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中国传统的工商业经济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关系经济,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一般遵循着亲缘、地缘、业缘三大交往渠道而展开.这种以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的社会人际关系更是近代广西等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工商业经济发展和区域性城镇商业网络构建与运作的一个重要基础.文章通过翔实的史料分析认为,缘于人际关系所产生的信任,在近代广西城镇工商企业的创办、经营、业务的扩张以及商人之间的商贸往来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存在和运作深刻地影响到近代广西等西部民族地区城镇与区域社会经济变迁的范围与方向.  相似文献   

2.
“南海一号”与宋代广西北部湾的对外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中国南海海上贸易空前繁荣,留给后人的最直接航海物证就是"南海一号"古沉船。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与广西北部湾港口形成的基础上,随着宋代南海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改变,广西北部湾主要以安南等东南亚小国为交往对象,中心港口移至钦州,钦州博易场等地成为主要的贸易场所。"南海一号"发掘地所在的阳江外海面是商船从广州、福建港口经由北部湾到南海各国的经过地,也是广州与钦州间来往商船的经过地。广西北部湾港口特别是钦州港的对外交往是宋朝海外交往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
广西全面系统的民族学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迄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起步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的停滞阶段、80年代上半期的恢复阶段和80年代中期以后的全面发展阶段.广西的民族学研究从一开始就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联系在一起,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广西壮族白治区成立50年来,民族学研究虽然经历了由折的发展历程,但仍然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4.
广西的铜鼓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算起已经30多年,但是在万家坝等8型铜鼓中,比较明确矿料来源的只有北流型和灵山型,铸造地问题也是一直悬而未决.通过比对广西各类型铜鼓和铜、锡、铅矿点的分布范围,可以看到二者之间存在高度对应:铜、锡、铅矿点的分布是影响铜鼓分布的重要因素,矿点开发的程度和年代早晚也间接影响到铜鼓类型的兴衰发展.这样的分布规律暗示着铜鼓应是在古人有目的地选择靠近矿点的地理位置后,就地或就近取材铸造.铜鼓从云南传入广西后,在广西被“本土化”,骆越、西瓯、僚、乌浒、俚等先民利用广西丰富的矿产资源,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铜鼓文化.  相似文献   

5.
在外文资料中,徙居东南亚的(主要是泰国)云南回族穆斯林,被当地的土著人称为 Ho、Cin-Ho、Chinese-Ho,或简称为 Haw。他们主要是19世纪50~70年代杜文秀回民起义期间和失败之后,本世纪40年代前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及50年代国民党残余最后退出云南时,在近百年时间里,分三次迁移到东南亚国家的。对这些人的称呼,国内有几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社会背景复杂,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体现在人口迁移与民族互嵌式居住格局的形成;矛盾冲突与和谐友好并存,和谐是主流;各民族聚合力达到历史新高度三个方面。同时为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近代广西各民族交错杂居,走向互嵌融居,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近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体现出“内聚中华”的共同心理素质,为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奠定心理基础;近代广西各民族共同抗敌体现出的团结合作精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许多东南亚归侨中的有识之士为了增进侨友间的互助互爱,加强中国与侨居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把在京的各自侨居国的归侨和侨眷组织起来,相继成立了东南亚各国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近年来,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筹备及开馆后,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起了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对在京归侨侨眷联谊会参与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涉侨物品的征集活动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其社会活动及作用,进一步达到共建侨胞之家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历史原因,一大批越南华侨被驱逐回国。我国在当时国内经济落后,人民生活仍不富裕的情况下及,时妥善地将这一支庞大的难民队伍安置在南方六省。在赣西的宜春市上高县敖山华侨农场的洋林和大坪民族村就,是80年代初经国家安置到此的印支难民的一小部分。两个村有瑶族、京族、侗族、傣族、壮族、苗族六种少数民族成分,有少数民族169户725人,其中洋林78户361人,大坪91户36人4。这些侨胞1982年在上高县敖山乡定居以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了极大支持和关怀。改善基础设施,挖井引水,帮助承租果园,逢年过节发放慰问金。…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右江流域史前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特别是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右江流域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发现了较为丰富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陶器等遗物 ,其文化特点较为鲜明 ,文化序列较为清晰 ,在广西乃至中国和东南亚史前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驳正“莫氏线”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右江流域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史前文化起源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同伊斯兰国家与地区发展经济贸易友好交往的新阶段沙源,田秣中国同伊斯兰国家与地区往来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就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开始了友好交往,盛唐时期达到了极度繁荣阶段。唐代中期海上交通兴起,到宋、元、明代,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替代了...  相似文献   

