修辞研究;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莎剧中身体话语的研究;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对莎剧中作为认同的身体的研究;及对莎剧身体批评的反思.这些研究开拓了我们认识莎剧的广度和深度,但也常陷入”情色身体”和病理学身体等的囹圄.莎剧中身体在剧作的文学性和审美内蕴,身体话语与剧里和剧外的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话语的互动,以及莎剧中的身体在中国舞台上的呈现和变异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人生隐喻1的辞格表征十分丰富。莎剧通过使用明喻、暗喻等修辞格,不仅能够增强语言的思想性及艺术性,还能在认知层面将更多的人生隐喻纳入隐喻系统,从而使莎剧中的人生隐喻系统处于持续开放和动态发展的进程中。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与传统修辞学研究相结合,将有助于全面认识莎剧语言中的修辞现象,深入挖掘修辞格的使用规律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3.
动物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莎士比亚通过修辞手段在其戏剧中使用了数量可观的动物意象。基于前人研究,本文尝试从隐喻认知视角解读分析莎剧的动物比喻。研究发现,莎剧的动物比喻有明喻、暗喻及借喻三种;按比喻的本体划分,可以分为以人为本体的比喻和以事物为本体的比喻。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视角,对动物比喻的认知机制和认知功能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世界文坛上的一颗明珠,而通感修辞便是其中灵动的一笔。然而,国内对莎翁四大悲剧的通感修辞研究尚少。以《哈姆雷特》和《李尔王》中的通感修辞为语料,发现莎剧中的通感修辞有三个作用:一是使语言更具魅力;二是更有助于人物塑造;三是深化戏剧的主题。而从朱生豪、梁实秋、孙大雨和卞之琳的莎剧译本出发,发现朱生豪主要采用直译法,忽略了通感修辞的形式;梁实秋主要采用意译法,也并未关注通感修辞的特点;孙大雨和卞之琳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忠实原文,也保留了通感修辞的特点。因此,翻译莎剧通感这一修辞的时候,既要忠实原文,又要保留其修辞特点,在此基础上还应保证译文的流畅。  相似文献   

5.
对11部莎剧中"人生"隐喻的研究发现,常规隐喻与新奇隐喻构成规约化程度从高至低的连续体。莎剧对"人生"在精神方面的属性特征进行了显著拓展,而对位移类隐喻的创新较少。莎剧通过扩展、细化、质疑、混合、泛化等方式在常规隐喻的基础上创造新奇隐喻,并在语言层面利用明喻、暗喻等显性修辞手段体现概念隐喻的作用。发掘莎剧中隐喻的创新方式,对深入认识莎剧的语言艺术及思想内涵,探寻概念隐喻在人类认知及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莎剧来源研究肇始于18世纪中叶,已有近三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在传奇剧研究领域,不同时期西方学者对莎剧素材来源予以不断的挖掘与钩沉,已详尽地搜集、甄别并输出多部文本来源文献。与此同时,学者们对学界长期来源争鸣予以回应,竭力厘清了文本来源脉络,成就显著。然而,已有成果在来源研究维度与深度上尚有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维度单一与缺乏差异追问两个方面。笔者在思考路径上,一则拓展文本来源研究维度,兼顾社会、舞台与口传因素,探求莎剧来源全貌;二则聚焦本源文本差异,统筹人工细读与智能应用,深度解析创作动机。据此增强来源研究发展后劲,赢得发展前景,对“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予以客观研究,并借以启发自身的文化熔铸。  相似文献   

7.
从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本·琼生起始,关于莎剧的评论和研究几乎贯穿整个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从精神分析、女权主义、存在主义、原型批评、接受理论、后殖民主义批评、生态批评、后现代主义、一直到新历史主义构成了一条解析莎剧的完整链条。通过分析这些理论在莎剧中的解读与阐释,展示莎剧的全面而深邃,从而使人们更为清晰地理解莎士比亚作为一位剧作家所具有的跨越时空、光照百代的巨匠风范。重读其经典剧作带给人们的一种在自省时听到自我、感受内在变化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8.
修辞学是一门研究言语交际的规律和技巧的科学.传统修辞学从开始重视演讲术、论辩术、诗论,锤词炼句到辞格为研究中心,主要以文学语言作品为研究对象,忽视了言语交际的动态研究,陷入到形式主义的窄胡同里.现代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和源泉的现代修辞学重视语境和言语,着重研究言语的表达作用和表达规律,重视言语的理解和接受,强调修辞的动态的建构作用.为了推动修辞学的发展,2004年10月12日至15日,中国修辞学年会是中国修辞学会第12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锦州渤海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的10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80余篇,会议的主题是"修辞学的理论前沿与应用",涉及修辞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修辞学分支学科建构、实用修辞和修辞格、修辞史和修辞学史等方面,几乎涵盖了修辞领域的所有热点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丰富、完善修辞学理论,对修辞学分支学科的建立,对中国修辞学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西方倒莎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莎士比亚著作权问题,对19世纪西方倒莎派学者在这个领域的探索首次进行了较系统的评价,填补了我国莎学界在这一课题上的空白。作者认为,在西方四百年莎评史上,倒莎派作为莎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军,其研究工作是不应忽视的,尤其是其研究方法,大有介绍之必要,因为方法的革新常常导致整个文学研究的革新。文章在详细缕述史料的基础上,指出倒莎派理论的局限和可借鉴处,为我国莎学爱好者和其他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视野。  相似文献   

10.
修辞既是独特的语言现象,也是人类认知思维加工的结果.以认知为视角,系统归纳分析《哈姆雷特》的修辞运用.研究发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大量运用隐喻、双关、排比等修辞,并通过这种“银盘”般的修辞和“金桔”般的用语营造出一种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氛围.识解这些修辞不仅能深入了解莎剧的语言艺术及思想内涵,对于探寻莎翁在修辞建构中的认知思维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