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电视谈话节目的诞生缘自"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传播理念.目前,大陆电视谈话节目普遍不景气,而凤凰卫视和阳光卫视的谈话节目却越来越火,主要原因是大陆在电视传播理念、内容和主持人方面存在严重缺陷.电视谈话节目要走出误区,必须树立正确的传播理念.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要打造自己的影响力,靠的是独特的视角、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思想、新颖的见解.在这个泛娱乐化时代,电视谈话节目应该是社会的良心,社会的守望者,它为社会提供的应该是自己的观察、发现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90年代以生殖健康为内容的电视"谈话"节目开始播出,到2004年号称"中国第一档深夜性电视节目"的<面罩>夭折,再到今天电视性教育栏目开始呈现娱乐化倾向,在这个过程中透露出当下都市人性观念的变化.参与都市人的性观念探讨,抑制露骨、低俗的所谓"性趣"卖弄,科学阐释,正面回答,循循善诱,积极引导,是当下电视"谈话"节目人文关怀的重点之一,同时,它也必将为电视"谈话"节目拓宽新的天地,融入更多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赵子剑 《南都学坛》2011,31(5):115-118
作为一种新兴的节目形态,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主要以人生、婚姻、家庭、生活等日常问题为探讨对象,在主持人和嘉宾的引导下,通过普通人之口讲述自己的情感故事。话题的普遍性和相对轻松的节目形态使得电视谈话类节目显示出比较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然而,2008年年底,国家广电总局向全国各大卫视及地方台下发的一则要求各电视台对旗下情感类节目进行"自查"的整改令,让不少曾经火爆一时的情感类谈话节目陷入绝境,一些节目由于低俗化而退出公众视野,一些节目不得不改版。经历了几年辉煌的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盛极而衰,发展陷入瓶颈。在消费主义语境下,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何以名正言顺地走入公众视野?如何秉承电视节目服务受众的本位,突破其发展瓶颈,这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特点主要包括:混合传播,"场"式传播,双层反馈。在电视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分别承担了不同的角色和功能,话题、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是关系到节目质量的基本元素,叙事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5.
谈话节目作为中国电视最常见的节目形态之一,其主要困境在于与自然的话语状态不符,而根源则在于未能处理好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的关系.电视谈话节目要实现有效沟通,需要营造一种可以容忍个性化人际传播的传播情境,以实现发布"集体化声音"与表达个人化观点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电视人文谈话节目是20世纪末出现的电视谈话节目之一种,它的出现体现了身处电视文化沙漠的人们对文化绿洲的向往和追求。《大家》于内涵丰富而客观理性的叙事中展现嘉宾伟大的家国情怀和动人的人生性情,《开坛》则在自由不羁的讨论中穿越时空、张扬人文精神,为观众奉献精神大餐。他们独特化、个性鲜明的节目制作艺术和共同化的人文内涵追求,是电视人文谈话节目成功的必备条件。但纵观当今电视人文谈话节目,人文精神的缺失正是扼住其发展咽喉的瓶颈。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找到市场与文化的最佳合力,既注重节目艺术个性的形成,又重视节目文化底蕴的挖掘,是电视人文谈话节目成功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7.
谈话节目(talkshow)源出于美国,电视史学家一般都把NBC1954年推出的《今夜》看作是开电视谈话节目先河的栏目。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起步较晚,中央电视台1996年3月6日开播《实话实说》,成为当时全国影响最大的谈话节目。在《实话实说》的影响带动下,各省市电视台纷纷开办谈话类节目。目前电视谈话节目经过了最初的躁动与热闹之后,渐趋稳定,而弊端与不足也开始显露。让我们以央视的《实话实说》、《艺术人生》、《对话》等栏目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此类节目的现实与发展。一、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本质是人际传播正因为人…  相似文献   

