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戏剧作家莎士比亚被称为"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其悲剧创作的思想蕴涵极其丰富。本文从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社会思想方面入手进行深入探讨,深层次挖掘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社会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与创伤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运用戏剧语言呈现了那个时代的创伤记忆。由于创伤无法通过惯常语法被感知或言说,戏剧作品充当了创伤的脚本,戏剧舞台也成为演绎创伤的场所。莎士比亚通过一系列创伤人格的塑造,揭示了人物与空间、时间和自我相疏离的心理现实。通过对莎士比亚戏剧元素的解读,可望揭示那些被压抑的无法进入历史和语言的特殊记忆,还原一个更完整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戏剧的生命力之所以长盛不衰,焕发出越来越强的活力,这与莎士比亚戏剧的一种双重共生现象有关。莎士比亚戏剧一方面活跃在剧场,另一方面也活跃在文字文本中,二者相互改写、互为补充;它们既为普通的大众所欣赏,亦为专业的学者和研究者提供阐释与批评的空间;在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他的戏剧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当下性,而在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他的戏剧又被不断改编、改写、翻新、盗用,成为后人眼中和心中不断变换的莎士比亚。这种剧场演出与文学文本、经典化与大众化、当下性与后世不断阐释的再造性的双重共生现象展示了莎剧的巨大弹性和解读的空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永恒活力的莎士比亚。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戏剧活动在一种有利的经济环境中获得了发展。分析莎士比亚戏剧活动的经济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其宏观戏剧世界的经济运行规则、经济投入主体,和微观戏剧世界里的观众群体、剧团经营,以及剧作家的自我经营,是研究莎士比亚戏剧活动的参考要素。戏剧作为一种经济消耗较大的社会上层建筑,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基础;要对莎士比亚戏剧活动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必须把握其时的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5.
《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被称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四大悲剧中,莎翁运用了大量的圣经典故对于深化剧作主题、烘托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戏剧效果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上成就巨大,但在戏剧理论方面却没有留下专著。通过一些散见于莎士比亚剧作中的戏剧理论,可以看出其戏剧思想分六个方面:一是关于戏剧与现实的关系,莎士比亚认为戏剧既要摹仿自然而又不能机械地照搬。二是关于戏剧创作,莎士比亚认为剧本是关键人物应典型化。三是莎士比亚创造了“舞台想像说”,主张观众运用想像去理解剧情。四是关于舞台表演艺术,莎士比亚强调演员的“意象”。五是关于五角艺术,他认为丑角不仅能提供笑料,而且常充当作者的代言人。六是莎士比亚提倡戏剧语言民族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戏剧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然而就戏剧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而言 ,却属于下层文化范畴 ,戏剧的内容、形式以及演员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莎士比亚本人的命运和他被后世所公认的地位形成极大的反差。然而 ,莎士比亚戏剧的形成和发展 ,是文艺复兴革命的结果 ,又是这场革命所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最根本改变的动因  相似文献   

8.
有人作如是说:莎士比亚研究和莎士比亚评论,是“国际学术奥林匹克活动”。话虽说得夸张了些,但是莎士比亚作品的艰深,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初为英国大众喜闻乐见的戏剧,现在越来越令普通读者难于深刻理解其艺术真谛了。何况是在异国他乡,莎士比亚就更是学者书斋里的研究对象。莎剧成为戏剧、戏曲舞台上高、精、尖的典范,被作为戏剧教学的范本,成为“阳春白雪”的代名词了。因此承担起普及莎士比亚的任务,就成了所有热爱莎士比亚的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以莎士比亚戏剧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是全人  相似文献   

9.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出现在16世纪90年代,相差只有三年.两个剧本在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戏剧结构、戏剧冲突与节奏、悲剧风格与结局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汤显祖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也有助于探讨东西方古典戏剧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戏剧时间体系包括戏剧中惯用的时刻、时段、测时、播时方法与器械等。莎士比亚戏剧由“年季月日时分”六种类别构成;除了日月星辰和其他自然物候 (主要为雄鸡、夜莺、云雀 )外,主要用沙漏和时钟测时;在播时方法上,莎士比亚戏剧主要用钟鼓楼、更夫报时,但有时是钟表报时。莎士比亚戏剧时间系统意境优美,富有韵味。  相似文献   

