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说《白鹿原》中,陈忠实不仅从表层的遣词造句的角度精心选择方言语汇,运用方言语气词以及高密度的排比句和长句来营造方言氛围、创造方言腔调,而且从深层的角度运用方言思维进行布局谋篇。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方言思维与方言表达的结晶。  相似文献   

2.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运用大量关中方言为整个小说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话语支撑。在地方方言与普通话语的书写方式及运用手法上,《白鹿原》在小说文本的语言构建方面为当代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内容与形式上的双重典范,同时也使小说文本意义生成的外延尺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在意义生成的深层架构上凸显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小说文本中关中方言与正式普通话语的有机结合运用使小说文本意义在整个生成过程中具有了独特性、互补性与充盈性。  相似文献   

3.
《白鹿原》的关中文化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文学中,地域文化特色成为很多作家共同的追求,出现了地域民俗、地域方言与文学创作强有力的渗透与交融,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白鹿原》是这类作品的典型,在这部小说中,关中民俗文化和方言渗透到方方面面,使作品具有了浓厚的关中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由王全安执导、耗资一亿的民族史诗电影《白鹿原》在备受关注和期待中,终于在2012年9月面世了.改编自陈忠实同名小说的电影《白鹿原》尽管凭着幽默诙谐的方言、荡气回肠的音乐、恢弘壮观的景色而得到赞美的声音,但由于过于追求香艳,情节显得支离破碎,人物演绎显得浅薄,缺少了原著的厚重感和悲壮感.陈忠实与他的经典名著《白鹿原》再次成为人们追捧和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著名方言学家张振兴教授在孙立新《关中方言语法研究》的序中说:“立新是一位很勤奋、很执着的中青年学者……”是啊!几十年来,孙立新教授(以下简称作者)用自己的勤奋和执着结出了很多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方言研究成果.从文章来说,他在《方言》、《中国语文》、《语言科学》、《汉语学报》、《亚细亚言语论丛》、《人文杂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宝鸡文理学院学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从著作来说,他有《户县方言研究》、《关中方言代词研究》、《西安方言研究》、《三原方言》等专著与合著几十部.尤其是2013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关中方言语法研究》一书,有128万字,是一部方言语法研究的巨著.笔者拜读全书之后,深受其益,故写出来与同道们共享,以期能给从事方言语法研究的学者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是陈忠实写作的《白鹿原》创作手记,对作家创作《白鹿原》前后的阅读经验和精神轨迹有细致的叙述。阅读经验影响着《白鹿原》的创作,卡彭铁尔的文学成就坚定了陈忠实对现实主义的自信,地方志使陈忠实进入民间世界并建立一种新的叙事形态。而在关于《白鹿原》的自我阐释过程中,陈忠实获得更富有历史感的文化自觉,也只有在此种文化自觉中,陈忠实和《白鹿原》的意义才能得到更加充实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陕西西安方言单字音声调声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方言是古代长安方言的直接继承者,又是中原官话区关中片的代表方言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西安方言四声的调值学者们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其单字调声学实验的结果表明,西安方言四声的调值应为21、24、53、44。  相似文献   

8.
正郭涛,祖籍北京,出生于陕西西安,曾是冯小刚银幕处女座《永失我爱》的男一号,也曾是张艺谋电影《活着》当中的春生。2006年,《疯狂的石头》中的包世宏让他被更多人熟知。而后在《黄金大劫案》《白鹿原》《盲探》等一众大银幕的表现,让他的名字愈发响亮。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语用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女性称谓语的使用情况,主要论述两个问题:阐述了《红楼梦》中的女性称谓语使用概况;着重分析《红楼梦》中的女性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具体有角色认同功能、人际关系指示功能、情感指示功能、交际动机指示功能以及礼貌功能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行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汉语的风貌,其称谓语体现了汉言的文化特点。《孟子》称谓语主要分为第一人称称谓语和第二人称称谓语,其形成、发展以及使用都有一定的特点。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在语法和语用方面对《孟子》称谓语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其特点有三:一是其称谓语的语法功能有稳定的系统;二是其称谓语在语用上不仅使用情况各异,而且感情色彩浓厚;三是语境对称谓语有制约作用。总之,《孟子》称谓语体现出传统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西安城区方言调查是按照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项目的要求开展的,此次调查明确了西安城区方言的代表区域,通过海选确定了方言发音人,并进行了语音、词汇、语法、话语讲述、口头文化等项纸笔调查和音视频摄录。通过对老男和青男发音人语音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西安城区方言原有的突出性特征弱化,不同年龄发音人的语音差异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音系的变化、一些字词读音的不同。差异造成的原因主要是普通话的影响、周边方言的渗透以及书面语的影响等。西安城区方言特征的弱化和消失,必然伴随着对地域文化认同感的淡化,现状堪忧。  相似文献   

