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该文在分析总结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和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思考现代学徒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探讨现代学徒制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相互促进作用.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为例,以大师工作室为依托,构建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考察了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 ,不仅注重某一种教育思潮的代表性文献研究 ,而且注重这一思潮对当时学校教育实践影响的研究 ;并且通过学校教育实践的改进 ,来切实转变教育界内外原有的落后观念。本文认为 ,上海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实为近代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文章通过研究上海 184 3- 194 9年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下学校变迁和教育实践的历程 ,探索其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思潮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输送实用型人才的基地,承担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促进经济建设的重任。现代学徒制与传统的学徒制、常规学校育人模式相比较,具有更加突出的优势,高职院校应将现代学徒制合理地应用到人才培养工作中,以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该文首先简要阐述了现代学徒制的概念与优势,然后就现代学徒制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提出了探讨性建议,希望能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经管类与理工类专业的差异,并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探讨了如何在经管类专业中试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具体从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人才培养内容和过程以及培养制度等四个方面概括经管类专业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最后总结了实践过程中高校、政府和企业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戊戌维新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寻找西方富强之基和中国贫弱之源。经过将近60年观察与思考,维新志士不约而同地将“兴学养才”。广开民智视为中国救亡之道、富强之本。戊戌变法是维新志士和光绪皇帝共同铸造的历史丰碑。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近代学制;革新教育内容,“兼习中学西学”;“参用泰西学规”,设立京师大学堂,构成百日维新期间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它是中央政府第一次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在全国范围自上而下推行的学校制度和教育体制的变革,不仅为清末新学制的出台和科举制的废除打开了通道,而且为中国新文化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火种─—京师大学堂。因而戊戌维新“虽骤起而卒蹶”,但却以它“拨旧开新”的历史贡献,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教育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分水岭,由封闭走向开放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2020届是学校全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第一批学生,针对毕业生发放在线问卷调查,对毕业生实习基本情况、专升本情况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就业形势进行实证分析;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学校在今后的就业实践中,进一步强化在校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学生对岗位的"认同感"以及深化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和校企接轨,为企业、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在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之一.现代学徒制与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一致,都是培养专业型、技能型以及应用型人才,但二者在人才培养过程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借鉴现代学徒制的优秀经验,有助于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该文对现代学徒制进行简要阐述,分析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并具体探讨现代学徒制对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学徒制与“双创”教育的耦合对培养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为提升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理念,提高学徒制在“双创”领域的育人效果,基于对中国特色学徒制与“双创”教育内涵、耦合性及耦合条件的分析,提出耦合路径,即在“政校行企”多方协同下,实现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实践平台、师资团队、课程教学等层面的耦合。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中国的社会工作人才需求量大,但人才队伍建设却步履维艰.本文以G省高职院校为例,从分析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出发,发现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存在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对接不充分的问题.然后,尝试提出"现代学徒制或许能够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假说,进而在充分解析现代学徒制概念的基础上,分析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可行性和困境,最后,基于本土实际,提出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传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某高职院校与当地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合作,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现代学徒运行机制,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该文将学徒制试点作为案例,首先介绍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意义,然后提出构建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的建议,最后对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进行分析,以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北京育英学校是美国公理会开办的教会学校,教学设施及师资均属一流,教学质量远近闻名.学校不仅引进了西方教育模式,课程多样,而且还开展了文艺、体育、卫生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得到西方现代文明熏陶的同时,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育英学校在中西异质文化交流碰撞背景下不断改进完善教学环境,也推动了北京教育的早期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在向近代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关中书院改建为师范学堂,其名称有三种不同的表述:关中大学堂、陕西第一师范学堂、陕西师范学院。笔者翻检史籍、梳理资料后,认定:首先,没有“关中书院改为关中大学堂”一说;其次,《续修陕西省通志稿》记载的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的事件,可能是将民国时期的“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清末的“陕西师范学堂”混淆,因此,误把光绪二十九年由关中书院改建的陕西唯一一所师范学堂称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因此,关中书院改建的师范学堂应名为“陕西师范学堂”。在改建时间方面,笔者认定陕西师范学堂的设立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该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翁同龢笔下的同文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同文馆在中国文化、教育、外交、科技近代化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很值得深入、细致地进行研究的。翁同龢曾经主管同文馆的工作,他在其日记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重要细节。  相似文献   

