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泰山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泰山文化具有悠久性和连续性的特征,其具体构成要素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泰山文化其影响力也十分广泛。而泰山精神主要就是以泰山为载体,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不断沉淀,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的山岳文化精神。泰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泰山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泰山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泰山文化具有悠久性和连续性的特征,其具体构成要素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泰山文化其影响力也十分广泛。而泰山精神主要就是以泰山为载体,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不断沉淀,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的山岳文化精神。泰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泰山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萨满教与阿尔泰先民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据笔者的田野调查资料,并结合相关的出土文物、岩画、史籍、民族志资料,从萨满教祭礼、神话、民俗所表达的人类自身文化能力崇拜、氏族崇拜、英雄崇拜的文化形态中,揭示阿尔泰先民的文化精神特征,初步探索了萨满教的文化史价值与阿尔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勃兴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4.
鲤鱼崇拜,在中国文化中流传深远,从周朝把鲤鱼作为名贵佳肴开始,经过秦汉、魏晋的神化和推崇,到唐朝以国律形式将鲤鱼奉为国鱼,成为我国崇鲤的极盛时期,随后鲤鱼崇拜便走向大众化、民间化,形成各种民间风俗和艺术。本文从鲤鱼崇拜的发展历程中,探索了它的缘由及文化意义。人们对鲤鱼的崇拜,其实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5.
鲤鱼崇拜,在中国文化中流传深远,从周朝把鲤鱼作为名贵佳肴开始,经过秦汉、魏晋的神化和推崇,到唐朝以国律形式将鲤鱼奉为国鱼,成为我国崇鲤的极盛时期,随后鲤鱼崇拜便走向大众化、民间化,形成各种民间风俗和艺术。本文从鲤鱼崇拜的发展历程中,探索了它的缘由及文化意义。人们对鲤鱼的崇拜,其实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6.
雹泉大庙文化特色鲜明,民间色彩浓厚,文化融合度高。安丘雹泉大庙不同于单一祭祀佛教或道教的寺庙,也不同于单一膜拜臆造诸神的庙祠,雹泉大庙是多个文化触点的集合体。它集兵家文化膜拜、民间诸神崇拜、道教神灵佑助、泉文化为一体,同时还原了中国文化的初始崇拜性,又与民间传说互相勾连,和当地民俗高度融合,应合了百姓民众多种诉求。  相似文献   