11.
论关汉卿戏剧的魂梦情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汉卿戏剧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其常用鬼魂梦境来延续情节、敷衍场面。《窦娥冤》、《蝴蝶梦》等均是如此。关汉卿从大众的审美情趣和自己的美学理想出发握造出来的鬼魂形象与梦兆情节,与一般的宗教迷信不同,它们起到了对人间法制的微弱的监督作用。它们所反映出来的积极的战斗意义,也具有撼人心魄、发人深省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伟大翻译家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鸳鸯湖畔。之江大学的四年以及随后的编辑生涯,为朱生豪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功底,同时使他具备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古典诗词创作才能,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从1935年开始准备译莎到1944年逝世为止,他共译出莎士比亚悲剧、喜剧、杂剧与历史剧31部半,给中国莎学史和中国翻译史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朱生豪长于译笔,但也不乏译论。他具有伟大的爱国翻译思想,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他的译文自然流畅,这与他采用再现原作神韵和神采的翻译策略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关汉卿笔下的妓女形象个性鲜明,神采各异,其间透射出关汉卿对妓女的深切同情。但因囿于所接受的儒家伦理文化,剧中又时而流露出文人的清高意识和对妓女的狎玩心理。这种矛盾心态揭示了一代浪子才人的道德困惑。  相似文献   

14.
卞之琳是活跃在我国文坛的著名诗人和翻译家,建国以后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文艺研究,是我国重要的莎学学者和诗歌翻译理论家,在中国译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对翻译理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翻译实践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通过对卞之琳的翻译实例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他在翻译理论上提倡的"以诗译诗","信、似、译","亦步...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关汉卿历史剧《单刀会》全面深入的分析,认为关汉卿在创作此剧时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发挥了自己的主观想象。关汉卿对关羽情有独钟,将他塑造成一个近乎神道的人物,不仅为后世考证关羽是关汉卿远祖的观点提供了资料依据,而且对关汉卿所怀抱的强烈的汉民族感情与拥有的严肃的正统思想给予有力支持。在中国古典戏曲史上,《单刀会》是一部既有深刻思想性又有独特艺术性的优秀杂剧,分析它对准确认识和恰当评价关汉卿的文化品格与历史地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秦观的词在转益多师的基础上自辟蹊径而成大家,并非只受柳永等人的影响,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词的创作同样深得苏轼的指导、鼓励和提醒,他也继承了苏轼对词“雅化”和革新的成就,特别是过岭后的遭际使他的词作具有“严重高古”的特点,实现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的戏剧《阿史那》是李健吾根据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翻译加改编"的本土化莎士比亚戏剧。这是民国以来一种特殊的中国化莎剧。《阿史那》文本的改编体现出互文性特点。《阿史那》在重写了《奥赛罗》内容,重置了情节的基础上,将中国故事置于该剧的悲剧精神之中,其中既有对中国历史、文化、人性的叩问,又有对权力、阴谋、野心的影射、担忧与批判。《阿史那》对《奥赛罗》中的人物形象在中国化基础上的改写,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互文性中国化式的莎氏悲剧。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不仅受到本国的经济制度、行政结构、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制约,而且它也受到本国意识形态的影响。抗战时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美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其国家利益,制定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先后采取了中立观望、援华制日、联合作战政策。中立观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日本的侵略行为;援华制日、联合作战政策增强了中国的抗战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国民政府对美国的依赖。  相似文献   

19.
中国要想在21世纪崛起,首先就要实现科技振兴。"科技立国"是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尽管中国和日本两国基本国情不同,日本科技立国与中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背景也有很大差异,但是,日本的一些做法对我国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的。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至少有5部作品涉及了非洲人形象书写,但以《奥瑟罗》中的奥瑟罗形象最为成功。莎翁在这部作品中,刻意将既值得颂扬又应该批判的奥瑟罗形象纳入剧本并对其进行艺术处理,莎翁种族观的两重性在这个"他者"形象上显露无遗。莎翁通过歌颂奥瑟罗英雄形象,试图扭转17世纪英国人对非洲人的偏见和种族歧视,在彰显其伟大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同时,还刻画了奥瑟罗在寻求白人主流文化认同之旅中的兴奋与彷徨,作者潜意识里欧洲白人的种族优越感流露在剧本字里行间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