14.
北京瞽叟通文馆与中国盲文体系的初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残疾人的特殊教育是世界进入近世以后,伴随人性尊严意识和人类平等理念的凸显而出现的,人类文明形态因之而进了一大步。本文确认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威廉·穆瑞1874年在北京创办的瞽叟通文馆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特殊教育机构;而其创制的“康熙盲字”则标志着中国盲文体系的初建。  相似文献   

15.
民国北京政府的慈善立法主要涵括慈善行政法规、慈善团体法规、慈善捐赠及其褒奖法规和慈善税收优惠法规四方面的内容.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慈善立法尚处于初创阶段,还不够完备和系统,立法层次也低,多为法规章程.但是,民国北京政府的慈善立法仍具有开创性意义,为南京国民政府慈善立法奠定了基础;同时,它还规范和引导了民国前期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法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转型,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慈善意识.  相似文献   

16.
近代北京的空间变迁与当时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从帝都到国都再到故都,在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北京政治地位、城市身份的变化与文化传统影响了城市空间变迁的路径。帝都空间结构的解构,国都的空间开放、公共空间的开辟、消费和娱乐空间的转型,故都的文化游览中心建设,都受北京特定政治环境与文化传统影响。北京保守的政治观念与地域文化传统抑制了其现代化改造,使近代北京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交叠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7.
1928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改北京为北平[1]。失去"国都"光环的北平在呈现百业凋零态势的同时,城市发展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自我意识和地方特色得以彰显。这一阶段是北京这一传统的政治中心古城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重要环节,对理解近代北京发展历程及今天的首都建设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罗琳 《社会》2013,33(6):180-216
本研究试图通过有关农民互助合作的意识形态表达来探讨这样一个社会观念史问题:合作化在20世纪中叶的中国革命语境中究竟是如何被理解的,它们体现着什么思想观念,遵循了怎样的逻辑,其理念化的构想具体是如何展开的,且在乡村社会中造成了什么样的局面,结果发生了怎样的转换并形成了哪些悖论?笔者选择以描写中国农村合作化历程而著名的当代作家柳青的小说《种谷记》作为分析对象,基于文本分析的视角来透析在其作品中所建构的当时行动主体有关互助合作的理想追求及其实践,从而分析这一理想建构发生转换的逻辑和机制。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有以下两点:(1)在政治和阶级分析话语的主导下,原本旨在为提高生产效率而进行的“组织起来”的努力却贬损了乡村中的重要生产主体--中农,同时也使得向来对乡村劳动者的生产活动发挥着“激励劳动的因素”功能的乡村经济伦理开始式微;(2)在以“为公”取代“为私”的理想道德实践中,隐含着以“公家”取代“众人”的逻辑转换;进而形成了以“公家-代理人”为中心的新“差序格局”,由此阻碍了团体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小组工作教学实践,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思考了小组工作教学的相关问题:教师与学生不平等权利关系;学生丧失了对原初崇高专业使命的追求;学生在实践工作中自信不足、行动力弱,缺乏带领小组的能量等问题。并提出变革课堂权利关系、实现对学生赋权;回归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教师与学生共同生产小组工作知识与技术的教学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秦钠 《社会》2008,28(2):181-181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具有现代特征的社区教育在上海崛起并迅速发展,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以非西方后起社会现代化背景下的都市社区学校(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和大阪市福岛区大开市民终身学习室)为个案,以跨国比较研究的视角,通过对都市社区学校(学习室)中的管理者、施教者和学习者进行访谈,对社区学校(学习室)的组织运作形式、教学活动特点,以及产生的社会成效等问题进行实证考察和比较分析,阐述社区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社区发展的功能,总结提炼大阪市社会教育的理念和成熟经验,提出社区教育比较研究后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