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是作文的生命之源,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是生命的冲动。有了对生活的热爱,才有真实的情感;有了对生命的渴求,才有创造。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现有许多学生最头痛的就是作文了。为了解决小学生害怕作文,讨厌作文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小学生善于模仿、乐于表达、记忆力好、想象力丰富这个最佳时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写作回归到生活中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下每一天的所见所闻,并把所见所想的自由自在地表达出来,让真实情感自然流露。所以,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培养他们的写作热情。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策略是指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感悟,不断积累作文素材,这样,学生在作文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作者的体会是:学生留心生活点滴,积累作文素材;亲近回归自然,打开学生视野;参与生活实践,增长人生见识;加强情感交流,提高学生认知能;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知识积累。  相似文献   

4.
作文多指的是学生的写作.它应该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我手写我心.将自己的所看、所感、所说、所想表达出来。作文在学生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文教学是各个教学阶段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有的生活素材进行综合思考和书面表达的一种教学。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一提起作文,同学们就感到头痛,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没有注重学生的作文生活导向。正因为如此,学生的生活阅历太浅,生活积淀太少,素材不丰富,从而导致学生害怕作文,不敢作文,不善于作文等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现有许多学生最头痛的就是作文了。为了解决小学生害怕作文,讨厌作文的问题,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下每一天的所见所闻,把所见所想的自由自在地表达出来,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撇弃所有的规条,所有的束缚,所有的框框架架,唯有让真实情感自然流露,才能写出有个性的作文。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学生在写作中经常会碰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真实性的问题。学生认为,文章是客观生活的真实反映,因此,写作文时一定要让自己的作品真实地再现客观生活,忠实地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这才符合写作的规律和要求,所以在学生的作文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片段:  相似文献   

8.
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问题。在良好的母语环境中,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很多学生的作文却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和程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生活的贫乏是作文教学收效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我认为,应把学生的生活与作文紧紧连缀在一起,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写作,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体验与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做人与作文的同步发展。而“生活作文”的策略即在于它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初中学生(含初三年级)作文不是泛泛而谈就是随意编造,缺乏真实这一现象,本学期我着手对学生进行生活作文系列教学的尝试,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一种从生活中的小事落笔,挖掘出生活的真谛,写出具有真情实感作文的习惯,并且使学生基本形成了自觉作文的素养。写好生活中的文章,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诱导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好奇,  相似文献   

10.
现在社会上对语文教学进行批判的矛头多数直指作文教学。大部分学生也对作文望而生畏,把作文看成是沉重的负担。无奈中写出来的东西枯燥无味、虚假做作,毫无意义。笔者是一位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教师。面对作文教学的尴尬局面。深感责任的重大。也有志于在作文教学改革上作一些探索。我认为学生作文能如此,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作文与社会生活远相分离。殊不知文章的本质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个性化的体验、思考、感悟和表达。社会生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的源泉。“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所以说要搞活作文教学,就应努力引导学生走入社会生活,认识社会生活,感受社会生活,抒写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1.
作文是学生学习语文、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外显行为。然而,提起作文,学生就会束手无策,由此产生了一种畏惧感,不敢轻易作文,不能轻松作文。而中年级学生,又处在从低年级的写话过渡到习作的启蒙开篇阶段,因此,教师应寻求克服学生对习作畏惧的有效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习作,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习作。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习作的熟练技能。”课改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就更为学生提供了一篇篇生动、真实的典范文章。因此在  相似文献   

12.
封闭式的作文教学,着眼于让学生应付考试,把作文训练的空间完全限定在语文课堂上,偏重形式,忽视内容,一味地围绕考试指挥棒押宝猜题,一味地训练符合应考“模式”的作文。“活水”指开放式的作文教学,着眼于学生素质,由重形式转为重内容。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强调扩大学生的信息接受量,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真实感受中提炼文章的主题,鼓励学生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作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在于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们走出“囚笼”,奔向那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3.
一、走进生活丰富素材库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在"生活作文"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形态、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14.
写作是一种极富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在写作中,只有突出个性,有了新意,文章才能显出特色,才具有吸引人的魅力,才能爽人耳目。让学生热爱写作,观察生活,体现个性,创新作文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提高学生创新作文的水平更是一个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探讨的问题。在指导学生创新作文的实践中,笔者注意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和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中,一提起作文,很多学生就头痛。作文敷衍了事,抄作文工具书的现象十分严重。作文课上,四、五十个学生,写着同一件事情,题目雷同,表达不力,缺乏深度。一写好人好事,就写搀扶盲人过街、拾金不昧。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得不到提高,教师批阅文章也觉得味同嚼蜡。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太浅,生活积淀太少。然而作文就是要用语言文字来浓缩精彩纷呈的生活,所以,说生活是作文之源。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看到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唉声叹气,迟迟难以下笔的时候,当我们批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作文的时候,作为语文教师是否意识到学生生活的单调、封闭?传统的教学中,作文的立意必须高远,主题必须有深意,因为这是作文获取高分的一个重要砝码,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于是,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物象就被赋予了雷同的含义,在作文中看不到多彩的生活,看不到生命活力的张扬,看不到敞亮鲜明的个性。长此以往,作文教学就陷入了一种非良性循环而难以挣脱。当前,新“课标”的制定,新理念的明示,使每位教师心中有了可定的目标。面对这样的形式我们应该独辟蹊径,创造良好的氛围净化好周围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所谓“生活作文”,指的是教师通过研究并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生动地反映生活,使学生写出生活气息浓厚、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的作文教学方法。我校以校本课程《生活与作文》的编写、实施为主要载体,结合每学期的体验教育、艺术周、科技周、读书周等活动,将“生活作文”理念渗进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追求作文教学的生活化,追求生活与作文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8.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作文教学也不例外,作文必须来源于生活,只有充分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作文才声情并茂,感人至深,才能准确描摹。把握特征,才能合情合理,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怎样改变学生怕写作文、厌写作文的现状,一直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探索的课题。为什么学生怕作文,甚至厌作文?从教师的角度看,主要是对学生的作文需求、作文生活缺少深入的了解,对孩子眼中的世界、生活、缺少了解,而更多地拘泥于教材的要求和安排。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育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话……”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但作文仅做到真实还不够,还要有情感。小学生的作文要从“真实”起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已的感受的文章才是最好的文章。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