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族文献"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献应以中国传统文献观丰富的理论为基石,以国家标准局对文献概念定义作准绳,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实存状况为核心,结合民族学学科的具体特点,对民族"文"和"献"作区分又联系的诠释;民族文献是反映民族知识文化的一切载体。它以民族文化、知识、信息为内容,既包括文字文本,也涵盖非文字承载的实物图符、乡贤达能等。其特点主要是口头语言与文字书写互转,文物典章与贤才达能共存,历时性与现时性同在。  相似文献   

2.
散居地区民族教育工作者如何传承民族文化这一问题,是民族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探讨和革新的一个问题。民族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在课堂上把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字清晰地展现给学生,让蒙词课堂活起来;在课外,发挥现在学生"喜好表现自己"的特点,用唱歌、会话、书法、作文比赛的的形式,展示出学生的优点,激发他们学习蒙语文的兴趣。在课内外给学生创造一定语言环境,使民族语言活起来,民族人物动起来,以此在教学中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3.
陈颖 《新天地》2011,(6):30-30
今年参加国家性研究课题《繁体字认读》,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从开始的不以为然——简体化汉字已使用了几十年,到现在的相信青少年认读繁体字是必要的,尤其是常见的简体字的相对应的繁体字。一、认读繁体字。有利于增强文化修养文字具有传承历史的功能,从文字传承的文化历程上看,当年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文字,是把各国文字废除,以本国文字为准,简化为小篆。后来小篆演化为汉隶,汉隶演化为楷书,遁套字形就是我们现在所就的繁体字。  相似文献   

4.
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与西方的拼音文字比起来,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它集形、音、义三位于一体,是世界上最简单明了又最形象、内涵最丰富、最博大的一种文字,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是中国人的思维之根、哲学之根、文化之根、情感之根。面对当前的汉字危机,每一个中国人,必须从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出发,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热爱汉字,传承汉字文化,树立汉字在世界上的应有地位和应有尊严,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具有的文化情怀和文化责任。  相似文献   

5.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需要在"体系"内涵和建设路径上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思考。从系统论、控制论的视角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传承不是单一元素功能的发挥,而是一个由传者、承者、传承内容、传承方式、场域、保障体系等多种元素以文化输入、输出并借助反馈机制而实现的功能集结的复杂体系。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实现路径是在认识"连续代际传承"和"离散代际传承"两种基本历史模式的基础上,超越传统的"生活化"强制机制和"生存化"强制机制,建构一个适应当下,以反馈机制和对话机制为核心的传者与承者的协同进化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6.
侗族是一个传统上长期只有语言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侗族社会历史、故事传说、产生、生活、习俗、信仰等,都是靠口头文化世代传承下来的。但在传承的过程中是不稳定的、易丢失和变异的,这些因素在一定意义上会影响和阻碍音乐文化的发展。而侗文是基于侗语语音而形成的符号,它是侗语的载体,本文通过对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侗文在音乐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和谐对称是汉文化的重要风格特征,这从汉字的形体结构,汉字在词句中的使用等方面可以得到很好地体现。文字和文化具有自相似性,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传播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工具,通过文字可以很好地了解文化。了解汉字中体现的和谐对称思想,可以深层次地了解汉民族的和谐对称文化和整体思维方式,因此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紧密相关,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是实现其它职能的基础,对国家和民族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论文从"文化"的词源学探究出发,指出大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使命和责任。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合马克思主义文化是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内容,开设中华文化类和现代科技类通识课程,使中华文化和现代科技文化成为常规教学内容,是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9.
城步下团苗寨"吊龙舞"是集扎制技巧、表演技艺、巫傩文化、梅山文化等为一体的优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出现的诸如老艺人的自然消亡不可抗拒、多元文化冲击当地吊龙文化、传承面窄暗藏传承危机以及资金不到位导致传承艰难等问题,将影响其进一步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为此,需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强传承主体的文化传承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华文教育中存在的"重语轻文"现象,提出应在外国留学生中大力加强汉字教学的教育理念.汉字既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又凝结着汉民族文化的诸多内容,是汉民族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文教育中,应以文字为桥梁,将语育教育和文化艺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体现"文道结合",寓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于知识传授当中,通过汉民族语言的推广.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  相似文献   

