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从舒婷称顾城为"童话诗人"之后,新时期文学界一致将顾城看作是当代唯一的一位"童话诗人"。但考察顾城一生所创作的2000余首诗歌,远不是一个"童话"可以概括的,其中存在大量的"非童话"因素。从创作历程上看,顾城的"童话诗"主要是在其创作早期完成的。这部分诗歌作品在顾城2000多首诗歌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从创作内质上看,代表着顾城诗歌艺术水准的并不是其"童话诗",而是他以反思文革为背景的、带有强烈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朦胧诗"。即使是顾城早期的"童话诗",从写作目的来看,也大都与"童话"精神有所背离,其中有太多的与恐惧和死亡相关的"反童话"因素。这些"童话诗歌"从批判社会的意义上来解读更符合其诗之本意。因此,从整体上看,以"童话诗人"给顾城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其诗歌全貌的一种遮蔽,甚至是一种深刻的误读。这种定位既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顾城,也大大矮化了顾城的诗歌成就。  相似文献   

2.
顾城被人们称为"童话诗人",他的童话世界已成为一种思想,一种诗歌和生活的理念,他带着这种思想理念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也演绎了他另类的人生.本文通过顾城人生中一些重要的因素来分析诗人"童话世界"的产生、发展和结局.  相似文献   

3.
顾城是当代诗坛的一个怪才,被文艺界誉为"童话诗人"。在他以诗歌所营造的童话世界里,诗人仿佛是一个语言童稚的孩子,用地地道道的"孩子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他以充满纯净童心的语言,去表现自然界的声音、色彩、意境的无限新鲜美妙。本文试图从诗歌语言所表现的形式和美感两个方面来探讨顾城诗歌的"儿童化语言",以期对顾城诗歌的语言特色有较深入地发掘。  相似文献   

4.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也是近八十年来中国新诗史上少有的“童话诗人”,他的创作期并不算长,却经历了由盛到衰、由大红大紫到消声匿迹直至灭亡的过程。他作为一个诗派的代表人物,自然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以及个人经历等各方面的原因,而作为朦胧诗派乃至中国现代诗史上几乎是唯一的“童话诗人”,他必定还具备特殊的心理方面的原因。本文正是从这点出发,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顾城与众不同的心理基质。并引用大量的诗歌,具体分析这些心理因素是如何成就顾城,又是怎样限制顾城的。  相似文献   

5.
敖运梅 《船山学刊》2011,(4):165-168
王阳明的诗歌创作与其心学思想是相呼应的,通过对其诗歌的剖析可以深入理解他的心学思想,借助诗歌这一载体,王阳明将其心学思想中的“心”、“意”、“知”、“物”概念通过诗歌呈现出来,其心学思想的递进过程正是其诗歌内容的表达向度。本文通过对其诗歌的独到分析,揭示王阳明哲学与文学、儒学与佛道思想的循环交汇与构架转移。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苏曼殊是个有较大争议的南社作家。抹煞者认为,苏曼殊的小说不是“所记全是兽性的肉欲”,就“直是一篇胡说”“有何价值可言耶?”他的诗则“调子很低,有隐(?)出世、悲观消沉的情绪”,也“是应该加以否定的。”不满者在肯定他的“才气”、“天分”的同时,或批评“他的小说实在做得不好”,或批评他的思想“实在不大高明,总之还逃不出旧道德的樊篱”。推崇者则誉他为“歌德拜伦等一流人物”,“在他诗文中我们找到清末文人最完美的表现”。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在不同读者的身上产生了非常分歧的反响,这是很正常的社会现象,它反映了人类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反映了作家的思想及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课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现代性”是当代思想理论界关注的重大课题,马克思在此课题的探讨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性的命运”构成了全部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关怀,马克思在现代性课题上所持的“多元一体”的辩证立场,使他的哲学思考充满了思想的张力和辩证的智慧,并给后世从多方面理解和阐释“现代性”提供了广阔的可能空间,从而使其关于“现代性”的辩证立场产生了多重的、复杂的理论效应。  相似文献   

