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苏联集体农庄与中国人民公社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集体农庄和中国人民公社是在两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重要基层组织。它们都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建立的 ,都采取了集权制的组织形成 ,其职能也极为相似 ,都通过独特的城乡联系机制为工业化提供了原始积累 ,对两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 ,由于它们深受不同的历史传统影响 ,所以二者在成因、工作效率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对二者作一比较 ,从而增强我们对这类组织模式的更深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一) 按照最一般的理论界定,现代化不仅仅是标识社会在从传统走向现代时所发生的历史嬗变,更重要的是它被看作一种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整体进程。因而,现代化决不止是指经济上的现代化,文化上的现代化亦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现代化不可能是一场完全摆脱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运动,任何国家或民族的现代化都要受其自身的历史条件、文化源流等因素的制约,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对于中国来说,传统文化具有更,为重大的作用,它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无法逾越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人所共知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也是世界上唯一的虽屡经改朝换代和外来冲击而延续不衰、从未中断的文化形态。它长期积累,潜移默化,深深地植根于民族生活的土壤中。它所提供的养料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民族传统、民族心理、民族的行为和思想方式,而且成为地道的东亚文明的体现。因此,中国文化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形态。它在现实社会发生作用是  相似文献   

3.
在原生型与次生型之间:武汉早期现代化发展的"汉口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将各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归纳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两大类。由于武汉“堂奥”—“通衢”的地理特点,由于武汉自明清以来根深蒂固的商业传统,武汉早期现代化具有某些早发原生型现代化模式的倾向特质,城市机能内部在前近代时期即带有某些现代化因子,孕育着产生现代化的某些条件及要素。但是,作为传统封建城市大家族中的一员,武汉在前近代时期的发展不能也不可能跨越中国社会历史运行的总体格局和惯性轨道,武汉早期现代化发展路径表面看来类似早发原生型,而内在本质上依然没有突破后发次生型的总体模式。也就是说,武汉迟至19世纪60年代开埠前并没有实现现代化,充其量只是具有某些前现代特征,即“汉口特性”。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生态意识及其经济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部分。西部开发过程中的现代化进程必然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但决不能以牺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而是要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双赢效应。西部大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也应包括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强调要树立民族文化生态的"环保意识",提出"文化生态经济"概念,大力发展"文化生态经济",把它作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近代武汉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抗战爆发后,因为畸形、短暂的繁荣,其城市发展一度攀至顶峰。其后的七年沦陷却使武汉城市本体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功能全面退化,城市现代化动力机制遭到严重破坏,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极为恶劣,城市现代化进程被彻底打断。武汉是当时所有沦陷城市遭遇的集中反映。沦陷使城市发展的各项要素惨遭蹂躏,城市现代化进程完全断裂,导致中国城市无法顺利完成早期现代化的发展与转型。  相似文献   

6.
试论武汉的早期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1861年的汉口开埠,武汉日益成为一个外向型通商港口城市,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开始传入,武汉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向近代转化,武汉早期现代化进程由此开始启动。1889年起张之洞在武汉18年的洋务兴革,兴建了武汉近代工业体系,继续巩固和发展武汉的商业优势,建立了近代市政体系和近代教育体制,使武汉的早期现代化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武汉早期现代化的历程具有其独特的风貌,对今天建设武汉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代武汉开放滞后的参照系是沿海开放城市,近代武汉学习西方,开展近代工业化运动比沿海地区晚了整整30年。张之洞督鄂后,实行“湖北新政”,使近代武汉在对外开放和早期现代化诸方面变被动为主动,迎头赶上沿海早开放早发展地区,创造了晚发早至,后来居上的奇迹。其奥秘一方面在于张之洞的权威和魄力,另一方面在于武汉市民开放的素质。  相似文献   

8.
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化发展的文化维度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资本至上的西方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反映在三个方面。从理论逻辑来看,唯物史观是人的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关系、自身关系以及世界历史进程中审视的,精神世界的全面丰富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尝试,而体现在历史现实之中的对人的现代性转型的理论自觉与实践探索;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以中国面临的古今中外的复杂矛盾为实践起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实践目标,以坚定中国道路、坚持全面发展、人民至上、守正创新、胸怀大局为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9.
1861年营口开埠标志着辽河流域早期现代化的开始,在经济政治变革的基础上,社会文化也逐渐发生变迁,主要表现在清政府在挽救统治危机的前提下自上而下顺应现代化趋势而进行的新政改革和社会大众在现代化洪流的裹挟下自发的一种应变之举——民间习俗的变化。辽河流域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源于外部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与内部的经济政治新旧因素的制约,其特点是文化心态的保守性与文化精神的创新性、包容性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对外开放既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又成为促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十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扩大,至今已形成了“黄金海岸”自南至北全线开放的态势。对外开放向沿海地区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势能,使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国内独著先鞭。对于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发展层次的民族地区来说,由于原有的物质技术基础较为薄弱,更需要通过开放引入先进的技术、管理和短缺  相似文献   

