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立宏  马雄光  喜济峰 《学术论坛》2007,30(11):128-131
文章针对广西如何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首先指出了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实意义;接着分析了东部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性.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明确广西承接东部产业的中心区、次中心区和外围区.这是广西增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针对性最具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科学规划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心区的产业布局,这是广西增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有效性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产业转移、区位优势与广西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有用水、能源、自然条件、劳动力、市场、输送、税制等。但广西承接产业转移还存在产业转移的"错位"、高素质人才欠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问题。广西应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发挥区位优势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此,必须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强与产业转出区协调;加强教育资源投入,大力引进人才,提高人才素质水平;完善交通网络,促进物流发展,发挥并加强区位优势;提高行政效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相似文献   

3.
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国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这给广西经济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使广西更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文章利用SWOT分析方法,详细系统地分析了广西目前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以及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并提出了广西在今后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战略原则.  相似文献   

4.
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广西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既面临机会,也面临威胁。基于SWOT方法的分析表明,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应选择S-W-O战略,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落实优惠措施;实施以出口加工业、临海工业、物流业、优势资源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广西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既面临机会,也面临威胁.基于SOWT方法的分析表明,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应选择S-W-O战略,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落实优惠措施;实施以出口加工业、临海工业、物流业、优势资源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视阈的广西承接产业转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得出了一些启示,并简要地分析了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与机遇,提出了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运用Hirschman的相关理论,并通过建立静态博弈模型,文章分析了产业转移在广西释放技术外溢效用的途径:前后向的产业关联特别明显,竞争示范效用不太明显.因此,广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该偏重于引进同已有产业相垂直的企业.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徽与长三角在经济发展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应依托比较优势,有重点地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突出产业链承接.向时,针对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因素,调整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园区集群化发展,强化要素支撑,改善产业支持条件和配套设施,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路径,为中西部地区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及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加快承接转移,虽然在短期内刺激其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缺乏正确理念指导的盲目不当的承接产业转移也会为产业承接地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既要充分发扬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优点,又要矫正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诸多弊端是产业承接地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基础上,基于生态文明视角,诠释生态文明理念、特征及其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在要求,探索具有引领性和突破性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以促进产业承接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根据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产业现状,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产业整合可采用连接式、共享式、点面式、网络式等产业整合模式.为加快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产业整合以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应集聚产业优势,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关联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升级换代,优化产业整体布局.  相似文献   

1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国家级示范区,对其研究可以为其他地区的产业承接提供借鉴。基于产业梯度理论,首先根据产业梯度系数确立各市的优势产业,然后根据相对产业梯度系数,针对各市的重点建设产业给出建议。研究表明,皖江示范区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化工、金属冶炼、电气机械、装备制造业、纺织等行业。由于产业承接的重复性要注意协调竞争,同时还要注意承接资源依赖型和高污染型行业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2.
[摘 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国家级示范区,对其研究可以为其他地区的产业承接提供借鉴。基于产业梯度理论,首先根据产业梯度系数确立各市的优势产业,然后根据相对产业梯度系数,针对各市的重点建设产业给出建议。研究表明,皖江示范区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化工、金属冶炼、电气机械、装备制造业、纺织等行业。由于产业承接的重复性要注意协调竞争,同时还要注意承接资源依赖型和高污染型行业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3.
广西加快承接茧丝绸产业转移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在茧丝绸业比较效益提高、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因素推动下,广西茧丝绸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桑蚕主产省(区)和茧丝绸业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文章以产业转移理论的视角,通过运用SWTO分析法对广西发展茧丝绸产业的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会因素、威胁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广西加快承接茧丝绸产业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将广东省放置于整个国际环境平台中,运用国际直接投资的相关原理,分析并指出广东省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存在着继续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具相当的局限性,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产业提升方向不吻合,对国际产业转移重要主体利用不足和环境建设不适合国际产业转移新要求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式地提出为优化广东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必须采取确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观念、明确定位本省发展方向、营造良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环境和积极探索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思路及新手段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产业转移与承接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或地区产业发展与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之一。20世纪后半叶,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地区通过产业承接与结构升级,实现了东亚奇迹。笔者以亚洲四小龙为例,分析其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基础,对其实现产业承接的内在机理进行探究,从而为我国的产业承接与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国际金融危机通过一定的途径而作用于一国或地区的产业承接与经济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对四川产业承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既带来了挑战,又有不少机遇.四川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可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大规模转移的重大机遇,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找准产业承接方向,打造产业承接载体,优化产业承接环境,把四川建设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这就需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和内在规律,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效的措施主动参与区域合作,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在争夺产业转移项目落地权中抢占先机,实现四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运用 SWOT 分析法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视角下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策略选择,对于增强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完善新疆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撑力;明确“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定位,提高新疆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构筑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破除新疆承接产业转移劳动力瓶颈;审慎承接产业转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教育给予现代产业发展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并能积极带动产业繁荣。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实际,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一方面要主动适应产业转移,提供承接产业转移急需人才;另一方面要战略性地为产业进一步发展而储备人才和为迎接示范区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做好职业教育规划,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国内国际、东中西部不同的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坚持实事求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动高等职业学院和社会发展相互兼容。  相似文献   

19.
罗哲 《兰州学刊》2013,(6):92-98
产业转移既是生产要素实现有效配置的重要方式,也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基本取向的分析,因地制宜地从战略高度长远谋划产业发展的全局,有选择地主动承接转移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政策,才能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提高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途径,伴随着产业转移的资源和要素的流动,对产业承接地金融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甘肃省为例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特征和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指出金融创新是驱动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过程中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提出了金融创新支持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些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