8.
重论庄子“逍遥”的实质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逍遥”作为庄子思想的指归,源于其对文明的悖论存在的文化觉醒和对哲学及人类价值观念的反思。对形而上学传统的解构和对人类理智本身所造成的悖论式知识结构的解构,使庄子哲学具有了明显的现代哲学、尤其是西方后现代哲学的特性。庄子的“逍遥”既不是对现实的消极逃避,也不具有哲学上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倾向,相反,它是对处身于文明困境中的现实人生境遇的积极承担,是以一种主体虚位的宽容心态和多视角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看待世界、善待世界,同时也善待人类自身,这体现了庄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文明的忧患意识,因此,将庄子思想视为文化蒙昧主义或历史虚无主义哲学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9.
陈冲是一个积极参预生活、善于思考人生的作家。他的作品的主要价值和赢得读者的力量都取决于对变革时代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敏锐发现与哲学思考。陈冲坎坷的生活经历不仅使他与科技生活、工业题材结下了良缘,还从爱因斯坦的体系中获得了“场”的概念与直觉。这就使他的小说具备了有别于一般“问题小说”、“改革小说”与“车间文学”的特点:注意对生活整体性的把握、显示出哲学概括的深度;通过对人物日常生活中复杂关系的描写,揭示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人们的典型心理。陈冲小说的“整个主题”都“包含于一定典型性格和心理的分析中”(列宁语)。但这决不意味着陈冲小说已赶上了当前小说创作的“时髦”——心态小说。心理描写、心理结构、情节淡化都不是陈冲小说的基本审美特征。但这也决不是说陈冲小说尚属于传统小说之类。与其说陈冲小说处在两种形态的小说技法的交叉  相似文献   

10.
列维纳斯在其哲学写作中,很少使用例子和故事,这是不是对他异性的一种缩减,从而与他对他异性的倡导背道而驰?因为故事或文学,比起哲学论述更加多义,更加他异,也更能表现道德两难问题。故事、叙事这一视角,提供了一条重新理解列维纳斯思想的路径,涉及其思想中“言说”与“所说”的关系,以及言说的“述行”等问题。一方面,列维纳斯对“故事”抱有怀疑;另一方面,在他的哲学论述中又可以发现某种隐含的“叙事”,以及后期对于这种“叙事”的刻意消解。通过对故事、寓言与现代寓言之间的辨析,可以发现一种列维纳斯哲学与卡夫卡式现代寓言以及《塔木德》解经之间共通的可能性。对于哲学与叙事的思考,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伦理地阅读列维纳斯”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庄子的“道”和船山的诗歌美学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王船山是一位具有批判性、总结性的大哲学家,他扫荡了形形色色的哲学唯心主义,批判而终结了理学,把旧哲学唯物主义提到中国封建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王船山的诗歌理论亦具有总结精神。他从审美观照出发,由情景关系入手,以审美意象为核心,以艺术境界为归宿,建立起自己的诗歌美学体系。在他的诗论中,表现出一种超越现实功利、反对以学问代替艺术的纯然审美情感和空灵态度。他多次用“神”、“神光”、“神韵”、“灵府”等术语褒扬佳作,而把训诂注疏式的  相似文献   

12.
钱谦益晚年提出“香观说”诗论,通过通感形式,渗透佛教义理,品鉴诗歌优劣。他提倡性情优先,反对浮华的形式,体现了一种感性的文学体悟。蒲松龄作为清代小说家,则在《司文郎》中塑造了一位用嗅觉品鉴文章好坏的盲僧,使故事情节离奇,充满了辛辣的讽刺。蒲松龄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与钱谦益的“香观说”不谋而合,通过对两位作家之间的渊源、文论思想的比较,可以看到“香观说”对《司文郎》的小说情节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层面、文本层面、历史进程层面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充满了复杂性。复杂性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启示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主体要具备复杂性思维,要把立足复杂的社会现实作为其起点要求,超越简单的“话语平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动态生成中实现其本真图景。  相似文献   

