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本法所称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相似文献   

2.
习谏 《职业时空》2008,4(3):49-5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既是对我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总结,也是对人类在20世纪末所取得的最关键的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而循环经济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从实质上看,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都是追求资源、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持久转换与发展。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当前世界发展趋势看,资源供给不足将成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追被采纳,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我国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日益明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4.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桂敏 《城市》2005,(5):29-31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瓶颈的大战略 众所周知,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从总体上看,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实现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高速行驶的经济列车使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5.
在后危机时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最好途径,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循环经济作为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已成为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牛桂敏 《城市》2007,(3):12-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循环经济从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国家战略和政策,这预示着循环经济模式将成为今后我国的主导经济发展模式.城市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综合载体,是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密集区,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人口消费全球75%的自然资源,并产生全球75%的垃圾.城市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因此,城市应该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地区和重点地区.积极地探索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措施,对于全面推进城市循环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处在化石能源时代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对矿产资源及其原材料的需求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安徽省不断增强矿产资源的供应能力,在国内外市场合理配置资源,以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后,发展循环经济被认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贾琼 《城市》2010,(11):62-66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及其在建设领域的应用 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钢铁产业高消耗、重污染的特点使得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其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河北省作为全国的钢铁生产大省,更应该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战略贯彻实施。钢铁产业链的安全和效率是钢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河北省钢铁企业应立足于整合钢铁产业链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钟可 《老年世界》2006,(21):22-23
节约资源是“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基本国策。它的核心是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足党中央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话语模式下的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也是我们党深谋远虑、审时度势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既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又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方式,已经演变为一场深刻的变革,不可否认地成为发展生态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只有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才会有相应的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3.
"十三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上海自身发展面临的动力、资源瓶颈约束日益突出。上海应在推进"稳增长"的过程中,努力通过结构优化、制度创新和环境完善等手段来破解发展中的要素约束和瓶颈制约,夯实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民以食为天”,对粮食的获取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以智力资源为最重要资源的经济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个国家、地区要想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稳定可靠增长,唯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既要尽力赶超欧美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又要超越其以自然资源消耗为基础的生活、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5.
周亚敏 《城市》2018,(2):28-35
我国城市人均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现状决定了未来城市发展必须以循环经济模式为导向,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废弃物高效再利用,最终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和零排放的总量控制目标.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国许多城市因地制宜发展出了别具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循环经济模式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模式,为我国城市迈向可持续发展提供学理基础和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6.
乡镇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在社会资源利用过程中,主要是基于市场规律进行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需要运用各种法律制度规范每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由于乡镇企业资源利用中存在着盲目性和破坏性,更需要制订和颁布相应法律法规加以规范、约束,才能保障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乡镇企业资源利用管理及其立法现状我国乡镇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历经20余年。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制订并颁布了大量调整经济主体利用资源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从形式上看,可以说,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它包括三个层次:第一级是环境保护基本法,即197…  相似文献   

17.
贺传皎  李江 《城市》2007,(3):15-18
近些年,在我国许多地区,产业集聚发展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如果忽视了产业集群在高强度物流下隐含的大规模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那么集群就难以持续发展.随着"十一五"的到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逐步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力求减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这就对产业集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提高区域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降低资源的消耗,减轻环境破坏,以科学的发展模式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的背后付出了资源与环境的代价,中国当前的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势在必行,文中力求找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推动廊坊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慧玲 《职业时空》2008,4(6):133-134
近年来,廊坊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综合实力和经济总量迅速壮大,发展环境明显优化,但是资源、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显现。而循环经济是解决经济与环境矛盾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只有发展循环经济廊坊才可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与推动,而生产和消费之间是互动的,企业行为的转变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是企业行为转变的动力。三者将共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磊 《城市》2013,(5):76-79
一、生态文明——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一)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斐然,但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较高,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表现出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低效率产出四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