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现实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的终极存在的哲学问题,表现在文学上也是一个具有永恒探讨价值的主题。对照中西文学对自然的描写不难看出,自然不仅仅是作为人物活动的场所或背景而出现,它也可以表达作家的主观情志,或借景以抒情,或象征以寓意,或对比以言志,都显示出,自然是作家心灵跃动的表征。但由于中西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哲学思想不同,文化精神不同,作为文学审美对象的自然在中西文学中也便呈现出各异其趣的审美品格。从中西文学对自然的审美意识的发展来看,自然在中西文学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及不同的地…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为当今西方世界的一种主要潮流,与现代主义文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主要通过对传统文本的反叛和解构,来表达对世界和人生的新的看法。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各个派别虽然各有差异,但它们也具有拼凑、打破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浅露感等共同特征。考察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西方当代文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西文学中的"渔夫"(或渔父)形象产生于不同的土壤,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存在原因、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大致而言,中国文学中的渔父具有隐士的特征,而西方文学中的渔夫形象堪称智者.他们身上,体现出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意蕴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
在罗伯-格里耶的文学世界中,传统意义上的存在主体被消解了,变得虚无,世界被物化了。他在文学创作中将真实与虚构并存,构思了一个独立于真实世界的文学存在空间。文学对于他来说,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存在本体。  相似文献   

5.
从中西神话之异看文学民族特色的历史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个民族都有构成本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早在神话中就已初露端倪.作为古代人类精神活动的智慧之果,它最率直地表现了原始先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对各民族文学的形成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本文通过中西神话异质点的比较,追寻中西文学之所以呈现不同民族特色的历史踪迹.  相似文献   

6.
何辉 《国际公关》2013,(3):88-91
现今西方世界的中国观念有着丰富的思想根源:从13世纪的柏朗嘉宾、马可·波罗开始直到如今.许多西方人在他们的著述中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对于中国的看法。在浩如烟海的西方著述中,挖掘这些对中国形象与中西交流有着深刻影响的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世界,也有助于我们在与西方世界的沟通中更好地阐述我们的观念.并消除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误解。为此,本刊将陆续刊发何辉教授在这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林译小说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西文学真正交流的开始,林译小说与中国文学现代性有着密切联系。在文学实践上,林译小说打开了中国人的世界文学视野,将小说纳入了正统文学观;林纾以其翻译实绩丰富了近代小说的类型;外国小说的叙事也引起了林纾对传统文学叙事功能的新理解,催生出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人称与日记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世界文学语境的角度,论证了各文化区域文学审美特质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人类尽管在语言、文化与文学传统存在着差异,但是人类在情感上存在着相通性,这种相通性奠定了不同文学表述融合的基础,而这一基础的不断延伸又在于文学审美的独特性。这一关系是一种横向互动的和互补的关系。由于文学是人的审美创造,是人在审美意义上对于自身和世界的再现,所以,世界文学的基本模式就绝不是一体化的单一构成,而是以人的审美活动方式个体化为基础的、由无数样式为基本方式的文学形式。这种基础和样式并非是个体审美活动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人类突破时空界限所构成的新的精神生存和发展模式。人在更高形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将不断获得更高意义上的精神解放。由此,人的审美能力、审美选择和审美情趣等审美个性将得到空前的尊重和实现。换言之世界文学提供了结构性的一体化,但在审美方式上则是极具个性化的时代。而具有世界眼光、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把握审美特质对于文学研究而言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是有着鲜明的特征的。既然每个民族都有"只属于他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点、特殊性",那么,作为一个民族观念形态的文学,也就自然地、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民族的烙印,即民族特点。正是一个民族的文学有其独特的色彩,才使一个民族的文学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学。本文从中西文学对比中探讨民族传统文学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文学奖的特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经有着百年历程的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文学的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世界文学的实验田,比较文学的多棱镜,民族文学的展示台。对于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学术界应该给以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自17世纪到20世纪中期世界文学史有三次大的中国潮:17-18世纪的中国戏剧《赵氏孤儿》与《图兰朵》、20世纪初中期的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禅宗诗流”进入欧美,在文学接受与改编创作等多种雏度产生巨大影响。这是欧美文学的一次重要转型,从中可以看出东方文学在世界文学进程中的思想与艺术贡献,正是在这种文学交流中,才真正实践了歌德与马克思所提倡的“世界文学”观念。作者从辩证理性层次进行阐释,认为东西方文学的互相融合是世界文学新阶段的主体标志。  相似文献   

