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涉及原告人数众多,采取单独诉讼方式,必然造成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代表人诉讼扩大了诉讼的容量,但由于在登记加入和判决扩张方法上的限制,代表人诉讼制度制裁虚假陈述行为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集团诉讼方式兼顾了证券市场群体性民事诉讼的公平性、效率性和威慑性,因而,该制度对我国涉证券民事侵权案件的解决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证券市场上虚假陈述、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损害股民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股民受损利益往往又很难得到救济,究其原因在证券民事赔偿诉讼中没有设立恰当的诉讼人代表制度是原因之一。本文从各国群体诉讼模式的立法例入手,探讨了我国证券民事赔偿中的诉讼代表人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最高人民法院正式作出司法解释宣布受理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使得对于受损投资者的保护有了具体的诉讼机制。但是由于该通知固守传统的民事诉讼的模式,很难有效解决复杂的虚假陈述民事案件赔偿的问题。提出应当大胆借鉴美国的集团诉讼和律师胜诉酬金制度这两种制度,以解决我国虚假陈述民事案件的诉讼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在我国展开,虚假陈述的民事赔偿诉讼呈现失衡状态,其中发行人往往承担了巨额赔偿责任。但是,发行时的虚假陈述和持续披露中的虚假陈述在民事责任上性质不同,应该区分对待。在持续披露中的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上,要求发行人承担严格责任、全面赔偿投资者,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应当对其赔偿额度加以限制,引导投资者追究实际控制人的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5.
从民事责任的认定,赔偿之诉的提起,赔偿金额的确定方面对中美的相关规定进行比较,从中发现我国现行相应立法的不足,以便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6.
证券市场上因虚假陈述导致的民事赔偿案件中有关损害赔偿的界定标准和计算方法是解决违法行为人民事责任的关键。我国证券法相关规定阙如,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虽然对这一问题规定却仍存缺陷。本文分析了美国及我国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7.
虚假陈述证券侵权的民事救济制度在我国历经了30年的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建立了以证监会行政处罚和刑事判决作为前置程序的民事救济体系。但是面对本轮司法改革中的立案登记制,该民事救济制度在实践中遇到了前置程序和诉讼模式选择的困境。在立案登记制下,法院对虚假陈述民事纠纷的立案应当取消证监会的行政处罚或法院刑事判决书作为立案前置程序的规定;虚假陈述证券侵权纠纷的诉讼模式应选择诉讼代表人和共同诉讼模式,但必须对其进行优化和改造;法院应进一步完善法院系统内部考核机制,增加对共同诉讼或代表人诉讼的特殊考核标准;法院应当设立独立证券投资审判庭,实现三审合一。  相似文献   

8.
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中的前置程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立法目的层面来理解,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中的前置程序对于保证人民法院提高审判质量有积极意义,但对保障投资者诉权却是有利有弊.从发挥民事责任追究的功能、增强法官专业知识和审判经验,以及前置程序与民事赔偿优先原则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关系等方面来看,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中的前置程序是在我国目前立法与司法环境尚待完善的情况下才有的权宜之计,长远来看应该取消.  相似文献   