7.
穆斯林教士千方百计企图把宗教和民族联系在一起,并把坚持和论证这种联系看成是保存一个宗教阵地的途径。他们认为任何人只要履行某种宗教仪式,就被确认归属于一定的民族。传教士使教徒群众相信,伊斯兰教的仪典和节日,乃是乌兹别克、哈萨克、阿塞拜疆、塔吉克、吉尔吉斯、土库曼、鞑靼、巴什基尔和其他一系列东方民族的仪典和节日,应“把它当作神圣的遗产传给他们的后代。”在这样的宣传中,伊斯兰教被描绘成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教士们坚持宣传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8.
山崇拜是重要的自然崇拜之一。与山崇拜有关的种种文化现象,可称为山崇拜文化丛,它包含山神观念、山神形象、山神名称、祭山场所、祭山仪式等。山神观念是以人的意识形态表现的,是蕴藏在人们心灵中的文化现象,它属于山崇拜文化丛的深层结构。山神形象、名称及祭山场所是以物质或物化形态表现的,它属于山崇拜文化丛的表层结构。祭山仪式是以人的行为活动方式表现的,它属于山崇拜文化的中层结构。①本文就山神观念和山神形象和祭山仪式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壮族石崇拜文化形成的过程,指出壮族石崇拜文化是壮族文化特别是壮族自然崇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灵龟崇拜是中国和越南传统文化中的悠久性母题,研究这一母题的固态与变异的因素,有助于人们对中国与东南亚民族文化亲缘与涵化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今天居住在泰国北部的傣泐人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从中国云南迁去的。尽管傣泐人在当地已经居住了数百年,但至今仍然保留着对祖籍地与民族支系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通过人们记忆的节日、祖先崇拜和相关的宗教祭祀表达出来并代代相传,形成了对泰国北部地区、祖籍地认同并存的格局。本文通过对泰国北部一个傣泐人村子的田野考察研究,剖析了当代泰国北部的傣泐人文化认同的微观结构及其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2.
泰傣民族起源研究是学术界的热点。本文梳理了泰傣民族起源研究从"南迁说"到"土著说",再到"西迁说"的演变过程,并就相关问题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13.
泰语民族的迁徙与现代傣、老、泰、掸诸民族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何平 《广西民族研究》2005,84(2):134-143
泰语民族的发源地到底在哪里?或者说今天分布在中国云南和与之毗邻的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区的现代傣、老、泰、掸诸民族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一直是国际泰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泰语民族的发祥地是在今广西、云南和越南交界一带地区,其先民是后来才辗转迁徙到今天他们居住的这一带地区并形成今天分布在中国云南和东南亚的傣、泰、老、掸诸民族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考释近年出土的唐故游击将军穆泰墓志铭文的基础上,分析穆泰本人及其先人籍贯、家居、任职等情况,推测穆泰家族源自鲜卑,系北魏孝文帝改鲜卑(贵族)姓为汉姓辗转而来。文中对穆泰等人所任职务、任职地点等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多有订正和补充,澄清了若干唐史和民族史学界长期存而不明的问题,并以此揭示鲜卑人汉化的具体过程。就穆泰家族而论,因其多在都城西北诸民族势力活动之地,又以武职为显,其家族汉化较之进入内地核心区之鲜卑人汉化之例显有差别,其特征表现在:在融入儒家文化圈的过程中还保留着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若干因子,在物质层面背后还寄托着本民族的某种精神情怀。  相似文献   

15.
泰北泰庸人与老挝泰佬人虽然是不同国家、地区的民族,但却是同源民族,而且分化时间较晚.加上泰庸人通过泰庸文化圈对老挝泰佬人进行过文化输出,使得两个民族之间进一步加深了文化方面的相似性.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两个民族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兄弟之邦”的友谊,主体民族的统治阶层之间也保持着相互联姻、共御强敌的协作关系,极少发生冲突与争端.  相似文献   

16.
景怀斌 《民族学刊》2021,12(1):57-65, 90
人独特的脑生理机制带来了人的终极需求,这只能通过文化的情感价值系统,尤其是终极情感价值满足并形构人的意义系统。终极情感价值作为文明共同体的根基性理念或轴心,在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发挥巨大的精神作用。中华文化在独特的地理和历史时空中形成自然精神崇拜,表现出"生生""人仁""和合"的终极情感价值及其价值系统。这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具有重要启示:以终极情感价值统领共同体意识培育与传播,文化的层次性决定着传播的分层性。  相似文献   

17.
明初西域人阿不都拉因善射被明太祖赐姓为张,其后裔世居扬州,清康熙年间的著名循吏张瑾是他的后代。本文对张瑾的族属、史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傣族寨神勐神祭祀的考察,提出祭祀具有鲜明的集体表象特征,是在集合群体的共同参与中进行。集体表象特征表明傣族寨神勐神祭祀是社会性的存在,具有引导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后稷诞生神话是典型的始祖神话,后稷生而见弃的原因堪称"千古疑案",传统解释均存在不足.从人类文化学角度考察,后稷神话乃是始祖崇拜造成的历史神话化,后稷被弃实因出生时"体貌硕壮、生而灵异".<楚辞·天问>中的相关记载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清明祭祖节俗依附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对土地的依赖.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香港清明习俗并未因为取消土葬而日渐式微,反而衍生出清明思亲法会的新节俗.这意味着传统清明祭祖的仪式空间由户外转向室内,参与仪式的主体由个体家庭转为群体,仪式目的从传统的思亲报恩扩大到了具有公益性质的慈善事业.2008年清明节被列为中国内地法定假日之后,香港清明祭祖的新节俗,也已经在部分内地城市如温州、三亚等地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