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0 毫秒
1.
在一体化进程中,欧盟的公民身份概念逐渐从文化本质主义走向更具包容性的自由权利观念,并日益发展为学者们所说的后民族公民概念.然而在欧盟的移民政策中,它却显示出一定的排他性,在欧洲层面转变为一种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表达.面对排斥移民带来的社会安全问题,欧盟应该避免使之进一步安全化.改善欧盟公民身份制度将是欧盟治理移民问题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公民身份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身份是连结个体与民族国家的制度性纽带,体现了个体与国家之间的互惠关系。在全球化时代,以民族国家作为参照系的公民身份越来越受到侵蚀。全球化不仅外在地削弱了公民身份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制度性关联,而且还内在地给个体的自我认同机制造成了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多元公民身份体系的构想。多元公民身份超越民族国家的视界,建立一个包括亚国家、国家和超国家层级在内的公民身份体系,以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政治空间和认同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现代民族国家产物的跨界民族,对于民族国家边界的形成与边疆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跨界民族成员国家公民身份的建构既是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也是实现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基本方略。在跨界民族成员国家公民身份建构过程中,政治法律、文化心理与公民文化途径被普遍采用。在全球化背景下跨界民族成员的公民身份面临着族性张扬、参与困境与权益维护等挑战。  相似文献   

4.
西方公民身份的历史演进与当代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身份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公民身份理论逐渐呈现出两条主要的支脉:源于古希腊的道德型公民身份和以近代资产阶级思想为基础的权利型公民身份.权利型公民身份在现代社会已经显露出主流之势.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主流公民身份固有的理论局限使资本主义国家许多领域的发展陷入一个个的困境之中.拓展公民身份以摆脱困境,已经成为西方公民身份发展的基本趋向和现实目标.  相似文献   

5.
处于国家中心之外、疆域之内、跨国界而居的跨界民族是国家疆域治理的特殊对象。在国家建设过程中通过政治法律、文化心理、公民文化等途径构建跨界民族成员的公民身份时,边疆社会落后、文化心理联系薄弱、现代政治文明缺乏等状况导致了跨界民族成员政治法律公民身份与公民合法权益未能匹配的客观现实,并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身份选择困境与国家认同问题。跨界民族成员政治法律公民身份与事实公民权益的匹配当是实现国家边疆治理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6.
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学界就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关系的争论,本文既拒绝彻底分离二者的切割论,同时也不赞成将二者简单地连接在一起的维系论,而是提出了一种匹配论,即在区分两种公民身份(政治—法律公民身份和文化—心理公民身份)和界定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赞同性国家认同和归属性国家认同)的基础上,确立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双元结构之间的逻辑匹配和结构对称关系。在理论上,匹配论将超越切割论和维系论;在实践上,匹配论不仅为公民理性地确立自己的国家/民族认同给出了策略性选择,而且为国家构建公民的国家认同提供了战略性指南。  相似文献   