9.
因果关系的认定是证券虚假陈述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核心问题。我国新司法解释借鉴域外市场欺诈理论,对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责任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分别规定了交易因果关系和损失因果关系的推定规则。新司法解释对因果关系层次的区分、特定交易者的获赔资格以及被告的抗辩事由等方面做的修订和完善,总体上维护了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诉讼中原被告间的利益平衡,也避免了我国证券民事赔偿制度异化为给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的损失提供保险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是对虚假陈述民事纠纷案件受理程序和适用法律的系统性司法解释 ,是我国证券市场上投资者保护的里程碑式的文件。但《规定》中的虚假陈述揭露日或更正日尚需进一步明确 ,因果关系的认定应考虑到方向相反的虚假陈述情形 ,并且相关的信息披露应统一、规范 ,以助于为权益受侵害的投资者提供司法救济 ,加快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还不允许证券民事赔偿采取集团诉讼的形式,但是集团诉讼较传统共同诉讼有其特有的制度价值和优势。研究集团诉讼在我国证券民事赔偿的可采性的同时,嵌入一个法社会学的视角,深入挖掘证券集团诉讼的法社会学动因,以期有利于我国对证券民事赔偿诉讼方式的调整和突破。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还不允许证券民事赔偿采取集团诉讼的形式.但是集团诉讼较传统共同诉讼有其特有的制度价值和优势。研究集团诉讼在我国证券民事赔偿的可采性的同时,嵌入一个法社会学的视角.深入挖掘证券集团诉讼的法社会学动因,以期有利于我国对证券民事赔偿诉讼方式的调整和突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颁行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着力探讨了对《规定》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并指出和分析了《规定》中在有关前置程序、诉讼方式以及受案范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市场欺诈理论”是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因果关系认定的理论基础。在虚假陈述与投资损失之间因果关系的认定问题上 ,采用”市场欺诈理论”和“推定信赖原则”可以减轻原告的举证责任。但如果不考虑在虚假陈述揭露日或更正日之前卖出证券所导致的投资损失与虚假陈述之间的因果关系 ,也不考虑诱空虚假陈述与投资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 ,将使部分实际受到损失的投资者得不到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5.
审计责任是指审计人员应履行的职业责任和未履行职业责任或因失职触犯法律而应负的法律责任.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自此,涉及虚假陈述的专业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成为证券民事诉讼被告并承担民事责任的日子已为时不远.鉴于民事损害赔偿责任与风险骤然而持续的加重,注册会计师必须从实质上把握审计准则的要旨,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探索有效的抵御分散执业风险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与其他诉讼方式相比较,代表人诉讼以其突出的优点更能有效地解决涉案人数众多的证券民事赔偿案件。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所特有的公告、登记程序以及判决的间接扩张力,使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功能,因此不应将其排除在证券民事赔偿的诉讼方式之外。同时,为了进一步完善代表人诉讼,应该扩大代表人诉讼的适用范围和诉讼代表人的权限,加强律师和法官在诉讼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民事案件名称由当事人和案由两个要素组成,但民事案由仅具实体属性,缺乏诉讼标的的程序属性表达,导致民事诉讼中部分诉求、诉之合并、共通诉讼等程序信息无法在案件名称中表达。在现有案件查询制度基础上,程序信息表达的缺失导致判决主文无法由法院职权援引,重复诉讼和矛盾裁判时有发生。为此,有必要改变民事案由的属性定位,将程序信息纳入民事案由中,建立既判力职权援引规则。立案伊始,法官应依职权利用案件名称查询案件,以判断是否属于重复诉讼。  相似文献   

18.
民事法律责任制度是证券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的颁布施行,其可操作性已得到很大加强,但民事法律责任仍然是信息披露制度中较为薄弱的一环。文章从民事责任制度的起点——证券信息披露制度的特征和要求出发,介绍了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意义、立法现状及披露义务标准,深入分析了信息披露民事责任的性质和特征,着重探讨了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以披露义务人和披露担保人两种主体类别为线索,阐述了其不同的义务范围和归责原则,并与美国相关立法进行了比较借鉴,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实际,从立法理念、立法程序和立法实体等角度,提出了完善我国证券信息披露中民事法律责任制度的立法构想和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9.
对最高法院设立前置程序的理由进行了分析,认为设置前置程序的真正理由是通过减少案件数量来减轻法院的压力,并指出了前置程序可能带来的3个问题:1.将绝大多数虚假陈述案件拒于法院门外;2.即使虚假陈述案件已受理,还可能被终结诉讼;3.行政处罚决定书在民事侵权诉讼中的作用将产生争议。由此建议最高法院尽快废除前置程序。  相似文献   

20.
从虚假或不实验资报告的界定、注册会计师的主观过错、验资报告的正确使用、事务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顺序等方面讨论了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或不实验资报告应如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一验资赔偿诉讼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