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09年10月23日,应吉登斯先生的邀请,郭忠华博士对他进行了深度访谈。本次访谈主要围绕其结构化理论展开,吉登斯重点阐明了结构化理论的知识基础,尤其是他与西美尔、列维-施特劳斯、欧文·戈夫曼、塔尔科特·帕森斯等人的知识关联。  相似文献   
2.
克劳斯·奥菲是后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他对福利国家危机的分析在全球学术界有着重大的影响。他把危机分为“偶发危机”和“过程危机”两种类型,并从过程危机的角度分析了福利国家的兴起及其危机倾向。在他看来,福利国家的政府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危机管理,它通过积极干预的方式对资本主义的危机趋势进行调节。但是,福利国家的危机管理政策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由于财政资源、行政理性和合法性资源等的匮乏,福利国家本身越来越表现出危机的倾向。“危机管理的危机”是福利国家政府管理的基本特征。奥菲关于福利国家危机的理论体现了20世纪中后期西方福利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也契合了20世纪中后期西方学术界回归国家的学术潮流。  相似文献   
3.
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变迁研究的三大范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制度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或建立起来的 ,用以减少风险和增加信任的行为规则。随着时间的推移 ,制度会因发生磨损而出现短缺 ,因此将打破旧的制度安排而形成新的制度供给。这种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即是制度变迁的表现 ①。制度变迁总是遵循一定路径 ,沿着特定的轨迹演化的。但是 ,由于制度变迁过程中受到不同变量的作用 ,其路径选择也体现出多样性特征。本文梳理了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制度变迁的三种路径理论 :路径依赖、路径替代和路径偶然 ,以期对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选择方式进行总体性概括。一、路径依赖路径…  相似文献   
4.
郭忠华 《人文杂志》2012,(4):156-162
近十年来,农民上访已成为最令基层政府头痛的问题。围绕农民上访现象,学术界主要形成了维权视角、治权视角和乡土视角等三种研究进路。每一种进路都把关注点集中在某个单一的主体上,它们尽管都揭示了特定类型的农民上访的原因,但也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合理之处。本文秉持理性选择的立场,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理性互动的角度来分析农民上访的原因,认为公正治理结构的缺失是导致当前农民上访频发的关键所在。基于这一分析,本文提出,必须从制度供给、乡村文化建设和公共设施完善等角度来塑造良好的乡村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5.
郭忠华 《东方论坛》2003,(4):100-107
权力是吉登斯思想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权力概念不仅是吉登斯借以沟通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纽带 ,同时还是他研究社会历史的基本视角。在批判地分析主体主义与客体主义对立权力观的基础上 ,吉登斯以一种二重性的方式阐述了他关于权力的观点。一方面 ,他将权力视为行动者个人所具有的“转换能力” ,认为它是行动者自主性的表现 ,是人类行动的普遍特征和人之为人的基础。另一方面 ,他又将权力视为行动者行为互动过程中存在的支配能力 ,认为它是行动者依赖性表现 ,是资源不对称分配带来的结果。资源是沟通权力两个方面的媒介。“控制辩证法”是权力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是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吉登斯将社会历史形态划分为部落社会、阶级分化社会和阶级社会三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反映了权力两个方面之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郭忠华 《东方论坛》2006,(4):79-84,93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执政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执政党从单纯追求经济发展向追求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转型。在新的发展观的观照下,社会事业越来越体现出重要性,但就中国目前学术界而言,不论社会事业的涵义与意义、现状与问题,还是发展思路与对策,都还缺乏较好的解读、定位和求解思路。本文分析了社会事业的涵义与意义,考察了中国社会事业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以填补学术界目前存在的空白,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民族国家是近代中国国家建构的基本目标.通过创造性地将西方citizen和citizenship概念译成“国民”,晚清和民国初年的知识分子想象了不同的国家建构路径和民族国家图景.清季部分知识分子从“国家主义”的角度翻译和创造“国民”语义,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传统的国民性和催生了现代公民意识,但其真正的目标在于建立强大的现代主权国家,国权高于民权.在反思清季国家建构方略 的基础上,民初部分知识分子从“个人主义”的角度翻译和创造“国民”语义,企图从个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角度更加彻底地催生个体的“个人主义”思想,建立类似于西方自由主义国家的民族国家.清季民初“国民”概念的移译表明了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翻译现代性”现象,即重要术语翻译的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性生成的过程,它参与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权力、思想和政治发展前景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解放政治·生活政治——吉登斯的思想地形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吉登斯的思想发展历程,现代性是其学术研究的连贯课题。同时,他对现代性的反思又是围绕解放政治这一核心思想展开的,解放政治是现代性发展的基点和动力源泉。启蒙运动以来,解放政治的发展并没有把人类带入一个完全解放的社会,相反,它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一系列后果严重的风险。为此,吉登斯提出了生活政治的设想,以实现对解放政治的超越和对高度现代性社会的重建。  相似文献   
9.
10.
农民工经历了从盲流到新市民、新居民的一系列身份演化过程. 它不仅折射出社会对农民工的认识变化,而且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进程和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化,形成了素质论、移民论、社会层级/阶级论、制度论和多重歧视论等研究进路. 这些研究进路为理解农民工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但总体来说,当前有关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人口素质、户籍制度、权利等单一维度上,无法对农民工问题形成全面的理解. 农民工问题反映在资格、权利、行动、认同等复合维度上. 20世纪90年代初从西方引入的公民身份( citizenship)是一个包含成员资格、权利、行动、认同等复合含义的范畴. 从公民身份的视角来研究农民工问题,有助于对之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