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魏正申教授在《辽宁大学学报》 2 0 0 2年第 1期上以《彭泽归田后的陶令真的没有“事功”思想吗———答梅大圣教授》一文中 ,释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以自娱 ,颇示己志” ,“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之“志” ,是“以诗文传世”之“志” ,并把立德、立功、立言 ,以及立善与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等同起来。这样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活动 ,是与陶渊明以诗文来显示、阐释他的独特的崇尚自然的文化性格相违背的 ,陶渊明归田后之“志”决不是“以诗文传世”。  相似文献   

2.
古代优秀作家通过忧国忧民忧己表达出来的忧患意识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在“立德立功”之途不顺畅时 ,以“立言传世”的表达方式 ,实现了人生价值的追求和精神上的不朽  相似文献   

3.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声名乃是他所创造价值的一种标志.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即很重视“名”.孔子就说过,“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认为人死以后,其名不显于世,是一种遗憾.而所创造的价值愈重大而深远,则其声名亦可随事业而传不朽.所以鲁国的叔孙豹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是讲事业的不朽,包括立德、立功、立言.“德”、“功”、“言”三  相似文献   

4.
笔者曾在《论陶渊明以诗文传世的思想》(《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8期)一文中,从陶渊明注重生前功业、身后声名,但为现实的政治混乱“感士不遇”,转而从文,追求文学创作等方面,论析了陶渊明以诗文传世的思想。本文拟就文学创作被誉为“声名自传于后”的“不朽的盛事”的时代氛围中,从陶渊明人生价值追求的分析中,进一步阐述陶渊明“文学的自觉”的思想。陶渊明注重生前功业、身后声名,主张“票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感士不遇赋》),大倡人生应该用自身具有的智慧和聪明,凭着三正舆常而留名。在这里,“生前功业”与…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代穆叔(叔孙豹)提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说,但并未对此作进一步的解说,尤其三者的主次、属性等均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分析和比较论证对三者的意涵界定和关联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穆叔在提出“三不朽”时三者是并列关系,并无高下之分;孔颖达在注疏《左传》时明显地认为立德高于立功、立言又可能在立功之下;钱穆等则认为立德较高,其余二者不分轩轾;倘若从儒家重德的立场来看,立德当属最高,立德、立言皆应受德的制约,且二者只要遵循德的制约,性质难以区分高下。“三不朽”需要一个人在生前完成,是重在现实社会与社会群体,属性是入世的;“三不朽”所谓不朽,仍有时空的限制,与所立之德、功、言的影响有关,属性是重质量的;不朽还存在一些恶的形象,“三不朽”意在鼓励积极向上的正面意义,属性是正面的。可见,“三不朽”是人人皆可企及的,是有益于社会群体的,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是大众追求的人文精神,也是文学艺术创作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国人要重德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有违公认的社会准则,就会招来“缺德”的斥责声。德,泛指道德和品行,其含义延伸到不同行业,便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道德。做官要讲官德,教书要讲师德,经商要讲商德,写文章要讲文德“,白衣天使”要讲医德。每个公民都要恪守社会公德。德,神圣的字眼,纯洁无瑕,不带任何物欲,不沾任何“铜臭”。据《左传》记载,鲁国大夫叔孙豹到晋国传授其立德思想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人活于天地之间,生生死死是自然规律,权势利禄也不过是过眼云烟,惟有立德可以彪…  相似文献   

7.
关学宗师张载不仅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作用方面提出“敦本善俗”、“变化气质”的思想;在教育目的方面提出“立人之性“、“求为贤人”,最终达到“学为圣人”的思想;在早期教育方面提出了“养正于蒙”的思想;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此外张载还提出了德智相统一的教育思想。当今研究他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魏正申教授在<辽宁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上以<彭泽归田后的陶令真的没有"事功"思想吗--答梅大圣教授>一文中,释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之"志",是"以诗文传世"之"志",并把立德、立功、立言,以及立善与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等同起来.这样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活动,是与陶渊明以诗文来显示、阐释他的独特的崇尚自然的文化性格相违背的,陶渊明归田后之"志"决不是"以诗文传世".  相似文献   

9.
春秋以前的"不朽",指灵魂归于宗庙,享受祭祀.随着世卿世禄制的瓦解,立足于宗族、宗教的"不朽观"被颠覆,而立足于个体的"不朽观"开始出现.叔孙豹通过"立德"、"立功"、"立言",实现个体"名"的不朽;老庄把生命融入自然,实现了个体精神的不朽;杨朱把生命局限在肉体本身,追求短暂的享乐;神仙家则希望延长生命,进而追求肉体的不朽.  相似文献   