12.
《圣经》方言翻译是晚清西学东渐顺应中国语境的语言变革举措,也是《圣经》从文理版转向接近自然口语表达的尝试,基于方言入文传统的不同,《圣经》方言译本的语言面貌及语言表现力也各有差异。《圣经》作为经书,有其语言表达承袭的传统,因而也造成了尽管方言不同,但译本仍具有偏于书面语表达,用词古雅,行文中方言特征词嵌入,利用汉字借音、方俗字与训读字来解决方言言文不一致现象等共同特点。粤客闽方言汉字译本中书面语口语化程度最高的是粤方言译本,以粤方言口语为基础;客家方言汉字译本的书面语基础接近于近代白话文;闽南(潮汕)方言汉字译本的书面语基础与浅文理译本相似,具有文白夹杂的特征。《圣经》方言译本一定程度上记载了汉语方言历史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白鹿原》是20世纪中国的史诗。《白鹿原》中的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和托尔斯泰史诗小说中的1812年战争、1861年改革一样,其本身就是小说所探索的主题。《白鹿原》和托尔斯泰的史诗小说一样具有一种有别于封闭性结构的开放性结构。封闭性结构往往使作品由生命运动状态转入静止、窒息甚或死亡状态;开放性结构则使作品始终保持生命的运动、变化、发展状态,这是人生、事物的本来状态。以开放性结构,表现民族生命的运动,是《白鹿原》史诗品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称谓语的隐喻用法及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称谓语的恰当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称谓语的选择不仅是用来称呼对方或间接指代,更是用来标记讲话者身份或态度,反映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称谓语的隐喻用法是指非称谓系统词语的“创造性使用”或称谓语的“有意误用”。称谓语的隐喻用法具有表达讲话者情感和态度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从小说《白鹿原》到改编成电影《白鹿原》,时间相隔19年。在电影《白鹿原》中,由于改编者的急功近利、理解偏差与原作者迁就、失语,因而出现忽视原著精神内核、审美价值的非良性互动现象。电影改编应坚持对文学原著精神内核的尊重与借鉴,文学也应坚守以保有艺术独创性为前提的良性互动方式。  相似文献   

16.
《释名》中有 4 0条方言研究材料。《释名》是一部以东汉通语为研究对象的著作 ,它不代表青徐方音。《释名》的方言研究材料反映了青徐、冀兖、荆豫等地区的若干方音特征 ,并客观表现了方言词语的构词特点。《释名》在方言史、方言学史以及词汇史、词汇学史和词源学史上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学名著《四世同堂》中的称谓语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大类,体现出浓郁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文章采用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在明确称谓语内涵的基础上,全面描写了《四世同堂》中的称谓语系统,并着重探究了称谓语的构成特点和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8.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它获得了代表一个时期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茅盾文学奖,并被权威机构和权威评论家评为二十世纪百年百部优秀文学作品之一。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寻找作品在关中文化的沃土中,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品格,借此发现《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它获得了代表一个时期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茅盾文学奖,并被权威机构和权威评论家评为二十世纪百年百部优秀文学作品之一。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寻找作品在关中文化的沃土中体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品格,借此发现《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艺术地绘描了白鹿原人生活的历史轨迹,婚丧嫁娶、天灾人祸是其叙写的重要内容;《白鹿原》把重大历史事件溶解在生活的河流里,按照生活的逻辑去反映;对于白鹿世界,《白鹿原》未作经济学的裁定和政治学的处理,而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展示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白鹿原》不象瓶装品那样精纯,也不靠标签抬高身价,它象散装的葡萄酒那样,以其原计原味.赢得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