11.
乡村社区的研究就一直是人类学理解文化和社会的基本路径.20世纪初人类学被引入中国后,乡村人类学的研究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它们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期和1979年到21世纪初.这三个发展阶段都有一批代表著作问世,同时显示了中国乡村人类学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 5 0年来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为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 5 0年代初到 70年代末 ,在“均衡发展”战略指导下 ,对西部地区进行过几次较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80年代初到 90年代中期 ,在共同富裕与“两个大局”思想指导下 ,在西部地区兴建了一批基础设施 ;90年代中期以来 ,实施对口支援 ,使西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特别是跨入新世纪之际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又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这必将对西部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之间要实现和谐,就必须秉持理解与包容的原则,在交往中重视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性.追求理解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理解的目的在于达到某种沟通,同时又保持双方的差异.包容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迁就与忍让,而是不同民族文化在交往层面上的平等与尊重.强调一种文化在交往过程中的开放性,这种理念启发人们在交往中应尊重习俗、语言和传统.  相似文献   

14.
主席先生:我很高兴出席“赛典赤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感谢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邀请。中伊是友好国家,两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是中伊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真实见证。公元1 3世纪,波斯人赛典赤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在元朝的中央和云南省出任高级公职,这是中伊历史上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伊朗是西亚地区的重要国家,对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中伊同属发展中国家,中国很重视发展同伊朗的友好合作关系。1 971年中伊建交以来,特别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后,两国的传统友谊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侧重从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角度解释社会现象,认为族际婚姻作为民族交往的一种形式,其变迁是生产和经济交往发展的结果。研究以明代、清代民国、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阶段为时序,分时期梳理和探讨在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迁中,屯堡族际婚姻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并对新经济形态下屯堡族际婚姻的现状和变迁趋势作了分析,以服务于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谐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6.
瑶族自发向海外迁徙,约起于明中叶,明末清初加快了速度.迁徙的路线大体是由广东进入广西、云南后再迁入东南亚.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南亚由于战乱,不少瑶人以难民身份迁入欧美各国.瑶族向海外迁徙的原因,大体有人口压力、生计使然,因征调、天灾人祸等而迁徙.瑶族的迁徙是群体行为,事先有过商议,有人先去探寻地点,认为条件可以,才写信歌回原居地动员迁徙.  相似文献   

17.
铜鼓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和与之相邻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及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铜鼓是这些国家和民族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与融合形成的共同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18.
论东南亚的华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庄国土 《世界民族》2002,3(3):37-48
东南亚的华人族群是 2 0世纪 5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东南亚当地族群之一 ,是东南亚各当地国家民族的组成部分。东南亚华族的前身是作为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东南亚华侨社会。从华侨社会到华人族群 ,东南亚华人经历了从侨民社会到落地生根族群的蜕变过程 ,其根本标志是从全面认同于中国到全面认同于当地社会。东南亚华族并非统一的族群 ,而是对分散于东南亚各国的华族的统称。东南亚各国华族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各不相同 ,其华族意识和凝聚力的强弱程度也大相径庭。总体而言 ,东南亚华族的发展趋势是逐渐与当地主体族群融合 ,塑造共同的国家民族。  相似文献   

19.
利用史料论述澳门客家的形成过程,并简要分析澳门客家认同的特点.澳门客家的形成主要有四个来源,首先是一批客家人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因土客大械斗及同时的苦力贸易流落到澳门;其次是国难时期,大量华南人避难澳门,其中不乏客家人士;再次是20世纪60、70年代,因为东南亚国家的排华浪潮,一批海外客家人迁居澳门;与此同时,就是改革开放后的内地客家人移居澳门.由于澳门客家构成的多元性,由此决定了他们认同的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20.
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人们生活文化共同体,民族群体具有语言、地域、经济和通过文化表现的心理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中民族关系逐步构成,作为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发生和经历的一种社会现象,民族交往包括民族之间接触、交际、联系、协作等,是一种同时具有社会性和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整合的过程.民族关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在不断变迁.本文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姜家营村的考察,来探讨民族关系的变迁对社区建设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