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以陕西为例,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变化对其父母回流决策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持续下降会显著影响父亲回流,但对母亲的影响并不显著;除此之外,家庭孩子数量、耕地面积及父母个人特征也是影响父母回流决策的主要因素。为此,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开放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开办更多的住读学校或学生托管机构从而为外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其父母外出矛盾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基于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评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自我意识评价正常的比例为46.7%,评价偏低或偏高的比例分别为25.6%和27.7%;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评价没有显著差异,但留守儿童的焦虑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幸福与满足感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所在年级、学习成绩、父母文化程度、父母与孩子交流情况、班主任老师的关心程度对其自我意识评价状况有显著影响。针对研究结果,从家长、学校和社会三个不同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国华 《西北人口》2010,31(5):82-87
留守儿童能否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与教师的认知与态度是分不开的。本次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父母外出后,给孩子成长带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主要是根据他们日常生活中与留守儿童的接触,从而形成对其的总体印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总体评价与判断是比较可靠的。同时,调查也发现农村基层教育系统尤其是处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比较重视,但要警惕将留守儿童"标签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甘肃通渭县关注留守儿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_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需要接受学校的教育,也需要社会的关爱,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呵护和温情。  相似文献   

5.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选择性偏差和测度方法的差异,父母外出务工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果联系在当前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为此,文章基于2017年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健康调查数据,运用反事实方法,从父母缺席的理论视角分析了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社交心理维度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社交心理维度上,父母外出务工会使留守儿童出现自我孤独感和社交回避的概率分别提高10.63%、10.96%。与父亲相比,母亲外出务工更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自我孤独感。留守儿童年龄越小,产生自我孤独感的概率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社交回避。因此,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各阶段的心理状况并给予疏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段成荣  杨舸 《人口研究》2008,32(3):15-25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但与农村留守儿童有关的各项基础信息却十分缺乏.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地域分布等基本情况,并围绕目前备受关注的留守儿童热点问题,重点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家庭照料状况等.所得研究结论,填补了有关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的空白.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状况良好、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并非年老体弱等结论将改变人们对留守儿童的习惯认识.  相似文献   

7.
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学刊》2019,(3):38-51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的不完全流动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对这些儿童的学习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一方面,已有的流出地环境极大地制约着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另一方面,留守家庭成员也会通过积极、消极抑或是不自觉的行动来回应现实需求。因此在分析父母外出对家庭结构和个人所带来制约的同时,进一步考察父母外出后家庭成员能动因素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2013年CEPS调查数据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认知水平、学习成绩和综合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母亲外出的流动安排对农村留守儿童造成极不利影响;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和氛围、家庭及个人的自致性因素都显著正向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综合发展;学校和朋辈群体环境中阻碍因素的影响大于支持因素;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留守男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和认知水平优于留守女生,但留守女生的成绩和综合发展能力更好;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主要差异在于身心健康。基于此,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兼顾眼前和长远利益,减少发展代价;公共政策和制度设计应嵌入家庭视角,自觉顺应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强化家庭责任、发掘能动性,联结多方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友好支持环境。  相似文献   

8.
相比于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农村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回流儿童处于更加不利的社会结构和环境之中。在这种环境下,劣势处境儿童所接受的社会支持来源主体和数量具有差异性,所形成的饮食习惯也有所不同,从而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差异性的影响。文章从社会支持和饮食摄入视角入手,使用多重链式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处于劣势处境对农村儿童身体健康的影响。通过对陕西省以及四川省农村儿童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处于劣势的农村儿童其社会支持状况明显劣于农村其他儿童;在家庭支持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同伴是劣势处境儿童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途径,同伴影响作为劣势处境对农村儿童身体健康影响的中介效应显著;饮食习惯的中介效应同样显著,但是饮食习惯作用于留守儿童、回流儿童身体健康的途径具有差异性。城市生活经历以及较好的经济条件导致回流儿童形成了比农村其他儿童更为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是回流儿童区别于农村其他儿童的重要特征;家庭支持对处于劣势的农村儿童及其健康产生影响的内部机制存在差异,父母亲对留守儿童、回流儿童健康的影响路径具有差异性。干预农村劣势处境儿童身体健康发展需要从不同社会主体出发,根据不同影响机制和渠道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大量留守儿童这一宏观背景,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10个农村社区中的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进行微观社会学研究。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主要存在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及同辈监护四种监护类型,而处于隔代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最多。从监护人、学校和社区的角度出发,应增加社区家长学校中针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项目,改变外出父母及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及观念,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唤起家长对子女进行全面教育的意识;农村社区建立生产和生活互助小组,帮助监护人减轻劳动负担的压力,使监护人有更多精力去照顾与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和学习。  相似文献   

