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特征及其社会化塑造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中国人的全面发展 ,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与核心是塑造人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是被人们普遍推崇和肯定 ,并由国家所倡导和推广的人格模式。这种人格模式应具有良好的要素特征、结构特征、功能特征与标志特征。要塑造当代中国的理想人格必须坚持文化整合、系统合理、现实超越、整体优化、创新开放的基本设计原则 ,并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塑造机制、市场塑造机制、政治塑造机制和文化塑造机制  相似文献   

2.
试论人的文化存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活于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是由文化塑造的,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其所处文化情境塑造的结果。人创造了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人与文化密不可分。人格是个体在特定文化状态下的生存样态,它的形成和发展受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也就是说,人格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人格,即个体在接受特定文化熏陶时,通过对特定文化的内化及个体社会化后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表现为气质性格、个性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它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社会文化影响和熏陶的结果。把人格界定为文化的产物,原因在于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人,跟动物的区别之处在于,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被创造者,人类创造了文化,但对每个个体来说,文化又塑造了他。人是文化中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因此,可以说,人格是个人对特定文化内化的结果,也是人的文化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3.
国风 《学习与探索》2007,(5):229-233
先秦儒道思想秉承内圣外王道术,其理想人格也以"圣人"之名统称,两者均首重内圣,而外王则其必然推演,即所谓德合天地、道济天下。先秦儒道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德合天地、道济天下的圣人,实质上是一个至德之人,其特质为公、诚、明、善、虚、灵、应、化。这种合德完人的追求是儒道两家对理想人格的祈向,主要是针对人君或领袖人物品德修养而阐发的。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卓有成效地发现人格与幸福感的密切关系,但其缺乏哲学的思辨与反思,只能通过人格变量对幸福感做静态的测量和描述,不能找到获得幸福的有效途径.理想人格作为一种理想的超越人格,是对人本质属性的全面占有,而审美人格作为一种现实人格状态,最具无限趋近理想人格的动力性和可能性.作为生活效果的幸福感,就是审美人格无限趋向理想人格而尽可能全面丰富地占有人本质属性的独特体验.  相似文献   

5.
文化与人格研究:历史、现状与未来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与人格运动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关注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表现出来的人格普遍性和文化特殊性。文章以论述“文化与人格”研究兴衰、复苏的历史为起点,重点分析了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向。作者认为,大五人格是连接文化与人格的概念框架,但对大五人格以及人格测量方法展开进一步探讨,用宽阔的理论来整合实证研究,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6.
张进  张惠民 《唐都学刊》2001,17(1):77-83
苏轼论士君子人格,以道事君,以气为主,刚正静定,真诚仁厚,坚忍不拔,出处裕如,尤推崇一种道德政事文章而至于"全"的人格典范,并以其毕生精力躬亲履践,成为宋代士人与后世文化人推崇和仿效的人格范式.  相似文献   

7.
文化与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是个体在特定文化状态下的生存样态。它的形成和发展深受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诸文化的影响及制约。个体人格在形成期要受家庭文化、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纯观念形态文化的影响。另外,个体人格的发展还深受个体自我发展动机、人生体验、社会实有人格和文化理想人格的推动。文化扩展了个体的生存境界,塑造了个体的人格,但个体人格也为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文化与人格就是在这个双向运动中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张进 《唐都学刊》2003,19(4):90-93
苏轼文化人格往往呈现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极情感奔放,又极理性涵养;极刚褊孤介,又极仁厚平易;极超然脱俗,又极寻常入俗;极参透生命,又极珍重生命.这种矛盾及其统一,缘自他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纳,缘自他人生理想与人生目标的双重性.也正由于此,使得他的文化人格更具丰富性,更具魅力.  相似文献   

9.
桑春红 《学术交流》2007,42(7):10-13
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事业所需要的理想人格,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人一直关注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人格就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人的全面发展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其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进一步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当时社会的理想人格,是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是具有独特文化特性的组织,它的文化特性主要体现为学术性、开放性、人文性以及民族性。基于这些特性,大学文化具有精神品性的引领功能、价值观的导向功能、理想人格的范型定位功能、“教与学场域”的营造功能。  相似文献   

11.
袁济喜 《求是学刊》2002,29(1):85-90
中国古典美学论及艺术之美的内在依据时 ,强调艺术美对于自然界的依存与回归 ,以物我合一为最高的境界 ,形成了意境范畴 ;在论及艺术美的主体性时强调情感的真诚自然 ,认为艺术只有进入真诚无伪的情感之门时 ,才能产生撼人的美学魅力。这些美学观念在今天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乡镇政府处于国家政权的最基层,其向上承载着庞大的国家机构体系,向下则连接着九亿之众的广大农村社会.乡镇在客观上担负着调处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重要职能,它以独特的方式调处、化解形形色色的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形成一套颇具特色的乡镇纠纷解决机制,对农村社会的稳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乡镇却面临着社会与自身的双重转型,并深深地陷入转型期的不适与痛楚之中,这种境况严重制约了乡镇调处农村社会矛盾纠纷职能的发挥.因此,乡镇需要通过制度与机制的创新,从而获得与其职能相匹配的调处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诗歌在探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牛郎织女传说中,无论是在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研究,还是对牛郎织女传说以及推动各地民俗活动方面都有重要影响.研究诗歌的历史文化传承作用,借鉴这一文学形式,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对于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应澳大利亚麦考利大学等校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一行7人最近赴澳大利亚、新西兰(以下简称“澳新”)考察了人力资源的有关情况。考察团先后访问考察了澳大利亚麦考利大学、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莫纳什大学,以及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并与这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专家、学者及高层管理人员,就人才的招聘、解聘、考核、培训、工资和经费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座谈和交流。  相似文献   

15.
疆域的界定应建立在文献学、考古学的证据的基础上 ,箕子朝鲜、高句丽、渤海的疆域的确定 ,首先是在对它们的民族渊源、民族归属以及政权性质与归属的综合判断基础上给予科学的论定。而文献学、考古学的综合分析归纳又是中国历史疆域理论原则产生的基础。中华民族观、中华疆域观与中华文化观是中国历史疆域界定的三个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当前中国超大城市中具有不同人口结构特征的北京、重庆、成都为例,试图通过比较三个城市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和实施效果,找出一些可资借鉴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思路,以推进全国的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7.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培养企业发展所需人才.该文通过分析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对当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在国际国内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应该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核心内容.因为只有对党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才能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才能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才能彻底肃清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才能克服和消除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求是学刊》2017,(1):97-104
犯罪全球化表现在不同的维度,其对民族国家政治秩序和刑事司法体制形成了挑战。当代犯罪全球化研究的主要理论范式对于思考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但它们也存在某些缺陷和不足。在应对犯罪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只要深化刑事司法制度改革,通过加强犯罪治理制度的创新研究,积极参与全球犯罪治理的制度建设,就能够有效应对挑战,并对人类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左亚文 《创新》2015,(4):45-49
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市场经济的激荡使人们的理想信念遭受巨大的冲击而发生了剧烈嬗变,理想迷茫、信念动摇、灵魂失落等现象的出现表明精神领域的变革是一个痛苦和复杂的过程,在历史变革的凤凰涅槃中重建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和灵魂工程,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必然选择和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