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的各种方略中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反过来又服务农业产业化 ,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协调发展需要我们建立农业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 ,选择一条适合我国农村现状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强化城镇综合功能 ,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 ;强化农民教育 ,培育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人力资本等等。  相似文献   

2.
李澜 《学术论坛》2008,31(4):49-54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的成功发展否定了西方城市化进程中以牺牲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为代价的必然性,揭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之路,一是体现为乡村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相生共长的基本特点;二是体现为乡村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既统一于农村现代化的建设之中,又统一于和合文明的塑造之中.随着乡村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集中于农村产业转型、农业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利用与开发、城乡公共资源开发与享有等方面的若干问题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农业产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又是农业产业化的促进器,两者同步协调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无序转移、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等一系列问题的现实需要。为达此目的,必须因地制宜,对小城镇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对土地、户籍、投资等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并重视小城镇的硬、软件建设,方能实现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的同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杨爱君 《学术论坛》2012,(6):110-114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和互促进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新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我国经济发展工业过程基本上是优先发展工业化,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本原始积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发展缓慢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我国经济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协调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5.
解决“三农”难题,应发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非农化和产业化的组合效应,推动农村工业与新型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的信息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加快向城镇转移,促使农业走上现代化之路,以此推动农业加快发展,农民加快富裕,农村加快繁荣。  相似文献   

6.
构建了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采用距离协调度模型分析了二者的协调性。分析表明,2001-2010年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两个子系统呈上升发展态势,两者协调发展度以年10.84%速度上升,但是,2005年和2010年受农业税减免和自然灾害影响,农村城镇化发展度下降很多,导致这两年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协调度发展度下降。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关系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只有在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 ,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 ,才能从根本上为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积极的条件 ,才能加快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问题 ,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讲到对于如何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时强调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对重庆市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进行纵向、横向对比,并对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阶段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工业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城镇化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位列西部地区第2位,但仍低于东部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水平较东部、中部、东北地区协调。重庆市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还面临诸多阻滞因素。推进重庆市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必须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提高产业丰厚度,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城融合,统筹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提升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保障能力;强化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创新农村经济制度提出亟待破解的课题。客观上要求全面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支持保护、农民财产权、农村金融服务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在城乡间转移与城镇化紧密相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决策是一种基于信息传播、预期形成的复杂微观决定,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区域非农产业集体转移,宏观上表现为转移目的地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预期在决策中起关键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工业化、城镇化联结在一起,使得城镇化水平对工业化发展的弹性在短期、长期分别表现出滞后和超前的特征。在构建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发展局部调整一自适应期望综合模型基础上,运用河南省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可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试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并行发展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农村问题要靠城镇化来解决,但是依靠发展城镇化来解决中国农村的全部问题是不现实的。解决中国农村发展问题需要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并行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两大主题,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是中国政府化解新时期城乡矛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治国方针。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与工业化引发了农业劳动力结构变迁,并对农业生产方式与农村发展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从劳动力结构与土地矛盾视角出发,通过重庆市江津区的实地调查,对中国西南部丘陵地区的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案例对政府服务机制与土地流转政策进行评价,并就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方略。影响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良性互动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体制因素及人口因素。目前,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应大力引导乡镇企业在农村城镇的集聚发展;坚持统一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搞好综合配套改革,优化乡镇企业和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体制环境;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有效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5.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重新思考"三农"问题,把当前面临的新问题放在新型城镇化的视角下去审视和谋划,围绕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这一中心任务,切实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解决"新三农"(现代农村、现代农业与现代农民)问题结合在一起统筹考虑,科学协调加以推进,从根本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是学界和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焦点,其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市民化是农村城镇化的结果与必然。然而在现阶段,通过对沈阳经济区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身份转换状况的调查不难发现,其依然存在着限制农村城镇化与农民市民化协调发展的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加快城镇化进程 ,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实施城镇化战略可以有效地扩大内需 ,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 ,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海发 《河北学刊》2001,21(5):19-23
本文在对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农村工业与城镇化发展的偏差,提出了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新四化”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进程,它们既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标;它们既有各自的独立性,亦有相互勾连、协调发展的意蕴.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结合,突破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对立,弥合了先进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之间的分割,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路径.要真正实现“四化同步”,必须大力发展信息化,有效推进城镇化,积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打破城乡分割,引导资源在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20.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简称“两化”)协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基于协同论观点分析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互作机理,构建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5—2015年四川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从时空演变角度分析四川省“两化”协调发展态势。结果表明:从时序角度而言,四川省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表现出递增态势,但农业现代化滞后于新型城镇化的形势依然严峻,全省“两化”关系总体处于低度协调阶段;从空间角度而言,四川省“两化”协调发展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且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等影响,各地“两化”的协调度演进趋势各异。要深入推进四川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必须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重视区域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健全城乡良性合作机制和大力提升城镇化内涵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