10.
全国妇联日前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共有9683万人,巳近1个亿人的规模,并且还在逐年扩大,带来的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日渐突出。报告指出,全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儿童的1/5;城乡流动儿童规模达到3581万人,与2005年相比增加超过四成。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部长邓丽指出,从我国目前的城镇化发展来看,这个数字今后还会继续增加。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新人力资本理论,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年和2016年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农村地区父母心理健康对儿童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和营养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抑郁总体上不会对儿童认知能力产生显著影响,但由于留守儿童被抑郁的父母一方照料,其认知能力受负面影响显著;母亲抑郁显著提高女孩抑郁程度;父母抑郁会显著降低儿童摄入高蛋白食物的频率。更高的母亲受教育程度和家庭人均收入对于父母抑郁带给儿童人力资本积累的消极影响有一定缓解作用。研究揭示了父母心理健康问题对儿童发展产生的负面溢出效应,为思考和应对农村成年人心理健康、儿童发展、贫困代际传递等公共健康和社会民生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和问题是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要素畅通流动的关键。在厘清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概念和估计口径的基础上,以2010年和202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2010年以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年龄和性别结构、地区分布、居住安排等重要人口学特征及其变动趋势,并考察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入学(入园)机会、在校情况和超龄就学等最新教育状况及其发展态势。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依然庞大,留守可能性与年龄和性别存在密切关联;随着母亲外出趋势增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更普遍的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与农村儿童整体相比不再有明显优势,且面临更严重的超龄就学问题。应继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2000年人口普查0.95‰数据,比较农村地区11~14岁的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的教育机会(定义为是否在学).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与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偏高,但流动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降低;(2)与母亲一起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得到改善,但与父亲一起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显著降低;独自流动和与父母一起流动儿童教育机会受到不利影响,但与母亲一起流动儿童教育机会与其他儿童无显著差异;(3)女童教育机会明显低于男孩,但儿童类型对教育机会的作用不因性别而异.模型分析结果具有多方面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CEPS基线调查数据,采用泛精准匹配模型(CEM),考察了留守经历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效应,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考察父母时间投入和家庭教育投入的中介作用,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留守经历显著降低了农村儿童的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对农村女童、独自留守儿童的负效应更大,寄宿制和同伴支持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留守的负效应。此外,农村留守儿童并未获得较多的家庭教育投入,且家庭教育投入对非认知能力发展的作用不显著,留守经历完全通过减少父母时间投入,负向作用于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构建减少“留守”的制度体系和有利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以最大化消除留守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文章利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估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地域分布等基本情况,并重点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家庭照料状况等。所得研究结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与发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镇平县不断加大对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的关怀关爱,在全县406个村成立“爱心驿站”,并以此为平台,开展系列关爱活动,为农村留守人群撑起一片蓝天。  相似文献   

17.
家庭功能的弱化是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分析中不可忽视的视角。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结合调查个案分析了家庭功能弱化的表现及其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诸多影响并就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对策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陈新花  李珍连 《西北人口》2008,29(2):104-106
为了了解广西边境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现状.调查组对广西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的部分留守儿童作了个案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对留守儿童社会化差异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监护人的教养方式,学校的管理方式。以及亲戚与同辈群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海 《西北人口》2008,29(5):107-110
少年儿童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农民工家庭由于亲子教育的缺失而对儿童人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利影响。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农民工的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农村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研究表明学习成绩最差的不是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而是父亲在家、母亲外出(以下简称仅母外出)的留守儿童。主导观念认为这是“养不教,父之过”的反映,但基于后天形塑论的理论视角不能在实证层面完整解释此现象。基于经验观察,结合基因社会学的理论逻辑,认为这一现象应是此类留守儿童在健康状况、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三类个体特质上的先天性不足导致的。本文通过逐步线性回归分析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数据检验三类特质对学习成绩是否有独立影响,进一步通过固定效应模型(FEM)分析CEPS两期追踪数据,尽可能消除在估计先天与后天影响时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偏误,对理论判断进行交叉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仅母外出类留守儿童不仅健康状况(患先天性特征更强的慢性疾病数)最差,且认知能力水平、非认知能力水平(尽责性)最低,共同导致其成绩最差;认知能力与父母的教养和教育参与无显著关联,非认知能力少部分受到父母教养和教育参与的影响,认知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远大于非认知能力,此类留守儿童成绩最差的主因并非“养不教、父之过”,而应是先天遗传性的不足。由于父母后天努力对此作用有限,这类儿童的境况亟待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和特别帮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