14.
何李 《兰州学刊》2009,(4):200-202
“作意好奇”是中唐的一种社会风尚,也是当时文化界标榜的一面旗帜,在散文、诗歌等各种文体中都有明显体现。这种风尚与传奇小说“征异话奇”的先天题材优势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唐代传奇的发展,具体体现在题材、故事情节、叙事手法和文辞这四个方面。“作意好奇”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唐代传奇小说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从整体上看是瑕不掩瑜的。  相似文献   

15.
不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不是因为经济学,而恰恰是因为哲学革命,正是那个“一定的”历史哲学语境,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一切细节上超过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是天然的经验的社会唯物主义,但只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才真正走出一条科学道路,这使他所进入的一切思想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并且,也正是在马克思所从事的伟大政治经济学革命中,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这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面对社会历史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将哲学的批判理性与现实的…  相似文献   

16.
试论刘震云小说的闹剧冲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震云小说充满了“广场语言”的游戏、荒诞意味和对现实秩序的解构和否定,但是,民众的“群体意识”和“权力认同”心理又使“广场语言”处于一种荒诞的无意识和反讽状态,这种意义的逆转形成了刘震云小说强烈的闹剧冲动。这种“闹剧冲动”不仅指他小说语言自身的倾向,也包括他小说中处处存在的闹剧场景,同时,也可被看做是刘震云对人类的普遍存在状态的哲学认识。  相似文献   

17.
哲学操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从哲学到哲学操作一个哲学问题是否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甚至是否是一个哲学问题,这取决于它在哪一种“搞哲学”的方式中被理解.“搞哲学”是哲学的操作(philosophizing)这与哲学(philosophy)不同.在传统哲学中,“哲学操作”并不是一个问题,不是一件被反思的事情.传统哲学的操作被含糊地说成是“沉思的”(contemplative).传统哲学中的思想分歧被认为是源于对事情的不同理解或不同的看法.哲学的真正意义就这样被掩埋在“看法”之中.  相似文献   

18.
理解后现代性与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及后现代性并不意味着与现代及现代性断裂开来的历史分期与思想属性;后现代哲学展开了后现代性,但后现代性不能局限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去理解。后现代性并不是现代性的对立物,提出后现代性的直接意义在于重新理解现代性,但后现代性对于现代性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观照、审视与反省等镜式功能,更体现在定向、阐释与治疗等参与性功能上。后现代性的底蕴,则在于对哲学追求生活自明性的根本性精神的承接与发扬。  相似文献   

19.
法国“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上有一个断裂时期,时间大约以1845年为界;这时马克思彻底抛弃他以前的思想,包括他的哲学和人道主义。下面我们对阿尔都塞这种“断裂”说的思想基础作一评述。阿尔都塞“断裂”说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就是:哲学总是后于科学产生的。他认为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有三大科学发现,在每种科学发现之后产生一种哲学:“数学(泰勒斯)产生柏拉图的哲学,物理(伽利略)产生笛卡儿的哲学,历史(马克思)产生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改造总是伟大的科学发现的回响。因此本质上,这种改造总是发生在事后。这就是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哲学落后于科学。”在阿尔都塞看来,1845年前马克思并没有自己的哲学,他只是旧的唯心主义哲学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奴隶;直到他完全抛弃唯心主义哲学,同它们“彻底决裂”,创立了历史科学后,才开始形成他自己的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所以这时“辩证唯物  相似文献   

20.
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简单性对于理解维特根斯坦及哲学本身都有着重要意义.维特根斯坦是从简单性出发构建他的全部哲学的,其前期后期哲学风格的转变在构建原则上体现为从追求惟一确定性的"绝对简单性"向追求包容差异性的"相对简单性"的转变.在他看来,哲学在本质上是简单的,哲学的复杂性是由于曲解我们的语言造成的,是我们追求简单性思想所付出的代价.哲学与生活的"意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通过回归日常生活,后期维特根斯坦从更深的层面为解决前期哲学遗留的和未解决的"伦理学"问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