10.
海瑞不仅是回族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文大家,而且在文艺理论上也颇有自己的见解。他主张文学应表达创作者的真情实感,推崇刚正不阿的凛然之气。他的文学价值观受儒家重“立德”“建功”、轻文学的影响,又受到曹丕文学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启发,将文学列入“不朽”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与岑参的仕宦经历、山水田园诗风格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诗文创作对唐宋两代文人的影响深远,尤其对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影响更为显著。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岑参的山水田园诗也深受他的影响,尤其在岑参早期的生活与创作受其影响最大。陶渊明与岑参在家庭出身与仕宦经历方面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二人的仕宦经历都体现了仕与隐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都是通过山水田园诗表现出来的。对二人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岑参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不但深受陶诗之影响,而且在艺术表现上较陶诗更为成熟,二人的山水田园诗分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生命意识入手 ,论述了陶渊明的生命哲学思想。笔者认为陶渊明对生死的认识是非常理性的 ,因而他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但是作为一位有抱负的诗人 ,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因而对死亡的来临充满了焦虑和痛苦。本文不同意时下流行的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某些评价 ,而认为他是一位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的杰出诗人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少有壮志,也曾游宦多年。但是他对晋末官场的不适,前代隐者躬耕传统的感召,最终促使他解职归田,过上躬耕自足的生活。陶渊明的躬耕之路大体可分为耕仕徘徊期、安心躬耕期与老病困穷期三个阶段。在漫长的躬耕历程中,他认识了躬耕的意义,体验了田园生活的乐趣,但也饱尝了战乱、自然灾害与饥寒等方面的困扰。这些经历他都真实地反应于诗歌创作中,从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14.
从人格认同的角度探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可以看到陶渊明的人格由隐士和侠客两部分构成。表面上看,这两种人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它们却可以在热爱自由和生性浪漫的个性上达成统一。把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对陶渊明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统一性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对辛弃疾的影响是多面深刻的,从个性思想到精神品格,从作品风格到兴趣爱好,从生活情趣到心理倾向,辛弃疾无不打上了陶渊明的烙印。但辛弃疾在接受陶渊明的同时又用自己的个性心灵丰富和发展了陶渊明。而陶渊明之所以能影响辛弃疾,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们的个人遭遇是极其相似的。  相似文献   

16.
历尽了人生的坎坷,看破了世态炎凉,苏轼用诗人的心灵感悟陶渊明的平淡放达,也用诗人的语言准确地诠释了陶渊明的思想情感,故尔虽隔六百余载,两位诗人的心灵却是一脉相通。文章试从人生经历、个性感悟和语言特点分析陶苏之间的袭承关系。  相似文献   

17.
自沈约说陶渊明有"无弦琴",并时常"抚弄以寄其意"以来,不断被后人寻章摘句、过甚其词乃至玄化,同时也把它与陶渊明的人品和诗品结合得天衣无缝,于是都不自觉地否定了陶渊明的"性不解音"。其实唐宋文人的"玄解"无弦琴并不是要故作高深,而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不料今人信以为真,以致以讹传讹。要还原无弦琴的本色,必须剥去玄学外衣,知人以论世,从其交游交友之道、任真自得之性、人生境界之别、世态人情等方面对"无弦琴"进行哲学解构,陶渊明真乃"性不解音"者,随之也就理解了他的"弄琴"只是率性而为,并无"寄意"。  相似文献   

18.
从拆除被典律化所束缚的陶渊明形象开始,指出陶渊明建立了一种复调叙述结构,并分析了其创作的类型和陶渊明作品内部的众声喧哗现象,认为陶渊明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转型期的标志性诗人。  相似文献   

19.
与陶渊明的<饮酒>诗相比,白居易的<效陶潜体诗十六首>更具世俗色彩.这是由白居易独特的生活经历及其特定的时代促成的.对于白居易本人来说,从<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中不仅可以看出他的前期生活及创作的痕迹,也可以预见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的轨迹.对于时代来说,<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反映了时代文化趣尚转变的痕迹.  相似文献   

20.
终老未销的灵魂苦斗——解读《形影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影神》是陶渊明灵魂苦斗的自我写照 ,是他终老未休的灵魂苦斗的兆示。陶创作是诗 ,不是为了加入哲学辩论 ,而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心中块垒 ;诗中展现的是他内心世界有关选择何种生存方式的自我较量 ;“形”、“影”、“神”其实是他本人形象在不同心境下的折射 ;诗中没有赢者、没有负家的灵魂苦斗一直伴随着他走到了生命的最后驿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