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刑法上的禁止重复评价,是对定罪量刑都可能产生实质影响的司法原则。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存在严重的重复评价问题,包括立法设置数罪并罚引发的重复评价和司法裁量过程中酌情从重引发的实质性重复评价。本文从刑事政策和司法理念两方面着手,强调应准确理解刑事政策,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评价各情节,树立公正司法理念,理性认定和适用量刑情节,以尽可能降低实质上的重复评价之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在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陷阱取证的方式是否损害他人合法权益、是否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理论界和实务界对陷阱取证的方式是见仁见智。笔者认为,陷阱取证只要没有侵害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没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应认定为合法证据。法官应根据法律的精神,结合具体案情,视案情予以裁量。本文拟对陷阱取证以及其在知识产权诉讼中适用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股东知情权是股东享有的重要权利之一,对股东知情权行使的正当目的考量,不仅是立法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律适用是否正确的前提条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出台为审判中如何认定正当目的提供了裁判依据,体现了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倾斜,但是理论界仍然负有对正当目的做进一步学理解释的任务,如此能减少法律的隐蔽性风险,在此基础上,也能够架构实务界较为统一的共识。  相似文献   

4.
郜晶晶  闫铎 《现代妇女》2014,(7):116-116
我国刑法典中并未对禁止重复评价原则做出明确解释,但是它的作用在实践中却非常重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并借鉴外国的相关规定,来全面浅析我国的禁止重复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5.
覃波 《现代交际》2011,(8):91-91
关于法条竞合的本质有不同的学说。法条竞合本质的纷争,导致我们研究法条竞合的逻辑起点不一样,对法条竞合的范畴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弄清法条竞合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法条竞合的本质基础上,从法益保护、禁止重复评价原则和全面评价原则说明法条竞合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作为保障我国宪法确立得以一致运行的基本法,刑法原则必须要与宪法原则保持一致。“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使用法律上任何人犯罪,罪刑一律平等原则”,其法源基础都是我国《宪法》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原则的具体体现。但是虽说有明律规定,但是对实质性是否平等学界也是存在较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都聚焦在“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只是立法层面的平等,还是与司法统一的平等。针对目前依然存在的“同行不同性、罪刑不均衡、同罪不同罚”等违背刑法平等原则的情况,本文旨在围绕刑法基本平等原则,对其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其适用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执行难已经成为长期困扰中国司法实践的现实难题,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此长期予以关注。事实上仅仅认为"执行难"是一个法律问题是不够准确的,它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自从该现象出现以来,无论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界都在不断对其成因和解决方案进行研究。本文将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对执行难现象进行相关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刑事和解制度日益受到学理界的关注。在我国2013年正式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审查责任和处理原则,这是我国刑事法律立法的重要进步。本文分析了刑事和解的概念和特征,阐述了刑事和解制度的功能,并就完善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庞国顺 《现代妇女》2014,(11):329-329
绩效工资是一种对员工工资的考核形式,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评价的目的显而易见,并且它必须遵从科学性、导向性、公平性等一系列原则,以更好的提高义务教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刑法的范围及其作用是刑法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刑法的适用范围就是指刑法的效力范围,刑法是国家的重要法律,对于人类社会能够起到主要的控制作用。本文介绍了刑法的概念,并且说明了我国刑法的适用原则,探讨了我国刑法所应用的范围及其作用,以达到法律的严谨性,这有助于我国刑法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的深入完善。  相似文献   

11.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既是刑法学者争论最大的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十分具体的司法实践问题。在刑法中,将某结果归咎于某人时,往往需要查明其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此,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在定罪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如何认定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及其具体应用,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一定的争论。本文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含义入手,具体从因果关系的认定和应用来阐述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诞生于十九世纪末的德国的期待可能性理论,经历了从产生到发展,从存在于一个国家到存在于多个国家,从理论研究到司法适用的发展完善过程,已经在很多国家占有重要地位,也在刑事立法和司法中得到广泛承认和运用.不过,我国刑法界还处于对期待可能性的研究阶段,并没有确立相关的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刑法界学者主张把期待可能性理论运用到我国刑法理论和刑法规范中.本课题旨在结合我国的实际现状,阐述引进期待可能性理论来完善我国刑事司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刑法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刑事立法始终的,它直接反映着刑法的目的,规范着刑法的基本制度,决定着刑法的体系和适用,因而是刑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1997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在刑法典的显著位置上明确规定了“罪刑法定”、“适用刑法平等”和“罪责刑相适应”三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所谓取保候审是指公检法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交付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其随传随到的强制措施.刑事诉讼法修订以后,不少学者和司法实务界人士就提交一定数额保证金这种方式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其中很多论证都指出保证金制度容易滋生腐败.我们不能因为实务中保证金制度适用上的瑕疵而否定保证金制度本身的合理性,正确的做法是针对目前实务中的种种弊端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5.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时代,各种网络谣言也甚嚣尘上,从2013年出台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到201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在社会秩序视野中,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与寻衅滋事罪都涉及对"虚假信息"的认定问题,由于"虚假信息"认定标准十分模糊,明确其认定标准格外重要,需要完善的分析和解释,秉承刑法谦抑性原则和保障言论自由精神,应当从"虚假信息"内涵、程度及信息范围等方面深入考量和探究。  相似文献   

16.
社会危害性理论在我国刑法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是犯罪构成和整个犯罪论体系建立的基础。随着罪刑法定原则的在刑法中确立,再加上对西方刑法理论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社会危害性理论进行批判。文中旨在通过对社会危害性理论的研究,以期正确认识其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7.
重复诉讼容易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影响法院公信力,不利于程序效益的实现;因此在实务中对其进行准确识别显得尤为重要。在对重复诉讼进行识别时应保障当事人诉权,尽可能地符合诉讼经济的原则,在前诉处于诉讼系属之中的前提下,从诉讼主体、诉讼标的及诉讼请求三个方面进行识别。同时,应在理解重复诉讼内涵时梳理其与相关民事诉讼基本概念的关系,理论认识问题与实务困境的解决结合。  相似文献   

18.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我国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与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一起构成我国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我国刑法学界对于刑法平等是单纯的司法平等,亦或是立法平等与司法平等的统一,争议颇大。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针对我国现行刑法中在实质平等制度设计上存在的缺陷,对刑法平等原则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9.
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理论是源于德国的重要法学理论,而与之相关而又相互区别的严格责任制度则是源于英美刑法。本文尝试从两者的概念及适用标准等理论本质的基础性问题入手,对两者的异同点进行比较,以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两种理论在刑法中的适用度。  相似文献   

20.
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精神,从解决老龄问题、实现刑罚的目的考量,确立了对老年犯罪从宽处罚和不适用死刑的原则。该修正案规定:“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