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品达是最早涉及“美狄亚的身份”这一微妙话题的诗人。作为人,美狄亚的政治身份与性别身份相联系,反映出品达的政治态度。作为神,美狄亚的身份注定具有某种先天的神圣性,而这种异己的神圣恰好反映了“人——神”争锋时代品达的神学思考。  相似文献   

2.
简论邓小平同志的依法治国思想杜耀富近代以来,在如何治国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壁垒分明的理论:人治和法治。“人治”,是指依靠当权者个人的权威来治理国家。以人治国的主张其实是专制,一言立法,一言废法,法外施恩,等等,法屈从于君主的意志,沦为统治者的奴婢。与...  相似文献   

3.
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把当前学界讨论的身份问题分为身份概念和身份意识两部分来论述。在对“身份”概念作语义辨析的基础上考察了它在我国人文学界的若干表达方式及其文化意义。身份问题是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集团对自我、民族和世界关系探索过程的当代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男教师持有多重社会身份,多重社会身份竞相角逐以实现在个体信念和行为中的凸显,个体亦经历着需要平衡多重身份间冲突的内心焦灼。为深入打开幼儿园男教师的心理“盲盒”,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范式,对8位幼儿园男教师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进行“解释性理解”,借助主题分析六步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尽管不同身份之间相互掣肘,幼儿园男教师也仍然体验着身份顺应。具体来说,男性身份与幼儿园教师身份之间的冲突,因幼儿园教师职业图景与主流男性气质的不契合,表现为外部消极评价与自我负向概念,并由此制造出职业隔离与劳动性别分工现象;与此同时,男教师亦因其“少数”与“异质”,体验到快速晋升的职业发展道路的捷径,因“少数”而成为“团宠”的人际互动关系;多重身份互动的核心在于怀揣着对儿童的热爱,在凸显教师专业性价值的基础上解构教师的性别身份,打破早期教育系统内部存在的性别差异与区隔。  相似文献   

5.
“谁是犹太人”最初并不成其为一个问题。但是由于犹太人长期散居世界各地,在此过程中,犹太人与各民族文化相融合,使得“谁是犹太人”这一问题呈现出内涵复杂化的现象。通过梳理“谁是犹太人’’复杂化的演变,进而探究犹太人的民族特性、犹太人的界定标准,既能够增强对犹太民族性的认知,又有助于对犹太身份的界定。  相似文献   

6.
身份认同是考察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市民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关键。从流动人口身份认同概念的界定与测量、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状况、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和身份认同对流动人口的影响四个维度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今后的研究应更多关注“边缘认同”和“双重认同”的流动者,加强对“城-城流动人口”和户籍迁移人口的研究,更多关注主观变量对身份认同的影响,加强对身份认同后果的考察。此外,研究还应加强理论归纳,提升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7.
艺术作为记忆的一种形式,是人、地方与时间的联结之物。“地方”“记忆”与“艺术”具有层层关联及丰富的意义,“地方”是人与自然地点建立意义的精神空间与交往场所,是人类经验与有意义的“场所”。人类的记忆、想象与认同需要具体场所,而记忆、想象与认同则又重塑地方的“场所精神”。地方艺术连接着人对于地方的往昔历史经验,是人重返地方的记忆之物。地方艺术携带着个人、社会及国家的集体记忆,并帮助我们重建人的身份认同与民族认同。在世界民族处于一种松散结构的后民族时代,地方性知识与地方艺术对于身份认同具有重建意义。人通过地方艺术的可见形式,回到不可见的往昔历史经验。人通过充盈着地方场所精神的社会记忆,从而获得故土的身份认同,并通过地方艺术回到精神所栖息的故乡。  相似文献   

