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图像化和数字化时代,大众的审美接受由传统的文学阅读转变为对图像文化的接受.文学经典命运坎坷,或被冷落,或被戏说,或只能借图像发展.从审美教育的角度看,文学经典是指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和当代存在性,能够不断与读者对话,为读者带来全新发现,让读者在审美静观中充分体现主体价值的文学作品.与图像文化相比,进行文学经典的审美教育对于读者思维的开拓、创造力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发挥,以及对整个社会大众文化精神生活的开拓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应立足于文学经典文本阅读,借图像张扬经典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作家往往和优秀的批评家联袂而生。莫言小说《红高粱》的经典化,自然也离不开批评家和文学史家的参与。正是如此之多的批评家和文学史家的参与,才使得莫言其人其文的精神内涵获得了不断的增殖。同时,大众传媒的介入对于《红高粱》的经典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历史地看,莫言小说《红高粱》的经典化过程,正是一个从文学边缘到文学中心的位移过程。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当下,重新反观莫言小说《红高粱》的经典化过程,对文学作品持以既不"棒杀"也不"捧杀"的公允态度,对新世纪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经典与非经典、作品与读者、印刷文学和类文学产品之间的审美价值关系应在价值论维度上得到重新审视。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其交换价值本身具有一种"生产"的意味,审美价值是在以阅读为代表的各种价值交换活动中建构出来的。现实中文学交换价值的大小将吸引更多创作者提供更高水准的产品供应,读者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文学审美价值的呈现速度。纵观文学史,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会交换自己对于某部作品的看法,这种意见交换促成了文学经典的诞生,文学的审美价值因此将转变成为功利价值,并从审美活动上升到道德伦理、社会文化、民族国家、甚至人类文明的更高层面上,此时文学的审美价值就是宏观意义上的交换价值。  相似文献   

4.
董希文 《中州学刊》2007,(4):232-236
经典的重构已成为当今文学创作日趋浮躁、日趋世俗化、感官化、日趋追求"明星化"文化策略和时尚效应中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经典得以重构是文学活动"四要素"互动的结果.就作品而言,内涵的丰富性、深刻性、震撼力及独特的技法是经典重构的前提.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文化价值追求的异质化,作家"影响焦虑"下的颠覆冲动、时尚欲望化追求,读者求新尚奇、狂欢化效果的阅读期待以及时尚批评家的引导,是导致经典重构世俗化、通俗化趋势的外部原因.经典重构过程是一个经典文本与社会生活互动的过程,社会语境影响下的作者和读者作为最活跃因素互为影响地参与了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5.
《岳阳楼记》如今是得到读者一致认可的文学经典,但其经典化的道路却颇为曲折,许多文学批评家对它的阐释各执一端。考察后人对《岳阳楼记》的接受,分析其作为文学经典的形成历程,可以更为深刻地领会这篇杰作的内涵,了解经典的内在特质。  相似文献   

6.
朱庆华 《晋阳学刊》2005,(4):119-121
赵树理在当代文坛的冷场,既有来自批评家、作家、读者的客观原因,又有来自赵树理的读者定位、文学价值观等的自身原因,科学探究"赵树理现象",对于良性文学市场的培育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莱斯利·费德勒作为美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先驱,迄今在国内学界少有介绍。费德勒作为一个离经叛道的学院派批评家,固然开启了从种族、性别和性的角度来探讨美国经典小说的先河,但在今天看来,更能给人启示的或许是预演了当今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发起频频冲击之下,文学批评可能采纳的宽容立场和与时俱进之必然。由是观之,费德勒主张打通高雅文学和通俗文学的边界,强调经典问世之初大都具有通俗文学的性质,以及对于文学背后的经济动因、文学何以势必假新媒体走市场路线等等大众文化现象的分析,虽然其中有或隐或显的弗洛伊德情结,但是对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面临的种种创新困顿,无疑具有相当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学的传播工具,网络的性质经过三个途径内在地嵌入文学的生产和消费:文学的表述形式,文学生产模式,文学的传播模式和读者的接受。网络文学的超文本具有巨大意义,十五年来它并未在形式实验方面走多远。尽管批评家对网络文学的浅白、通俗颇有微词,它却获得了大众、利润的支持。盛行的网络文学凸显了大众的娱乐渴求,同时往往流露出粗糙简单的倾向。论文具体分析了多种谱系的"大众"理论对于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意义。作者同时指出,对于文学研究说来,网络文学仍是一个陌生的庞然大物,其"内部研究"远未展开。  相似文献   

9.
文学批评是文学创作到文学欣赏的桥梁,因此文学批评承担着揭示文学作品意义的任务,而其最终展示给的对象却是文学欣赏者——读者。所以,作为文学批评目的端点的读者应当在文学批评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这就意味着文学批评家在批评中当他以作品为出发点时也不要忘记他的最终服务对象——读者,读者在作家心目中应该是神圣的,在批评家心目中也应该是神圣的,而这并不是每个批评家都能注意到的。金圣叹是一位伟大的文学批评家,我认为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揭示了文学作品的诸多规律,而且在于他的文学批评给予读者的重要地位。金圣叹的文学…  相似文献   