11.
活化传承是新时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提出的新要求。潞绸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着实现活态传承的现实问题。从潞绸的传承实践来看,呈现出以山西上党高地为中心的原生地原生传承与原生地次生传承相互嵌套的模式,表现为两个方面的重要特征:一是潞绸产品的跌宕起伏演绎了一个地方性丝绸产品"发端—繁荣—低谷—振兴"的传承谱系,并且突破原生传承的地域和文化局限,成为全国性的知名品牌,也培育了当地一代又一代传承人,为上党高地潞绸的原生地次生传承奠定了经济和社会基础;二是上党高地及周边地区潞绸配套产业的变迁和发展,为潞绸原生地传承模式的实践提供了社会和文化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一个文学家族的形成,往往需要有文化积累、群体的文学活动与文学传承意识等方面的合力推动。对于宋代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洪州分宁黄氏文学家族来说,文化积累使黄氏家族文学的形成成为可能;群体的文学活动使黄氏家族文学得以形成,其中,家族成员间的唱酬交往形成家族合力,与家族成员外诗人的唱酬交往使家族文学向外扩散;而文学的传承意识,又使黄氏家族文学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中叶成千上万的契约华工被贩卖到古巴开发当地经济,并与后来赴古巴的华侨一道,在这块土地扎根,为古巴社会做出了贡献。他们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习惯以及精神逐步融入到古巴,并且使之发扬和传播。文章从文化历史角度分析古巴华人对古巴的饮食习惯,宗教崇拜,艺术文化,生活习俗,医学技术,革命斗争等方面的影响,以期探索中华文化在古巴的传承和演变,增强对中古两国历史文化交流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技艺文化传承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木匠技能传承和大本曲技艺传承为代表的白族技艺文化传承,既传承着汉文化因子,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点,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形成了一些行规和习俗.我们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文化教育政策的颁布和实施直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在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政策有效性偏低、评价政策滞后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其教育传承现状堪忧。通过梳理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相关政策法规,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对建立全方位的教育传承体系有所裨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力量。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既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本表现,又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财富。利用快速发展的新一代数字技术,促进非遗的保存、传播与传承,不但是非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字时代社会对非遗发展的深切呼唤,已成为非遗发展所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作为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典型代表,正成为驱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在非遗发展中有着不可小觑的用武之地。阐释这三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对典型的非遗应用案例作深度解析,并结合我国当前非遗发展实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既能为非遗数字化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又能为促进非遗数字化的应用实践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及主要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承是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上海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民俗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大都市,在民俗文化的传承机制上存在着家族性传承、行业性传承、社会性传承等多种模式。当前,由于传承人的递减现象非常严重,使得上海城市中许多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处于后继乏人,难以延续的状况。必须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民俗文化传承机制,加大对民俗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提高社会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于民俗文化事业的认同程度,以有效改变目前这种民俗文化后继乏人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但佤族音乐文化传承却呈现出相对良好的状态。究其原因,是因为佤族拥有相对完整而稳定的音乐文化圈;佤族民俗文化的长期延续和良好的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机制为其民间音乐文化的生存提供了土壤;佤族对本民族音乐文化表现出的强烈自我认同感,也是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中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踏歌是在中国古代各民族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也是古代文化的活化石。这种舞蹈在古代分布在三个区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如今,踏歌在内陆腹地销声匿迹后,却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仍然盛行。通过对踏歌的特征、文化传播带和在民族舞蹈中的遗存的论述,以揭示踏歌的历史作用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跨界族群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具有即冲突又合作的特点。我国是一个跨界族群众多的国家,随着族群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的日益增多,其在促进地区稳定、推动国际交往与合作等方面的和谐价值也日渐体现。在当前构建多族群国家社会和谐的过程中,充分研究跨界族群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的和谐价值,最终达到社会和谐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