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立足21世纪,对物质本体论的缺陷和所谓实践本体论的观点进行剖析是十分必要的。关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判断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劳动实践作为人的本质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应该成为哲学研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立足21世纪,对物质本体论的缺陷和所谓实践本体论的观点进行剖析是十分必要的.关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判断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劳动实践作为人的本质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应该成为哲学研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新实践美学在继承马克思“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的物质活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从本体论、发生论、认识论、交往论和价值论的角度对实践进行了阐释.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以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本原和本源;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实践是人、人类社会和“人的感觉”生成的前提和基础;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实践是人类社会认识世界的方式、中介和桥梁;从交往论的角度看,实践是人与自然、人反思自身及实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手段;从价值论的角度看,实践是人类确证自己的本质、实现自身价值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在实践唯物论的讨论中,有的论者断言实践观点是“全部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在于实现了本体论的转换,即从传统物质本体论转变为实践本体论”,唯有实践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我认为,这些观点有失偏颇,抬高实践,贬低辩证法。针对这种错误倾向,本文着重论述:离开辩证法,就没有科学实践观,并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辩证法和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本质特征,只有它们彼此相互贯通、相互结合,发挥整体功能,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方法…  相似文献   

5.
哲学研究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人对世界或存在性质的判定形成了哲学上的本体论 ,因此任一哲学都有自己的本体论。马克思从本体之本质的含义出发 ,建立了实践本体论 ,即认为实践是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改变及其意义的展示都依赖于人的实践。由此形成了实践思维方式 ,即人们在判断任一问题时 ,都习惯而自然地以是否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标准  相似文献   

6.
在实践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的争论中,物质本体论者认为,存在着的世界首先是一个物质世界,应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出发来理解实践;实践本体论主张者则指出,人所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和社会都是人化的产物,只有在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中得到规定。由于人们对本体、世界、物质和实践的理解不同,所以,在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讨论中,存在着许多尚未弄清和解决的问题。其中主要有:如何理解本体?如何理解物质和实践及其二者的关系?如何理解马克思和旧唯物主义在本体论上的区别?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有何得失?究竟怎样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劳动创造了美"是马克思<手稿>中的重要美学命题.从哲学人类学的高度,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视为该命题的逻辑起点.美与艺术是人类社会实践改造世界的产物,美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即劳动实践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的认识与规定——论卢卡奇的劳动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卡奇以劳动为核心概念构建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同马克思以实践为逻辑起点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相通的。卢卡奇晚期沿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轨迹 ,系统阐述实践与劳动的内在一致性 ,揭示劳动的本质 ,确认劳动的本体意蕴。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对卢卡奇的劳动概念作具体性规定 ,是当代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体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掌握历史主动的主体性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把人民确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坚实的本体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现实社会关系阐释人的本质,基于群众史观阐释人民主体立场,基于物质生产系统阐释人的发展路径,不断推进以人民为逻辑起点的本体论建构,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战略要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理论、人民主体理论和人的现实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0.
宫敬才 《河北学刊》2012,32(5):16-23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确实存在哲学本体论。它既不是物质哲学本体论,也不是实践哲学本体论,更不是社会生产关系——实践本体论,而是劳动哲学本体论。这一本体论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的哲学文献及政治经济学文献中。为了厘清这一本体论中的本体——劳动,马克思前无古人地揭示了劳动的原型性质、历史性质、属人性质、基础性质、预设性质和受动性质。这些性质的揭示有赖于对主观—客观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的批判,马克思所主张和运用的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汉娜·阿伦特以谬解"消灭劳动"提法的方式攻击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本体论,但其思想混乱在马克思原生态的强劲思想逻辑面前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人的本性或本质的把握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人的类天性,即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二是人的类本质,即人对象化的生产劳动;三是人的类本性,即人社会性的交往实践。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的逻辑起点,对象化的感性实践活动——生产劳动是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的逻辑中介,社会性的交往实践是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的逻辑终点。  相似文献   

12.
张旭曙  谢勇 《齐鲁学刊》2004,(5):128-132
在《谈美书简》里,朱光潜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生产劳动)为基础,协调、统一主体与客体,人与自 然、心与物之间的矛盾对立;把文艺看作一种独特的精神生产,并以之为出发点,解决一系列重大的美学和艺术理 论问题;最后将人作为其美学体系的归宿。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实践对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传统的超越为历史参照,以马克思的整体学说为宏观背景,并以对"异化劳动"的个案分析为微观透析点,论证了马克思实践观内在地包含着存在论的维度,并指出这种存在论的内涵主要在于:实践是人的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生存在世方式;实践包含人类各种各样的活动形态,由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改革、伦理道德实践、精神实践等多层面、多维度的活动方式组成,可以视作广义上的人生实践;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交往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4.
确立学科的逻辑起点对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作为专业的教师"是教师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它是教师教育学科体系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起始范畴,也是与教师教育实践与教师教育研究的历史起点相一致的逻辑起点。"作为专业的教师"既是教师教育学的"起点"又是"终点"。  相似文献   

15.
“王兵网店转让案”作为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第一批涉互联网典型案例,其必将对未来的司法实务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就该案件的裁判要旨和论证思路来看,其罔顾了网络店铺的实质构成和网店转让的客观对象,因此导致了对网络店铺法律性质的误判。网络店铺作为网店经营信誉、经营时间、访问人数、收藏人数、网店好评率的有机结合体,其极大地契合了洛克在“劳动财产理论”中对财产实质内涵的论断,是现代电子商务经济催生的一种新的财产类型。网络店铺具有虚拟性、独立性、价值性、合法性特征,属于典型的网络虚拟财产,对网络店铺转让的法律规制必须以该法律定性为根本起点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入手,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质,把实践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本文从人的本质力量出发,通过分析主体本质力量的层次性阐释,揭示出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即人的活力所在,并就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段志平  马俊峰 《河北学刊》2012,32(4):164-167
霍布斯与洛克以抽象的人性为出发点,在自然状态中人们的"契约"的基础上建立市民社会理论;黑格尔虽然认识到"特殊的人",但其市民社会始终被吞噬在绝对精神的自我进展中。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入手,揭示出市民社会中私有财产所代表的生产关系的分裂与矛盾,从而使市民社会获得了人的"感性的活动"之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的辩证互动过程就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内蕴了"现实的人"的逻辑起点,其实质是"以‘现实的人’为本"与"以‘现实的自然’为本"的辩证统一,就是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诉诸于人—自然—社会整体协调统一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的内在统一。因此,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是“头足倒置”的。他把世界历史的形成看作是“绝对精神”基于自身的自由本性并通过自我运动而实现的过程。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上,扭转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精神与物质(自然与现实的人)、自我意识与人的劳动关系,以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为前提和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其中既坚持了唯物史观所强调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主张,又彰显着历史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20.
民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民生不局限于当前所需要解决的诸如教育、劳动、就业、医疗、住房等问题,更涵盖了与之关联的人们生存与发展所应当具有的权利,乃至于价值层面的公平正义,即“作为权利的民生”和“作为价值的民生”。近年来,重庆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出了一条以民生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以民生助发展、以民生促和谐、以制度保民生、以幸福感测民生,或许是重庆民生实践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