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周易》的君子观及其衍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剖析《周易》君子观四方面内涵的基础上 ,认为《周易》阐述君子观的角度是效法天德天道即法天 ,并主要以此为依据 ,探讨《周易》之《易传》作者与孔子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易传》主要是对天道、人道的摹写,进而阐明了天与人之间的内在关系。天道与人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天道统摄人道,人道效法天道,天道与人道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层面达到了合一。《易传》哲学,先谈天道,由天道推演人道,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奠定基础,在当今社会价值重建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易传》是孔子编纂整理和解读《易经》思想的重要文献,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帛书《二三子》作为马王堆汉墓出土《易传》中的一种,其体现出的治国理政思想以为政以德为首要根本,其措施表现为仁政爱民和尚贤用能。这些思想和理念成为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后儒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我们今天治国理政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境界观始于《易经》,中经孔子的充分发挥,到了《易传)那里,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深化,并奠定了其基本的结构与框架。孔子在《易经》提出的君子品格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多层次的理想人格范型,《易传》的作者则主要根据老子等人的观点,使《易经》和孔子的境界观更具有了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5.
《易传》是讲天道自然变化之书,建立起了一个宇宙生成图式,但《易传》的作者并不局限于天道之上,而是凭借着对天道真理的体认与领悟,作为人事社会活动,尤其是政治实践的出发点与指导性原则。并以之运用到战国末年的社会变革之中,指出了这种变革的合理性根据,为重建政治秩序与社会安定划策出谋。《易传》的作者认为合理的社会性存在只有在得之于自然大道,又顺应民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这种合理性社会存在以宗法精神为核心内容,反映了儒学礼乐文明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6.
《易传》与《中庸》从天道与人道的内在关联对儒学价值本体进行了不同界定。《易传》侧重从形上天道建构价值本体,从价值维度以天道恒转为人道运行提供本体根据,凸显本体"弥纶天地之道"的超越性。《中庸》更强调主体心性对天道与人道之间的上下沟通,揭示人道价值的日常规范性,侧重对主体心性的照察,致力于将超越性本体内化于主体心性并展开于百姓日用常行,将形上天道转化为现实价值原则,在庸言庸行中追求高明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诸篇引《易》文字凡十三处,论《易》文字凡两处,皆有取于"德义"或者说《易》之义理,其受孔子易学影响的痕迹是明显的。我们从中看不出任何能说明孔子易学之前曾存在一种以讲阴阳灾异为内容的《周易》"古义"的证据。这些引《易》论《易》的文字并未提供超过传本《易传》的有关象数学或占筮技术的信息。由《淮南子》引《易》所见的与帛书易传《要》篇相关的文字看来,帛书易传于汉初似尚无一个广泛流行的定本,遂至失传。  相似文献   

8.
《易传》是独立于《易经》之外的古典文献,它依据了《易经》别具一格的结构,按照自我的思想方法对《易经》作了不尽符合原意的解说。由此而产生出如我们通常所归纳的“发展变化”、“辩证运动”、“一分为二”等观念。虽然这些观念是《易传》思想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易传》(包括《彖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相传是孔子所作,实际上是出自儒家后学之手。《易经》是一部卜筮书,形成于殷、周之际。《易传》则是儒家后学以解释《易经》为名,发挥、建构自己的哲学理论,所形成的一部论述世界本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他提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一重要命题,正是总结《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所做出的概括。他认为《易传》释经不是简单的转述与琐碎的注解,而是精心创造并广泛使用了"丽辞",既多用对偶,又注重协韵,是文章的典范。他认为,《易传》在文章体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说、辞、序几种文体的产生,都与《易传》有着直接关系。他还论证了《易》象的意义,评价了《易传》的语言,分析了《易》的事象,既揭示了《易传》的文学贡献,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1.
作为孔子之后、孟子之前的儒家文献,郭店楚简《五行》篇继承并发展了在孔子思想中还处于萌芽阶段的德性之天的观念。在《五行》中,德具有内在的超越性,它是天道在人心中的体现,是天人合一的基础。但在实际生活中,德还处于潜在性阶段,因而天与人并非现成就是合一的。要在完成了的德的基础上重新实现天与人的合一,需要有来自主体方面的内在依据,这就是作为主体超感觉认识能力的“圣”。《五行》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形态是天道主导人道。  相似文献   

12.
《易传》是最早以哲理解释《易经》的文篇,篇中所称孔子言论虽为伪讬,然是儒家后学所作,体现了先秦中后期孔子思想的发展;而且,文中提出了许多具丰富内涵新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易经》是一部占筮之书,是用八卦和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和卦爻辞来预测人事吉凶、指示人们活动的,依然没有摆脱殷人巫术宗教的羁绊.而《易传》则从人文文化的立场,从哲学的角度解释《易经》,抛弃了《易经》的宗教神学内容,继承了《易经》的符号系统,并保留了《易经》中以天道切合人道,天人贯通与神人合一的基本精神,使它们成为有用的思想资料而保留在《易传》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中.《易传》的基本精神依然是先秦的儒学,但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观,是儒道思想文化合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焦循对《论语》的研究,是为补充邢昺的《论语注疏》而作,其特点是重义理而轻考据.他对"一以贯之"、"异端"等孔学真谛作出了新的诠释,提出了以《论语》来阐发《易传》思想,又以《易传》来印证《论语》之说,从而正确地把握孔子的思想脉络,给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治学启示.另外,通过对《论语通释》原稿本与定本之间关系的考辨可以看出,《论语补疏》是研究焦循《论语》学的最为完备的文本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一《易传》又称“十翼”,即《象》、《彖》、《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从汉代开始大部分学者认为《易传》为孔子所作。如司马迁日:“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史  相似文献   

16.
蒙培元 《东方论坛》2006,(2):1-4,60
通过对《周易》的解读,孔子建立了最早的“天人合一”之学。天人合一的关键在“生”,这对后来《易传》中的学说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周易》是一部神秘的古书,文辞艰奥,不但其中的思想不易领会,而且文句字义亦幽晦难解。后人称为《易传》的“十翼”,旧传系孔子所撰,实际上是战国时期的著作。《易传》对于《周易》卦爻辞的解释大多是借题发挥、未必契合原义。汉宋注《易》之书无虑数  相似文献   

18.
《周易·系辞传》是《周易》从“古经”到《易传》形成过程中的一篇重要阐释著作。《系辞传》在解释《周易》时巧妙地运用了一些阐释的策略,在“易”、“天道”、“人道”之间建立了一个映证模式,设置了从“易”、“圣人”到“君子”、“百姓”的一个认知能力递减的等级体系,并竭力使《周易》所显示的“道”神秘化,从而完成了《周易》作为人类社会法则的阐释任务。  相似文献   

19.
《周易》产生时代及其与《易传》的关系是《周易》的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周易》的作者究竟是谁,司马迁的意见是:伏牺画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班固在《汉书·艺术志》中归纳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司马迁的说法便成为权威的说法。根据这个说法,《周易》经的部分,最后的实际的完成者是文王,而传即十翼的作者则是孔子。  相似文献   

20.
以《周易》古经和《易传》“十翼”为源头,曾引发过一股涌涌不竭且又蔚为大观的大易文化洪流,它几乎波及到了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对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的源头,大易文化源的形成是以《易传》“十翼”的问世为其确切标志的,“十翼”所代表的学派倾向直接关系到了《周易》(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