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确认识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公共危机管理中"危机管理"与"常态管理",政府干预与公众参与,管理模式的本土化与借鉴国外经验,信息自由披露与舆论合理导向,以及制度安排与硬件建设五个关系的分析,认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上述几个关系能及时纠正公共管理中的认识误区,从而利于公共管理的有效进行。指出提升政府公共管理的危机管理意识,合理进行公共舆论导向,正确对待公共危机管理中制度安排同硬件建设的辩证关系是高效、正确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前提,是提升公共管理整体水平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
应对公共危机的政府理念重塑与管理创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危机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国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凸现了各级政府传统公共管理的不适应性.在危机管理中的现代政府理念对于政府行为起着导向和规约的作用,决定着危机管理的成效,是政府危机管理的灵魂.如何塑造政府管理新理念,创新政府公共管理,主动消解危机并回应挑战,是当前各级地方政府公共管理中面临着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3.
建立和完善政府危机管理的预防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政府公共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政府公共危机发生的频率加快;二是危机的不确定性加剧;三是危机发生的形态和危机的种类更加复杂多样。政府应通过建立健全政府危机管理机制,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重视危机预防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机制,培育健康的人文社会环境等多种途径,建立并不断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绩效提升的有效路径,结合理论阐述和实证资料佐证,对当前中国公共危机管理与法治政府建设的关联性进行剖析。分析认为:由于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法治政府建设缺失,目前中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三大管理危机,这不仅影响了政府法治化水平的整体推进,更制约了公共危机管理绩效的持续提升;只有从制度、体制、机制3个方面不断加强危机管理中法治政府建设,才能最终化解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管理危机。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对各国政府能力提出了考验.政府作为多元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的核心主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承载了为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善治责任.我国是世界上公共危机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快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立法步伐,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加强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组建危机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对公众开展危机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水平,建立政府预防机制,应对公共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上突发性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虽然政府在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单一的政府救助模式无法获取最优的救灾效果。国有企业作为盈利性和公共性并存的特殊组织,在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无法比拟的优势。以“全面整合”公共管理模式为理论基础,从理念、组织、制度、流程等层面构建一个政企合作治灾的框架,解决目前政企合作治灾中政府引导不足、企业盲目参与等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中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是最主要的治理主体。政府应履行一些紧急时期的特别职能,包括平等保护,维持秩序,治理危机,紧急救助,传播信息,整合社会等。为了使政府能有效地履行职责,要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危机管理和救助机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紧急救援队伍,完善社会救灾救助的体制,重视灾后重建、减少贫困和环境保护,强化公民的危机意识与应急自救能力,加强多元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8.
基于县级政府自身特征,县级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建设体系和框架中,法治建设和政策保障是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升的前提,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是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升的核心,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是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助推器",保障公民权利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9.
政府危机管理中的行政伦理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旱灾、洪灾、雪灾、瘟疫、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一系列公共危机时刻出现在日常生活之中,给政府危机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危机管理是一项非常规化的情景性管理,极大地考验着政府的随机决策和执行能力,同时对行政伦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试从行政伦理的角度阐述政府危机管理,在略述危机管理中的行政伦理困境后,详细地阐明了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具体伦理要求,借此有助于公共危机管理的人性化解决.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过程中的形象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政府合法性问题讨论已成为当下常见的现象.本文主要探讨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过程中的形象危机,并从机理上分析其原因,从而论证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形象重塑以及路径选择,这对地方政府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提升治理能力,增强地方政府的权威性,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危机多发时期,自然原因和潜在的社会矛盾都可能引发社会公共危机。如何对危机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治理越来越成为现实和紧迫的问题,同时,这也是我们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一部分。文章通过对政府在公共危机中的角色分析,探讨公共危机状态下的政府政策取向,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危机所带来的损失,保持社会和政府在危机中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建立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公共危机频繁出现,我国传统的应急管理体系无法有效地控制危机的发生和发展,建立新的应急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通过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政府将公共危机的管理纳入到一个有准备、有步骤、有条理的过程中,从而能有效保证政府职能的继续,将生命财产的损失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3.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加入WTO我国政府的信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政府信用出现了危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研究政府信用的有关问题,加强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诚信教育,切实贯彻依法行政,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建构现代信用政府。  相似文献   

14.
转型期中国已进入危机频发期,危机不仅对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且关系到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国家政权的生死存亡。公共危机事件的治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为了有效地进行公共危机的治理,中国政府在确立危机意识的同时,必须进行适度的制度安排,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15.
当前社会频频曝光的政府官员“雷语”事件暴露出政府官员的话语危机.文章在收集大量事实语料的基础上,从政治学、语言学、传播学等多维角度对危机“官话”的特征和表现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揭示了危机“官话”背后的不良官态官貌.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系统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已进入危机频发、破坏性升级与国际互动发展时期,政府危机管理是摆在各个国家、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对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如何处理社会危机事件将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也直接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进而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生死存亡。针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脆弱性,构建一个能应对各类危机的现代政府危机管理系统是这一课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清朝末年,中国边疆危机丛生。为应对危机,公共舆论界藉公共舆论为利器,及时报道了各类危机发展态势,提出诸多颇具建树的应对方略。在公共舆论催生下,清廷通过施行各类新政去应对边疆危机。针对此等尝试,公共舆论界亦进行了及时报道和宣传。而当清廷统治即将崩溃、边疆局势却急速恶化之时,公共舆论界又对清廷与地方当局应对危机不力、行政腐败等行为进行了严厉批判。清末新闻传媒围绕边疆危机的以上报道乃至批评指责,均属特殊环境下公共舆论应对边疆危机的重要内容,展示了清末时人藉公共舆论为利器,抵御边疆危机、固我边圉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8.
2003年SARS危机以来,理论界对社会危机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较为显著。但总体看来,目前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政府危机管理层面,对危机管理的基石——社区的危机管理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公共治理视阈出发,从理论上分析了社区在危机管理中的优势,并对社区危机管理今后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黎慈 《南都学坛》2008,28(5):102-106
随着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如何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成为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志愿者组织自身的特征使其在处理公共危机的过程中具有先天的优势,构建志愿者应急救援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我国的志愿者组织在参与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缺乏法律保障机制、救援的经费缺乏保障、志愿者欠缺专业特长和缺乏理性精神等严重不足,应对突发性事件时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因此,应当正视不足,通过政府引导、社会支持以及志愿者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的配套机制,以保证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确保危机的顺利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