7.
作为企业"软实力"的企业公民与企业家伦理身份,是一个涉及企业的传统与现代,企业与社会、国家、生态环境等复杂关系的现代性话题。只有在与此相关的现代性语境中以一种辩护性、反思性方法才能深度解读什么是活生生的"企业公民与企业家伦理身份"。企业之所以成长为"公民",本质上是企业在现代国家转型与世界急剧变化叠加背景中重塑角色、责任和使命感的一种公民性再造。作为企业公民主导性主体的企业家,以"财富英雄"的伦理身份塑造着托起"中国梦"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公民身份是当代多学科研究的焦点,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还是一个内涵不断发展的概念。尽管对公民身份的认识存在差异,但差异主要局限在公民地位、权利、义务等外部特征,公民身份的内在属性——"公民性"没有变化。当代公民身份出现了许多新的形态,诸如女性公民身份、亲密公民身份、文化公民身份、生态公民身份等,这些形态的公民身份形态拓展了公民的外延,使之从主流群体拓展到非主流群体,从公共领域拓展到私人领域,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拓展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出现这些拓展,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追求公民的平等和自由,所以,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公民身份的内涵,只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在内涵上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9.
公民教育课程是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主要形式.公民教育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公民自身的权利、义务,以及公民与他人、社会、国家和全球关系,使他们成为一个负责任公民的课程领域,具有综合性、价值性、生活性和实践性.我们依据公民的多元身份——个体公民、国家公民、社会公民和全球公民,确立了公民教育的目标和公民教育的内容,并提出了公民教育课程设计的三种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生活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始终是现代国家构建的核心主题.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民族之间矛盾与冲突的变化,致使中国各民族政治认同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我国现代公民文化的培育和国家政治认同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继承与创新、变革与重构的复杂态势.公民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性、包容性的主导政治文化,成为加强和完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文化基础和新型资源.发展公民社会、培育公民意识、建构公民身份、维护公民权利,形成现代公民文化体系,是建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农民市民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然而在农民的市民化过程中,他们除了受到外在的体制环境的影响以外,还同样地受到自身主体性因素的制约。充分了解和把握这些影响农民市民化的主体性因素,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并努力清除这些主体性障碍因素,有利于推进我国的农民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从个体只是“一定狭隘人群的附属物”,向“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也即人的解放迈进的进程。在这样的历史视野下,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公民权一方面显示出其历史性的局限,但同时也是一大历史性的进步,是迈向人的解放所无法逾越的、非常关键的台阶,并且还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争取和捍卫自身利益、推动人的解放的事业中可以利用的武器。同样,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下,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社会权利的发展一方面显示出与马克思一样关注实质性平等的一面,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其助长消费主义文化、瓦解社会力量、强化国家权力这一与人的解放相背离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将citizenship译为“公民权”,着重讨论其疆界问题。公民权是相互性的主体间性概念。它涉及到公民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以及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的问题。公民权在本质上是排斥性概念,只不过这种排斥有着一种包容性概念的团结幻象。这种包容幻象通过权利义务配置和身份认同的构建,将原本被排斥的人群包容进社会体系之中,加强了社会团结。这是公民权的进步史,也是其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在服务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顾客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就组织公民行为对顾客公民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发现:组织公民行为会正向影响顾客公民行为;顾客满意在组织公民行为和顾客公民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即组织公民行为通过正向影响顾客满意进而对顾客公民行为产生积极影响;顾客的信任倾向在组织公民行为与顾客满意之间的关系中起到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求了阿根廷在20世纪80年代是如何沿循民主主义变革"生产"它的公民的.我们询问了学校系统如何为下一代准备参与民主政治化过程和处于经济政治更加复杂世界中的国家责任感.这篇研究报告对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教育法、课程标准和阿根延学校所使用的教科书进行了详实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受多重因素的推动,印度海外移民政策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近年来新推出的"双重国籍"政策尤为引人关注,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有力地强化了印度与海外移民间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联系。然而,该政策尽管在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后已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与真正的双重国籍政策相比仍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海外印度人目前并没有获得印度完全的国民身份和地位。虽然前景一片良好,但该政策能否实现最后的突破仍有待继续关注。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意识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它更是保障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公民与国家的基本关系的研究和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的论述,提出在我国建立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意识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8.
国际教育成就协会是国际性的教育研究合作机构,主要从事教育政策和实践的比较研究,增强教育系统内和系统之间的学习。国际教育成就协会主要进行了三次公民教育研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背景、目的和结论,展示了各国公民教育发展的异同。协会的公民教育研究对世界各国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国家建构与公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建构是现代化的政治前提。现代国家建构是现代性在国家制度体系和国家意识形态上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由传统政治形态向现代政治形态转变的持续性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民族国家建构和民主国家建构两个维度。民族国家的建构需要公民教育的社会整合功能以实现国家的一体化建设,民主国家的建构则需要公民教育的民主化功能以实现民主观念的传播和公民参与的培育,推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而公民教育的功能取向又往往因现代化进程中各国民族与民主建构特性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生态公民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公民理论是20世纪末环境政治学、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新兴话题。笔者首先简要介绍了斯廷博根和多布森的生态公民理论,继而从生态文明视野的角度阐述了生态公民的四个重要特征:生态公民是具有环境人权意识的公民;生态公民是具有良好美德和责任意识的公民;生态公民是具有世界主义意识的世界公民;生态公民是具有生态意识的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