10.
代乐 《东南学术》2021,(1):202-209
近年来,关于世界文学,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界出现了“非西方中心”的理论走向.世界文学概念在诞生之初就包含着对强势文学话语霸权的消解,具有明显的弱势文学内涵,存在着非西方文化血统.世界文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客观存在着的作为各民族文学总和的世界文学,另一种是通过翻译建构起来的为各国读者所能感知的世界文学.和杰出的作家一样,杰出的译者也是世界文学的关键人物和世界文学价值的重要创造者.本土读者对世界文学图景的认知通常是民族文学引导的结果,世界文学在本质上是跨文明比较诗学,非西方国家对于世界文学的建构具有不容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近来,关于文学经典的讨论正成为我国当下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我国当下文学经典研究是由文化研究引起的,是新时期以来文艺学研究的一个合乎逻辑的演进和发展,同时也受到当代西方有关文学经典研究的触动和影响,体现了文学审美标准的辩证综合,反映了文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变化.当下文学经典研究,由于其自身问题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得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教育等领域均获得了一个共同的平台,因而对于整个文学研究界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将是一个开放的文本世界系统或相似的家族系统,新的文学经典将在多样化的文本及其价值之间的对话、沟通乃至质疑和竞争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2.
刘俐俐 《学术研究》2004,(10):124-128
以展示艺术价值为目的的文本分析是文学作品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方面 ,应该是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一项任务。文学批评的多维视角和方法对于文学作品经典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文本之内的形式性质的因素入手进行分析 ,进而转换到文本之外的批评 ,是在经典作品的张力容纳进批评家的发现和解释的有效途径。批评者作为“有血有肉的读者”的性质 ,决定了对作品中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发现将会是个开放、持续的过程 ,发现于是具有了“发明”的性质 ,这必将激发我们对于文学批评的观念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大话文化"与文学经典的命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陶东风 《中州学刊》2005,(4):234-236
1.无论在汉语还是其他语言中,"经典"都有规范、法则的意思,它不但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以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形式存在的文本,更包含此类文本或明或隐地体现出的制约和规范人类思维、情感与行为的文化-道德与政治力量.这样,经典包括文学经典,就必然与文化权力乃至其他权力形式相关,同时也与权力斗争及其背后的各种特定的利益相牵连.可以说,经典是各种权力聚集、争夺的力场.考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与解经典化过程,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对文学经典的接受方式与阅读态度,就不仅具有文学史的意义,而且也是勘测社会文化史的重要线索.由于经典是传统文化的凝聚,所以,通过对经典命运的追踪可以清晰地呈现文化传统的历史遭际.  相似文献   

14.
徐将文学创作分为感受、表达、传达三个步骤,使文学成为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其说虽然包含较强的政治偏见或有时有矫枉过正之嫌,但徐对于表达与传达的区分以及对终于表达的强调,对于防止轻视读者的表达文学、宣传文学和迎合读者趣味的商业的传达文学以及绝对主义、教条主义文学具有一定启示意义。于言于言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的全球化传播既产生出文化全球化,更激起了民族文化的反拨.英国文化批评家利维斯批判大众文化,以确立英语语言的经典地位、梳理英国17世纪的传统文化、倡导文学教育等方式建构精英文化在当前社会的主导作用,构建了英国文化在面临美国大众文化侵袭下的民族文化模式,为全球化本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文学十多年来,现代意识象一个幽灵一样困扰着当代中国作家的灵魂.现代派的划分归类以及由此引起的争议,也常常将作家置于无可适从的困境之中.不被划入现代派作家的行列,便诚惶诚恐,有被人遗忘、不被注目的危险;硬是挤入这个行列,被某些批评家和读者尊称为现代派作家,又很快被另外一些批评家和读者赶出这一殿堂.  相似文献   

17.
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学经典指的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文学史的支架和龙骨。文学的经典化必然会形成对原有文学史模式的颠覆,对新的现代文学史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文学经典化影响着现代文学史的格局,其次影响着现代文学史的深度,再次决定着现代文学史的影响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应该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由厚变薄,走向经典化。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共建关系,一方面,人的建设决定着文学的建设;另一方面,文学的建设又反作用于人的建设。当下的文学与人双双陷入了被动时代,作家与批评家被世俗化、文学被平庸化、读者被娱乐化,这使得文学与人的共建陷入困境。同时,文学与人的共建也迎来了转机时期,人与文学的"临界"状态正是二者重建的良好契机。文学与人共建的理想化转向主要取决于作家与批评家的主体意识的自我重塑,并通过其主体精神对文学的深度介入来实现文学之于读者的精神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影响的焦虑还是游戏,抑或文学场,都向我们昭示着文学经典处在诸种力量的对抗之中,今人与前人、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文学与经济、文学与政治,等等.也正是这样的力量对抗,建构了经典并使之青春常在.所以文学经典建构的问题不只是经典形成的起点问题,而是一个生成问题,即文学经典是处在建构的途中.以这种观点可以有效地对经典建构进行动态的考察.  相似文献   

20.
谭善明 《殷都学刊》2009,(2):110-115
无论是"影响的焦虑"还是"游戏"抑或"文学场",都向我们昭示着文学经典处在诸种力量的对抗之中:今人与前人、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文学与经济、文学与政治,等等.也正是这样的力量对抗建构了经典并使之青春长在.所以文学经典建构的问题不只是经典形成的起点问题,而是一个生成问题,即:文学经典是处在建构的途中.以这种观点可以有效地对经典建构进行动态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