8.
言语交际中的身份建构及其理据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说话人主体拥有多元身份,其会话互动的过程也是身份建构的过程.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社会身份理论、身份传播理论、巴赫金对话理论为身份建构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理据.对言语交际中身份建构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解释言语交际中各种语用现象,同时为话语在线推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旨在通过对张艺谋艺术创作的全新观察和独特阐释,在深刻揭示张艺谋确立电影大师地位的同时,探讨他如何超越电影导演身份,从而树立其作为世界独一无二的视觉艺术大师的“新张艺谋现象”.文章主要从三个维度对张艺谋“另类身份”进行“言说与解读”:一是张艺谋的影像身份:电影界内创造的辉煌;二是张艺谋超越影像的视觉艺术大师身份——“跨界”的勇气、追求与成就;三是张艺谋“跨界”创作中“相同”与“相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把“时间看成人的直观形式或人的直觉体验”并认为:“过去一现在—将来”作为时间的流程是此在的生命体验和实现的过程。把时间与人的存在联系在一起,为我们解读文学文本中人的存在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将借助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相关理论,在时间性流程中考察女主人公女性身份寻求的历程,以此来呈现迭芙妮·杜穆里埃(Daphnedu Maufier)寄托其中的对身份、自由和爱情的寻求和指向妇女理想生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东晋著名的学者与文学家,郭璞对政治活动的参与是以占筮的方式来进行的,因而在同时代的士人眼中,他的身份是“占卜家”;但就其政治思想而言,郭璞仍坚持汉儒之学,认为只有士人身份方是参与政治活动的正途,因而其自我定位仍为士人。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郭璞与其他士人对其身份认同的不一致性,而这种“士人”与“占卜家”身份认同的矛盾正是导致其悲剧的一生的根本原因。就时代与学术背景而言,郭璞身份认同的借位,也是汉末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学术思想波动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12.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城市低保制度”)是维护我国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它建立的初衷是保障城市贫困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但随着制度的不断演进与扩展,各种非预期后果也纷至沓来,其中,“主动低保”成为了各界讨论的焦点.“主动低保”是在“城市低保制度”发展过程中异化而来的一种非正常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复杂,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身份化”(以下简称低保“身份化”)无疑是这一现象的“助推器”,在某些地区甚至成为了诱发“主动低保”现象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1992年以后欧洲人拥有了一种双重公民身份,一个是传统的国家公民身份,一个是超国家的公民身份,这是世界政治领域的一种新现象.欧洲公民身份的建立超越了由民族国家定义的传统的政治概念框架.欧盟双重公民身份局面的出现,对民族国家的国籍政策、社会和移民政策提出了诸多挑战.欧洲公民身份还面临权利与认同发展的不平衡、对第三国国民的排斥以及缺少统一的司法保护体系等诸多问题.长期来看这种双重公民身份将存在一种相互竞争的关系,同时欧盟也有可能发展出一种多层的公民身份结构.  相似文献   

14.
每一个族群都有一套区别于其他族群的个体身份认定制度,通过这一制度族群内的个体从降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身份,并在随后的社会实践中被赋予特定的社会身份。这种个体身份认定制度是同一族群关于自身和世界认知结果的表述,同时也是构成族群认同的基础。通过分析裕固族个体身份的基本构成,我们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民族对自我和世界认知的结果,而且从根本上回答了关于这一族群“他们是谁”、“他们从何而来”这样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身份可以分为第一身份和第二身份。第一身份是人的职业 (职务 )身份。第二身份是指人的文明身份。第二身份具有直观性、不确定性、光环效应和易感性等特征。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注意第一身份和第二身份的协调一致发展 ,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6.
话语身份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主体话语与身份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议题。话语身份主体的内在规定与外在阐释、结构的宏观主导与微观参与、定位的个体独立与群体归属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身份的生成提供了学理依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身份建构,有赖于知识传播与价值导向、资源调控与启发教育、行为规范和伦理评价等功能的集体发力,也需要借助“排头兵”式预设策略、“放大镜”式凸显策略、“圈内人”式移情策略、“显微镜”式评价策略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将视野聚焦于宋代武将(专指军事将领,而非从军文官)的诗词作品可以发现,武将的文学创作不仅作品数量可观,且其中不乏佳作。而作为武将身份的创作者在创作上透露出明显的文人化倾向,具体体现在作品的题材选择、创作形式以及思想内容上受到儒家思想和文人雅趣的影响。这一倾向与宋代“崇文抑武”现象密切相关,同时武将以“武”来寻求身份认同的困难处境亦对武将创作的文化倾向产生了推动作用,从而影响了武将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8.
《美国景象》是詹姆斯往来于欧美大陆之间履历的心得笔记,是詹姆斯对欧美社会文化领域产生剧变的深刻而独特的反映.詹姆斯在这部介于游记体、随笔和时政评论的著作中,有对20世纪初美国的民族身份问题进行“无休止的分析”,有对多元民族身份的“杂烩”与“熔炉”之喻,体现出詹姆斯敏感的种族意识、阶级意识以及性别意识.《美国景象》是詹姆斯多元而实用的美学思想的体现,他提出的“美国身份”术语,对重新思考多元民族构成的美国人的身份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50-70年代民族小说的文化身份建构主要是破旧立新,它形成了两条具体的实现途径:一是内在认知意识的“破旧立新”,二是外在实践行为的“破旧立新”.这有效更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身份,却消解了其传统的文化身份属性.理想的文化身份建构应该促成他者与自我之间的有机交融.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百种神秘感官》具有浓厚的后殖民主义特色,尤其是东方主义的神秘色彩。其女主人公奥立维亚是中美混血的“香蕉人”,为了全力美国化,她否认自己的华人文化身份,但是美国主流社会却将她视为“他者”,二元文化冲突使她陷入文化身份危机。困境中的奥立维亚放弃了对立的二元文化,接受自己的华人文化身份,用双重文化重塑自我,走出文化身份危机,进入了文化身份的第三空间杂糅,获得新生。奥立维亚的文化身份寻求之路经历了从东方主义的二元对立到第三空间的杂糅,是“他者”的典型身份寻求之路,这个文学人物的心路历程,对越来越多的流散族裔的寻根现象和文化认同经历具有案例价值,为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