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当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柏拉图的早年著作《大希庇阿斯篇》集中讨论了这个问题,以哲学家苏格拉底与诡辩者希庇阿斯的对话,先后提出了“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美是黄金”、“美是恰当”(希庇阿斯)和“美就是有用的”、“有益就是美的”、“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苏格拉底)六个命题。最后以了美是难的”这古希腊谚语作结。“美是难的”一语古希腊文中还有一种含义,即“好事多磨”。因此理解美的本质之难,正如“好事多磨”…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的“美”字虽由“羊”和“大”组合而成,但其本义并不在于羊的肥大美味。在上古时代,“羊”是一个与牺牲有关并属于法道德范畴的文化符号,而“大”刚可做为表征无比极至和完备的形容词。故“美”是古人对于法制、正义、道德的崇敬和颂扬,其伦理意义重于感官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美”之本义形成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美”之本义形成新探许龙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研究者大多根据汉代许慎对“美”字的注释,认为中国古代审美意识最早发源于味觉体验,这似乎已成定论。近来,我依据有关古文字资料,重新考查甲骨文、金文中“美”字构成,感觉到“羊”与“大”合成“美”有更为复...  相似文献   

4.
美本质问题长期无解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本质问题的研究如果从柏拉图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然而,正如朱狄先生在《当代西方美学》中指出的:“美本质问题经过了二千多年的讨论,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从现象上看,这一问题的解决反而显得愈来愈困难了。”①甚至早在1903年,威廉·奈德(WilliamKnight)在《美的哲学》中,开篇第一句便是:“美的本质问题经常被作为一个理论上元法解答的问题被放弃了”。近年来,有的美学研究者更直接了当地提出:“美,本来就是这样一个子虚乌有的字样,为了探讨它的本质,竟耗尽了历代多少学者的心血”!②美本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卿”字的字形构造和在文献中的用法两方面的分析,认为“卿”的本义应当是“飨食”,“卿”是“■(飨)的初文,其它各义项和用法皆从本义而来。同时,本文还指出了《汉语大词典》在处理初文和本义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美学观念钩沉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一是论述“风” ,是中国先人因触觉感受而生发的审美观念 ,由《周易》、宋玉《风赋》及以后由“风”构成有“风采”、“风韵”等审美话语可证之 ,流传到日本而形成日本歌论的“风的美学”。二是论述“音”不同于“声” ,“声成文 ,谓之音” ,具有美的意义 ,“音”因情而美 ,是形成“乐”的主要因素 ;“章”与“音”相关联 ,是由听觉美感而来 ,“声一无听” ,“六鼓四金”之音 ,可能是“章”字构成之由 ;“章”本义即音声之美 ,后又引申有色彩美、美之“彰显”等义 ,“文章”一词 ,即是合形色美与音声美而成。  相似文献   

7.
对文学美生成轨迹的独特观照──《文学美探源》评析许建民文学作品的美是怎样产生的?文学美的根源是什么?这是王臻中教授在其新著《文学美探源》(巴蜀书社出版)中着力探求的主旨。文学美的根源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如何看待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文学美学...  相似文献   

8.
“义”辩     
“义”辩范正刚一“义”之本义《说文》解释为己之威仪,从我、羊。古时也有解释“义”与善同的。《辞海》选择了前者,认为“义”是仪的古字,指威仪。羊在上古往往是财富的标志,从我、羊之“义”其意指对象当是拥有财富的奴隶主。考察此时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一套由君...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围绕“从全部历史直到共产主义的实践进程中考察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等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论的若干基本观点,探讨了《手稿》对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科学价值。文章认为:人类的全部历史直到共产主义都是与使人成为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的发展史相一致的,美,应当放到人类的全部实践进程中考察;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成为人的感性意识的对象,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获得审美;人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即客观事物规律性(“真”)和人自身“内在的尺度”即人类自身发展的目的与要求(“善”)这“两把尺度”来进行实践,通过掌握了的真和实现了的善的不断趋于完美的统一来实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目的,通过对于美的追求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一考察与近代人们的审美文化活动互为因果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变,我们无法避开他们对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逐渐深化的认识过程,即对“丑”的审美意义日益切近的关注、理解和阐释的过程。在我国古代,正如“美”相通于道德上的“善”一样,“丑”,被理解为“恶”。《说文解字》释“丑”()字:“可恶也。从鬼,酉声。”清代段玉裁更释云:“以可恶,故从鬼。”①《逸周书·度训解》②又释“恶”云:“凡民之好恶,生物是好,死物是恶。”可见丑之本义在古人意识中是异相、可怕、致生人于死境的鬼一般的东西。《说文解字》还这样释“恶”字的上…  相似文献   

