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致式是语法隐喻理论的一大支柱,Halliday及功能语言学派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一致式进行了多次阐释。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这一新学科角度,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概念语法隐喻中的一致式问题和人际语法隐喻中的一致式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功能语言学主位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位理论发源于20世纪30年代布拉格学派,引介到国内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此间,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学者对此作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主位结构理论为立足点,从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两个维度出发,着重在主位概念、主位类型和主位推进等方面对已有主位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预测该领域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生态隐喻是生态语篇中的重要手段,通过概念化的方式将生态观念传达给公众.习式话语中的生态语篇采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隐喻表达.功能语言学在功能研究的卓越成绩,为剖析生态隐喻的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将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视角,以2012-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的会议、考察讲话等为语料,对"习式"话语中生态隐喻进行概念元功能分析,剖析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借助生态隐喻,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绿色发展之路.并进一步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倡导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4.
胡勇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6):104-111
话语研究的多模态转向成为当今语言学研究和话语分析的重点关注对象.其中,图文关系是探讨多模态之间协同互补机制中最为重要的一组关系.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视觉分析框架为理论方法,探究多模态叙事绘本中,图文符号系统概念意义的创建以及图文意义的跨符号互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视觉叙事的有关概念,进一步挖掘图文符号系统在语篇共同实例化过程中的概念意义投入以及图文符号系统承载、激活和表达的意义总量,可为中国语境下多模态叙事语篇的图文互补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语境(context)是现代语言学特别是二战后西方语言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语言研究的各个层次都或多或少地引进了语境因素.本文拟就语境的界定,语境的功能和语境的局限等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早已成为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特别是Hallidav的人际功能理论和Martin的评价系统理论,来看兰斯顿·休斯的<早秋>,通过称呼语、情态意义和评价意义等方面的分析,挖掘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蕴含在小说中的深层含义,体味小说的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7.
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首先讨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信念,分析其在句法、语义上的研究路线。主张认知 语言学应该把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认知心理学作为背景,并从心理学和计算理论两个方 面证明连接主义不可能给语言学带来新的思想。然后分析认知解释和功能解释的抵触性, 用具体的汉语实例证明语序临摹原则并不灵验,用语言系统的自主性说明认知、功能解释 的局限性。最后讨论语言学的理论目标和研究层次、语言学的研究范式和科学革命等问 题。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5,(3):102-108
"框架"作为一个跨学科概念,由人类学家提出,经过社会学家系统论述,然后被传播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学者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这一发展历程赋予"框架"丰富的意义内涵和复杂的功能层次,可以为不同学科带来借鉴与启示。以菲尔墨的框架语义学作为切入点,可以看出框架理论在语言学中的意义与应用,及其为语言学研究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习语是概念系统的产物,是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认知语言学为我们提供了探索习语语义的新视角。本文尝试使用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来探讨习语的认知机制。研究表明,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习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韩礼德建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语篇分析建构了一个可适用的理论框架,然而从该角度对英诗及其译文的鉴赏在我国并不多见。通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从概念功能、逻辑功能和语篇功能出发,对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代表作“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的五种汉译版本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从新的视角诠释翻译研究中原文与译文对等转换的差异问题。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英诗汉译本的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具备应用性;英诗汉译的原文与译文很难实现“对等转换”,因此在翻译评价活动中应避免机械地照搬功能对等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一词多义现象的转喻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芳  彭寒珂 《云梦学刊》2007,28(2):152-154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传统的语义学理论未能对一词多义这一语言普遍现象的本质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语言学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使得词由其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结果。探究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原因可以借助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  相似文献   

12.
高秀雪 《阴山学刊》2010,23(2):60-65
从《马氏文通》开始,中国汉语语法研究就走上了与西方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道路。通过梳理和总结汉语结构语法研究、功能语法研究和认知语法研究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我们能够更加明晰当代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汉语语法研究的关系,更好地把握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詈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类语言库中的特殊成分,也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人们对情感的一种表达,而非具体信息的交流。詈语负载着很强的文化色彩,透视着独特的社会心理。詈语研究除了可以发现詈语自身的语言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一种语言的詈语去探索使用该语言的民族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本文以汉语和美式英语两种语言的詈语为研究对象,从詈语的类型、功能、文化内涵、演变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4.
审美论-语言论-文化论:新时期30年文论发展轨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时期30年来,经过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文学理论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期。这30年文论的发展轨迹可以粗略概括为:从审美论,到语言论,再到文化论。因此,有必要在审美论、语言论和文化论三元兼摄的“文化诗学”路径中,进一步推动文学理论的研究,使它有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失语症"产生的原因,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词语的多功能性和多义性是长期语言交际中形成的一个比较普遍的语言现象,语言学习者如果不能把握词语复杂的功能和意义关系就不能有效地学习;词典编者不理清这些关系就不能很好地释义.本文从认知语义的演变人手,探讨语词多功能性和多义性形成的机制与词类和义项划分之间的关系,以便词典编者和语言学习者能更有效地进行语词释义和语言学习.  相似文献   

17.
翻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发展和构建自己的研究方法。从语言学理论基础入手,概述了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中所涉及的语言学问题,并讨论了该研究模式的研究范围、研究重点以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英语N+N复合词研究一直是语言学领域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中的离心结构型复合词得到认知语言学界特别的重视,国内外学者试图从认知的角度来解析英语N+N离心复合词的语义特征。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了框架语义学、概念整合理论和LCCM理论在英语N+N离心复合词语义研究中的运用,以期对这类复合词的认知语义学研究视角有一个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模因论为研究语言变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语用学视角。这种视角综合了历时和共时研究。认为从本质上来讲语言的变异就是语言模因的变异。但是现有的研究局限于从社会文化视角讨论,认为语言模因复合体的形成是语言模因为了复制和传播而进行的“生存之战”。这些研究忽视了影响语言模因变异发生的一个重要语用因素——语境。语境功能说为研究语境对语言模因变异发生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框架。文章试图把语言模因置于语境之中,从语言模因与语境的相互作用来解读语言模因变异的发生,身处语境中的语言模因宿主选择符合语境的语言模因复合体。研究结果认为语境对语言模因的变异具有解释功能和制约功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语言界十分关注“语言与现实、形式与意义之间是否存在理据性,即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是象似的还是任意的”这一话题,并存在争议。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看到语言现象的多样性,承认语言符号既有任意性,又有象似性,两者共存于语言符号的统一体中。本文通过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社会性、依存性和开放性基本特质的分析,对词语的基本特性及其任意性和象似性关系的特征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