8.
电视谈话节目是用大众传播的手段来表现人际传播。在谈话节目中,形成了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三方即时互动,场外观众和场内极易共鸣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以电视技术的发展为技术支持,使观众和电视获得表面上的平等,谈话节目的话题更贴近实际和生活,节目更具有个性化,能吸引更多受众的参与和关注。增强了电视媒体的活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现实困境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在内部还是外部,我国电视谈话节目都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但它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电视谈话节目;将更加注重节目的整体策划和包装,积极打造著名品牌;话题将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受众进一步细分,雅俗分赏与雅俗共赏的局面并存;节目样式更加丰富,表现手段更加多样。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电视谈话节目越来越多的受到观众的关注。观众主动发表言论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作为语言类节目,电视谈话节目为专家学者也为普通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其中辩论式谈话节目因其话题有可辨性、参与人数多、现场辩论激烈,汇聚的观点丰富多彩而倍受欢迎。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辩论式谈话节目受欢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初,西方世界兴起的真人秀电视节目,在创造收视率新高的同时,成功地移植到了中国,实现了惊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真人秀电视节目中蕴含的“审丑”意识,不仅成为一种全新的美学现象,也是一种传媒时代具有电视革命意义的文化现象。中国真人秀节目所唤起的中国电视受众的“审丑”意识,既暴露了大众文化氛围中电视工作者与受众思想的肤浅、趣味的低俗,又拓宽了文化大众的审美视域,丰富了电视传媒的产业化传播手段。我们需要正确看待真人秀电视节目审丑现象,重视审丑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12.
艺术的创作一直以来就注重审美效果,这一重视发展到极致就是西方上个世纪的接受美学。在艺术领域里,接受的重要性在电影、电视剧中就更加的重要,因为其高额的投资最终需要观众来买单。如此的高风险就要求影视的创作者深入把握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特别是民族性,努力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威胁,民族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影视的创作,而且成了衡量影视剧好坏的一个潜在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探讨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就有了双重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电视节目的故事化已经成为中国电视界的新潮流和新趋势,"故事"成为各大电视媒体竞争的新资源。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不仅得到了电视人的追捧,更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喜爱。故事化带给中国电视的不仅仅是一种倾向,更是一种理念。通过细细梳理电视节目故事化的艺术特征、流行原因及其长期发展的策略,揭示了电视节目故事化存在的必然性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电视与戏曲一开始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逐渐相辅相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戏曲与电视结合是双向选择的结果,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随着电视传媒的出现,戏曲在传播方式、艺术形态、观剧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以写意为特征的戏曲与以写实为特征的电视艺术结缘,经高度融合而成戏曲电视剧。传统与现代,戏曲与电视并不矛盾,二者的结合为彼此的发展增强了活力,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二十年来,新信息传播渠道、平台的出现影响了传媒生态,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受到冲击.电视媒体在终端和经营两个层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未来电视机在视觉特性上会继续改进,同时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会更具网络特性;视频终端的多样化,多“屏”具有融合趋势;媒体机构方面则需要布局更广的电视产业链,以产品思维、用户思维去经营.  相似文献   

16.
电视连续剧《亮剑》,具有英雄主义励志传奇的特点。该剧与中国传统作品相比,表现出的时代性;与现代流行的影视作品相比,具有突出的积极意义。在当前这个缺乏英雄的时代,面对“新写实”文学对英雄和崇高的消解,《亮剑》迎来了英雄的回归。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尤其需要这种英雄主义精神的激励。励志类电视剧可以对观众传递积极思想和激励精神。中国励志剧未来的发展有机会也有挑战。  相似文献   

17.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国的电视传媒不仅要面对国际竞争,更要面对国内媒体的竞争。电视台内部的无序竞争,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制播分离”催生了民营电视制作机构的迅速崛起;入世后的大环境吸引了大批境外资本纷纷落户国内。竞争形式的多样化,竞争范围的扩大化,都给中国的电视事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文章将从电视媒体竞争的形式和范围两个方面,探讨当前我国电视业在竞争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电视电影落户中国的短短几年时间中,中国人对它的认识从陌生到熟悉。现在,电视电影已成为大众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电视、电影文化不断走向多元化,电视电影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新闻在新闻内容、叙事方式和传播手段上不断实行变革。以受众需求为选择新闻内容的依据,以受众易于接受的话语来讲述新闻,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来传播新闻,逐渐成为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共识。与此同时,内容上过分迎合受众而走向媚俗,表达上过分煽情而失去冷静和真实,传播上过分注重形式而缺乏内容等问题也应当引起人们的警惕。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根本动力在于媒体经营管理体制的变革所带来的受众观念的改变,改革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受到经济全球化和西方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只有以中国国情作为改革的框架和背景,超越对受众的简单迎合,中国的电视新闻改革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