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陶金 《江汉论坛》2008,(1):27-29
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为研究经济行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工具,拓展了经济学家的视野.但是,社会资本的界定存在很大的争议,社会资本的应用有解释范围过宽的嫌疑.本文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和社会资本的属性进行分析,以使人们对社会资本有一个清晰和全面的认识,促进社会资本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局限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目前,社会资本理论已成为诸多学科重要的分析框架.从思想来源、概念界定、性质与特征三个方面来看,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存在着局限性对社会资本承载主体的论述不明确;对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没有予以充分关注;对社会资本的有关特性的说明尚值得商榷,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知识资本概念是我国理论界为了解释当代高新技术企业高收益的原因而从西方国家引进的一个概念。但这一概念引进后存在着研究对象界定、企业知识价值实现、与传统资本理论关系等问题,因此需要对企业生产与交换过程中知识的作用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对知识主体及知识价值的实现进行探讨,由此进一步研究知识资本理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国外社会资本理论:历史脉络与前沿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军  夏建中 《学术界》2012,(8):67-76,264,268
“社会资本”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新理论范式,逐渐被运用到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术领域.然而,由于它是一种新理论范式,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它的认知和运用上存在较大差异,有的甚至产生误解.对于一个新生的理论范式来说,这不有利于其发展.因此,当下,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梳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基于此,本文对国外社会资本理论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从最初“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到“以社会为中心”或“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取向争论,再到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即合理化分类与测量.  相似文献   

5.
“社会资本”理论是近年来社会学研究中新兴的理论,它为我们研究和透视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认识社会行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对研究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一、社会资本概念界定“社会资本”的概念最初是由经济学的“资本”概念演变而来的。这一概念最早是作为经济学术语出现的,而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大,政治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都从不同角度研究社会资本问题。最早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的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 Bourdieu)。真正使社会…  相似文献   

6.
劳动与资本之间经济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是劳动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为获得各自经济利益而在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以往学者只是简单地对分享经济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而没有深层次研究分享经济理论之间的存在维度、演化路径和发展逻辑。实质上,对分享经济理论的研究应持一种全面、系统、开放、多维的视角,且在统一的分析框架内进行。分享经济理论演化的基本逻辑为:探讨如何提高劳动者的分配收入,实现由利益独占到利益共享的过渡,并以此作为解决劳动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在经济利益分配方面产生的过度不合理、不公正及不平等问题的主要途径,进而起到合理缓和甚至解决劳资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拓展及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社会资本是一个解释力较强的概念 ,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公共概念 ,它为这些学科之间的对话与综合提供了概念和方法上的支持。社会资本概念和理论也是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趋向综合的反映 ,又为这一趋势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基础。本文从社会资本概念的演化、研究领域、特征、功能、运行机制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社会资本理论研究作了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社会资本是1990年代以后形成的为许多学科关注的热门概念和分析范式,但是从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上看,对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克斯·韦伯关于宗教社会经济功能的分析。社会资本理论兴起后,这方面的研究以弗朗西斯·福山关于信任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为代表。虽然到目前为止社会资本理论也受到许多批评,还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但是社会资本理论已经成为分析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9.
"社会资本":理论史与主要论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志岿 《学术探索》2007,94(3):49-57
社会资本理论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科学解释框架,可以分为社会学、经济学社会资本理论和政治学社会资本理论两大派别,这两大派别在社会资本的概念及研究的主要问题上存在较大区别。社会资本理论可以追溯到早期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关于规范、道德和团体对于个人行为影响的经典论述。目前,社会资本理论的核心问题涉及社会资本概念、属性、作用、测量及创造等。对社会资本理论的梳理,对于推进社会资本理论与中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资本是继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后,20世纪80年代最早由社会学家提出的一个概念,很快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热点,被运用到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中,近几年在学校管理的研究中也急剧增多。作为一个新的理论或分析视角,社会资本理论本身也处于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尽管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但还未成为一个完全成熟并形成定论的概念。在这样的状况下引用社会资本理论进行学校管理的研究不免会陷入某些误区,因此正确地把握社会资本的概念,明确社会资本理论对学校组织管理的研究和实践的启示和适用范  相似文献   