11.
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智慧城市"渐行渐近。现在发达国家地区在产业转型和社会发展当中,认识到了"智慧城市"的前瞻性、超前性,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战略举措。"智慧城市"近两年在中国获得不少地方政府的认同。目前,北京、上海、宁波、深圳、无锡、武汉、南京、佛山、昆明、成都等国内城市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意在抢占先发优势。  相似文献   

12.
张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拓者。因为是早期,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对他的现代性探索起了极大的制约作用。他力追“西用”,而又驻足“中体”,他以欧美的器用形制和“唐虞三代”的伦理社会相嫁接,构思在南通推行现代化的理想模式。但是,这个“儒家千年王国”的现代化理想模式只是一个“乌托邦”。张謇的事业在他的价值理想激励中成长,但也在他的价值理想导引下最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3.
重庆:中国现代文学的“异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重庆完全可以跟北京、上海并称为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大中心城市,但由于重庆的中心地位来自于政治的机缘,不是自身文化、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它作为中心城市,有着与京沪截然不同的性质和意义。如果说京沪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故乡",那么重庆就只能算是"异乡"了。它的这一"异乡"身份赋予了现代文学新的特质,从而与京沪形成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运动发轫于晚清,经过百余年的艰苦建设和曲折发展,至20世纪末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现代经济活动的推动作用最大。在20世纪前期,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商业贸易的发展,到了20世纪中后期,城市发展的动力则主要来自于工业化的推动。伴随城市化进程,20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日益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城市有机体的形成和城市功能的复合化。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 ,卢作孚在嘉陵江三峡地区推行的乡村建设运动之所以取得了重大成就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十分重视农村金融建设。这是他“国家现代化”和“乡村现代化”思想的体现。他倡办农村银行是为发展农业 ,便利农民 ,他把健全金融喻为“人身血脉流畅”。他对农村金融建设的卓识远见和实践经验 ,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 ,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来,伴随法治中国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学学科的影响力总体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就地域分布而言,北京、上海、武汉仍旧是法学研究的重镇;就学科分布而言,民商法、宪法与行政法以及诉讼法学均属热门学科;就制约因子而言,法学研究的繁荣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学术产出能力均存在相关关系.就法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而言,“司法改革”“宪法实施”“立法评估”“知识产权保护”将是未来新的理论增长点;在学术梯队建设方面,60后与70后群体将逐渐成为引领未来研究方向的主力;在法学研究的总体布局方面,基于政治红利的地缘优势将逐步弱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申报》所载近代上海旅业公会资料为主体,同时查阅其他工商行业组织的资料,通过翔实的史料对近代上海早期旅业同业公会的成立时间、具体名称、性质、形成途径和原因及社会作用等情况进行考证和分析,揭示出上海早期旅业同业公会的产生是社会形势及旅业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传统与现代因素兼有的二元结合体,近代上海旅业同业组织从无到有,旅业由分散走向联合,旅业从业者主体性逐渐增强,思想渐趋近代化,这一历程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行业组织自身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与整个近代社会组织形态的成熟密切相关,同时也体现出上海旅业近代化历程中的若干特点,显示出不同的行业组织向新式同业公会的转变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为近代中国同业公会的深入研究提供实证案例。  相似文献   

18.
将重庆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总体水平及监测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与北京、上海、天津以及全国平均水平作横向比较。比较结果显示: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远低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发达省市以及全国的平均水平。在此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重庆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从“现代化”理论的新视角,审视中日近代的历史发展,较易发现两者的差异。日本现代化属“外源型现代化”,具备思想、政治变革在前,经济、社会变革在后的“序性”。关于从非物质的精神层面去解释历史,过去我们重视得不够,甚至以其“反作用”来解释其历史作用,也不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条件。在近代以来特定的“现代化”世界大势背景条件下,共同包含其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社会诸多元素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巨大的复杂的多单元网络系统,各单元、要素之间的作用也就是互动的,精神方面、意识形态上的(上层建筑)作用也就是绝对不可忽视、低估的。  相似文献   

20.
沪港通背景下沪港股市联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Beta-skew-t-EGARCH模型对沪港股市收益率序列进行波动建模,然后采用Copula函数分析“沪港通”实施前后沪港股市联动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沪港通”的实施增强了沪港两市之间的联系,加快了两市之间的融合与一体化进程。从尾部相关系数均值来看,“沪港通”实施后,两市同步下跌的概率大于同步上涨的概率。而且,“沪港通”实施后两市场对波动冲击的响应在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