11.
我在拙著《“美”的探索》中的《论美的产生》一文里说:“美起源于劳动,美首先是‘物化劳动’,是人的积极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的东西,因而,美的本质应当说是客观的。”对此,张芝同志在今年第三期《学术月刊》上发表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吗》一文中说这个“观点是有代表性的,也是我国美学讨论中出现的相当有影响的最新见解。……在  相似文献   

12.
释臣     
《说文》:“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甲骨文、金文臣字皆作竖目形。研契诸家释其本义为奴隶,但殷商人何以必用竖目形示意奴隶,诸家说则颇纷纭。郭沫若先生以为“人首俯则目竖,所以象屈服之形者,殆为此也”①。于省吾先生则认为:“臣字的造字本义,起源于以...  相似文献   

13.
<正>毛泽东的诗词艺术,同他的整个辉煌业绩一样彪炳史册,光耀千秋。作为伟大的革命史诗,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放射出的奇光异彩是绝无仅有的,无与伦比的。其浪漫诗心、磅礴诗风和崇高诗美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和深邃的思想启迪。从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美来看,其美感形态主要表现为浑涵美、飞动美和冲激美,分别从幅度、韵度(动态)和力度三个方面展示出大的美、动的美和力的美。本文对此试作专题性探讨。 一、浑涵美 先看浑涵美。浑涵美即指恢宏深远、横放雄肆、包诸所有、涵摄无限的美,其浑茫感、深邃感、悠渺感极强。我国古典美学有以大为美的传统意识,庄子赞赏“挥斥八极”(《庄子·田子方》),追求“大美”(《庄子·知北游》,其为文纵横捭阖,汪洋恣肆。司马相如标举“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其赋  相似文献   

14.
词的情和美     
词的情和美谢之雄自古就说“诗言志”(《尚书》),志是什么?“志,意也。”(《说文》)“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经·大序》)现代通常作志气、志向、志趣解释。因此,说“诗言志”,就突出了思想性,但却不能因此而忽略艺术性。诗歌在古代就重视对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王肃  姚振文 《船山学刊》2012,(4):108-109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世人甫知《老子》世传诸本中的“常道”,原文应为“恒道”。而根据“恒”的字形分析,“恒”的本义应该是“心交天地,循环不已”,根据《老子》原文语境分析,“恒道”的意思应该是“体悟自然之道”,故“恒道”与“常道”不是完全同义词,世传本《老子》以“常道”易“恒道”实属封建陋规(避讳)下的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16.
“美的艺术”与意境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在分析“美”时的主要见解大家已相当熟悉。即审美无利害;美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内容;美是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在分析“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谈到了“美的艺术,”认为“美的艺术”应具有如下特征:(亚)美的艺术的“意图”就是符合人的发展的规律。而人的发展规律、艺术规则都与自然的一切规则同构,是生命的灌注,生机勃勃。所以艺术的“意图”不是确定的意图,它应该是从对具体事物的审美判断出发,从感情出发,这样,创作和接受才不被某种意图所左右,才具有天真而又丰富的生命特征,才使艺术成为艺术,才能创造出自然一样的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美学启航的讯号──潘知常教授《生命美学》述评劳承万刚过而立之年,潘知常便向中国美学界抛出了三本硬实实的著作:《美的冲突》、《众妙之门》、《生命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25万字)。其中(生命美学》的出版,在他个人的学术史上,是不平...  相似文献   

18.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09,(4):151-151
《周易本义》(李红著)于2009年3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共分三编:上编是《周易》经文,以传世通行本与马王堆帛书本逐卦对照,附以《彖传》、《象传》和《文言》;中编是《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以上两编均有白话译释。下编则“是参悟《易》道和《周易》入门的知识”,有《悟(易)本相》、《读(易)举隅》及《读(易)入门》三篇。这三篇更能看出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离骚》的原型结构为周诗六义中的“比诗”(原始的双人歌舞戏剧)。《离骚》结构本身也是一种古代歌舞剧的剧本。结构关乎内容。因此,《离骚》中的诸意象均当做为戏剧中的台词、道具、戏剧场景等来阐释,这才更符合其本义。  相似文献   

20.
《宋书》考疑(七)丁福林《卷七十六·宗悫传》孝武即位,以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版点校本,第1972页)按:“左卫将军”,《南史·宗悫传》同。今考本书《沈庆之传》载孝武帝即位后之封功臣诏,有“新除散骑常侍、右卫将军宗悫”(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