11.
结构化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的再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琴 《晋阳学刊》2006,(2):40-46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中存在层次混乱的问题,对此,托马斯.福物.布朗提出了社会资本研究的系统论视角,即从“行动、结构和环境”三个层面上对社会资本问题进行研究。这一努力无疑是可行的、积极的。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沿着这一思路将社会资本理论问题深入下去。笔者认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可以为这一思路提供了理论的支撑。在布朗的系统论视角的基础上,运用吉登斯的“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及其时空观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了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2.
唯心主义的主客二分模式把认识的对象、客体就是主体意识创造外部世界的活动作为认识的对象、客体。旧唯物主义的主客二分模式把自然存在作为认识的对象、客体。马克思的主客二分模式的认识对象、客体是物质实践活动。这种新主客二分模式为马克思的哲学变革提供了根据,科学地揭示了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动力,揭示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统一的基础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变革意义。理解这种新主客二分模式必须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方法。  相似文献   

13.
邱伟年 《学术研究》2012,(6):80-85,160
在企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领域,组织动员各类社会资本以及对组织学习行为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企业社会资本有利于促进组织学习活动进而提升经营绩效的观点已成为共识,但是三者之间的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更深入的分析。研究表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有助于组织开展利用式学习提升财务绩效,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则有助于组织开展探索式学习提升新产品绩效,两者互构,协调协同,带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要论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要性,须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而这需要澄清对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定位和理论定位存在的误区。其一,从历史定位看,马克思主义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科学的真理",而是对人类文明薪火的传承和超越的具体性真理;其二,马克思主义不是"从物质出发揭示了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再推广出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而是以实践为逻辑起点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理论的展开。由此看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人类解放的精神力量,认识当代世界的思想方法,探索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以及揭示社会矛盾的批判武器等方面,从而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掌握话语主导权。  相似文献   

15.
李友钟 《理论界》2014,(7):80-82
社会共生论是分析研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重要理论,是社会存在、社会价值、社会进化相统一的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指导性。研究社会共生论,除了将其应用于社会现象研究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该理论本身进行研究,包括其理论渊源。本文从生物学理论、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中心主义理论、整体论与有机论等方面,对社会共生论的理论渊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差序格局的结构及其制度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是建立在中国本土社会资源基础上的,但却经常被简化为帕森斯的模式变量来使用,这一化约主义的误区主要在于缺乏对差序格局概念学理方面的分析,模糊了中西方的空间差异,纠正这一错误的关键在于从社会结构方面对这一概念作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7.
Social disorganization theories position neighborhood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as key social processes that should facilitate community resilience in the aftermath of disaster. Yet limited evidence demonstrates that these social processes are themselves resilient with some studies showing that disaster can fracture even once cohesive neighborhoods. In this paper we assess the stability of neighborhood level collective efficacy and social capital before and after a disaster. We use multilevel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draw on census and longitudinal survey data collected from over 4000 residents living in 148 neighborhoods in Brisbane, Australia before and after a significant flood event. We examine what happens to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in flooded and non-flooded neighborhoods and assess whether demographic shifts are associated with change and/or stability in these processes. We find strong evidence that these processes operate similarly across flooded and not flooded communities. Our findings also reveal significant stability for our measures of social capital across time, while collective efficacy increases post flood across all neighborhoods, but more so in flooded neighborhoods. Neighborhood demographics have limited effect on patterns of stability or change in these social processes. We discus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neighborhood resilience in the wake of disaster.  相似文献   

18.
Social capital has been alleged to increase the capacity for political mobilization. Yet, until now, the empirical debate has not succeeded in rendering a detailed account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artly because of the use of a reductive conception and operationalization of both concepts. Using a multidimensional and relational technique (multipl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and a detailed youth survey data from Belgium,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at youth draw on diverse forms of social capital and that these forms vary along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ethnic origin. Six classes based on the forms of social capital were identified. Two of them - the ‘Committed’ and ‘Religious’ are highly political active. The ‘Committed’ Class, based on a diversified social capital, consists mainly of non-immigrant youth with a high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undertaking a large diversity of political activities. The ‘Religious’ Class, based on a narrow social capital built around religious activities, is mostly composed of ethnic minority youth with a low SES involved in more specific political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