12.
消费主义与“世界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主义是资本逻辑和技术理性合谋的结果。但何谓消费主义?谁主世界潮流?消费意识缘何成为大众意识,作家、理论家如何在写作或思辨中实现或抵抗所谓的“现代性”或“后现代性”?往大处说,世界常常是少数所谓的主流大国和强国;往小处说,“世界文学”也主要是少数西方大国和综合国力强盛国家的文学。这在几乎所有世界文学史的写作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因此,世界等于民族这个反向结果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表现得清晰明了和毋庸置疑。盖因在跨国资本的全球化进程中,利益高于一切。换句话说,资本之外,一切皆无。而全球资本的主要支配者所追求的利润、所奉行的逻辑、所遵从的价值、所代表的集团和它们针对弱国或发展中国家的去民族化、去本土化意识形态,显然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信仰不可调和地构成了一对矛盾。  相似文献   

13.
郝经为元代著名的史学家、诗人、文学评论家,他自觉承继孔孟及宋代理学思想又有所开拓。主张"文为道用",认为理为文之本"理在法先",三代"无虚文",务在实用,反对浮华不实之风;重视个人修养,强调"内游于心",提倡统治者读《诗》,以便了解天下民情和百姓疾苦,明治乱存亡之理;要求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越是乱世越是要挺身而出,反对顾及个人舍天下自藏的做法。郝经这些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起到振文坛浮风之作用,对当今的文坛、学界仍大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班固撰《汉书》,为司马迁立了专传《司马迁传》,评司马迁《史记》为“实录”,这为“实录”论立了丰碑。此论包含事、文、义三方面的准则要求:一是“事核”、“事理”,即要求记事真实,善序事理;二是“文直”,“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即传人记事,要求文质相称;三是“不虚美,不隐恶”,即要求传人记事必须达义,美恶如实,不虚不隐,公示于世。班固之“实录”论,承上启下,不只是评司马迁《史记》,还有确立中国史学本体理论的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歌德洞悉人类及世界的关系,他总是从某个更高的有机整体出发对文学艺术进行跨国界或跨学科的比较考察:辨识特殊性,探索普遍性。从他有关有机统一整体、事物之间的影响、互文、题材、母题和比较的论述中,我们一方面发现它们与比较文学里的一些基本思想、研究方法和核心研究领域一脉相承;另一方面更深刻地理解了歌德所说的“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既是后来比较文学的基础,也是目前“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的范式,“自我化”(verselbsten)与“无我化”(entselbstigen)是其内涵的形象化表述。  相似文献   

16.
东西方的比较已经有很好的条件和机会,而能否把握住这些条件和机会,需要我们做很大的努力。比较文学的研究是开放的,也有自己的独立性,它的特点就是以不同语言的文学比较为中心的文学研究,要有具体的文本作为证据,要从细节出发,不要空对空地从概念到概念。中西比较的共通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客观存在的东西同样需要阐发;阐发的过程中不能将这种共通性或差异性绝对化,持论要全面和客观,一旦把一个本来有道理的话推到极端,把命题绝对化之后就没有道理了。“世界文学”不是纯粹外来的观念,中国现代文学本身就融入世界文学之中,变成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而世界文学现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中国文学的经典也能成为世界文学经典的组成部分。要从中国学者的立场,以中国自己的学术传统作为根基,从中国文学的事实中去发现一些理论的问题,要和西方平等对话,既要避免仰视西方的心态,也要避免简单的民族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7.
张天翼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同时从事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以"新人"著称,并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老天真叔叔"。他笔下既有纯洁天真的少年儿童世界,又有儿童眼中假的邪恶的成人世界。本文试图结合作者本人的经历,从三个方面对他的儿童文学创作进行分析:一是他儿童文学创作取得成功的因素;二是他从成人文学创作转向儿童文学创作的原因;三是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作为学科建立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比较文学"的根本命意及其应当为文学研究带来的整体启发。这样,一方面是具体的"比较文学"研究实践趋于萎缩,另一方面,勃洛克式的开放态度又引起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何以成为独立学科"的担忧,甚至造成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往往成为两个互不相干,甚至互相拆解的部分。事实上,在汉语的语境和理解结构中为"世界文学"定位,已经意味着一切外国文学研究都必然以"比较"的观念为前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所以可能成为学科重构的典型,正在于传统的学科分野已经无法限定它的论题范围和研究领域。而这一点,与当代学术的人文精神、消解学科的文化研究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古城南京之所以在张爱玲的文学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原因在于她跟南京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她的"南京"自然、人文景观展现了旧南京的古朴、幽雅,但"南京"被"上海"边缘化。"南京人"有堕落、懒散、守旧的一面,又有实诚、文雅的一面,这跟南京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密切相关。"南京人"作为"上海人"的对比性存在,它不只表明南京是现代都市上海的另类风景,而且也能说明张爱玲有多样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早期力作,它既标志中国比较文学新的开端,也标志鲁迅比较文学研究的成熟;鲁迅既有全球意识、世界文学的理念,又有跨时空的中外浪漫主义诗歌的平行研究;在比较文学理念和方法论及具体实践方面,《摩罗诗力说》都有卓越建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