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为了注音释义,《说文》一共援引《诗经》例句达380条,其中用以注音者15条,用以释义者365条.用以注音者如:《说文·目部》:"?,直视也.读若《诗》曰'泌彼泉水.'"《说文·瞿部》:"矍,佳欲逸走也.读若《诗》云'?彼淮夷'之?."《毛诗》"泌"作"毖","?"作"憬".可见,考察《说文》引《诗》注音,不仅可以明白字的读音,还可以了解《诗经》的异文.因这易于理解,故这里略而不论.用以释义者情况则相当复杂.王念孙说:"《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曰,及所引经类多有之.①"王氏此言未必符合许慎的初衷,但《说文》误以经类中的假借义、引申义证以字之本义则是事实.《说文》引《诗》释义与《毛诗》相较,或字同释义同,或字同释义异,或字异释义同,或字异释义异.研究《说文》引《诗》释义与《毛诗》的同与异,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诗》意是颇有益处的,兹略考如下.  相似文献   

2.
《说文》五百四十部,每部各立部首,部首说解殿以“凡某之属皆从某”.部首者,所以统领部中字也;部中诸字,属于部首者也.许书有仅有部首一字,部中更无他字而亦云凡某之属皆从某者,殊为无理,此其立例之未当者也.  相似文献   

3.
《诗品·上》评谢灵运条的“杜明师”,中外学人有多种说法。有以为是姓杜名字叔恭者,有以为是姓杜名炅字子恭者,有以为是姓杜名昊字不恭者,有以为是姓杜名炯者,有以为是姓杜字恭者,有以为是姓杜名明而被尊为宗师者。真是异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其实,杜、杜炅、杜炯、杜叔恭、杜子恭、杜恭皆是杜明师的名和字;杜昊字不恭是误作;本名和字号及生平事迹当依宋人所编《云笈七签》的《杜传》作“杜字叔恭”云云。作杜炅、杜炯和只作杜子恭、杜恭,是有关作者为避唐高祖之父李?名讳而改者。  相似文献   

4.
《全宋诗·黎廷瑞诗》在整理中的标点及校勘尚有若干问题,作为献疑,归纳为15条,以供讨论。其中包括整理时因工作底本(《四库全书·鄱阳五家集·芳洲集》)之误,点校者不察,沿袭底本之误而误者,如"铜狄摩"误作"铜狄磨"等,大多属音形相同或相似而误。有标点断句之误者,如《东坡志林》,误作"东坡《志林》";又如杂言体《禽言》中的"衍字"、"字的倒置"以及标点断句之误等。此外,有改动底本未出校者。文中均一一作了辨证。  相似文献   

5.
一、河洲《周南·关雎》“在河之洲”,《毛诗》传、笺“河”字元说.朱熹《诗集传》:“河,北方流水之通名.”实误.西汉以前,“河”仅为黄河之专名,不作通名用.“黄河”两字始见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爱及苗裔.’”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二》谓史表本无“黄”字,此“黄”字亦为后人所加,“不知西汉之前,无谓河为黄河者.”故“河”由专名变为河道之通名,最早也当在西汉以后.虽如此,后世以“河“作为黄河之专名者仍多  相似文献   

6.
台湾新编《中文大辞典》,是大型的汉语词典,自问世以来,以词目丰富、义项周备、引证详尽著称.当然,它作为一部成于众手的巨著,象其他大型工具书一样,不可能没有失误.昔《康熙字典》成书,王引之作《字典考证》,纠正其引书(讠为)误凡二千五百八十八条,而《康熙字典》的错讹远不止此.今检《中文大辞典》己部“已”字,巾部“帝”字,干部“平”字、“翰”字,幺部“幽”字,弋部“式”字等部分词条,每见其释义、引书亦颇有失误或可商兑者,因略作考索、核对;择若干条,以原词条为目,不另作归纳,汇而成篇.有些词头,义多事繁,拟另成专篇,兹不具.惟《中文》多本日本《大汉和辞典》,其错讹失当处,亦多袭《大汉和》,或辗转相袭其他旧时辞书如《中华大字典》、《辞源》(旧)、《辞海》(旧)等而致误,为避免繁复,不一一说明.至于本文错误的地方,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唐写本《玉篇》大量引用《字书》,在内容方面,《字书》与《说文》存在一致性,也与《经典释文》、《五经正义》、《一切经音义》等唐代文献所引《字书》存在一致性,唐写本《玉篇》中的《字书》即吕忱《字林》。《字书》、《字林》同实异名,这与有关史书载《字书》而不载其撰者姓名以及顾野王称《字林》为《字书》有关。  相似文献   

8.
唐写本《玉篇》大量引用《字书》,在内容方面,《字书》与《说文》存在一致性,也与《经典释文》、《五经正义》、《一切经音义》等唐代文献所引《字书》存在一致性,唐写本《玉篇》中的《字书》即吕忱《字林》。《字书》、《字林》同实异名,这与有关史书栽《字书》而不载其撰者姓名以及顾野王称《字林》为《字书》有关。  相似文献   

9.
从状字看《马氏文通》字的功能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不少语法学家都认为《马氏文通》对字的分类,是按意义划分的。其根据就是马建忠在书中所说的字的分类标准。他说:“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又说:“字各有义,而一字有不只一义者,古人所谓‘望文生义’者,此也。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故字类者,亦类其义焉耳。”这是马氏对字进行分类的总原则。根据这个总原则,把《马氏文通》中的字,分为九类。这就是他所说的“实字之类五,虚字之类四。”具体说,就是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都是实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都是虚字。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之“登”,实为“癹(ba)”字之误。 据《说文解字》段注称:“‘皋,气白之进也……’气白之进者,谓进之见于白气滃然者也。……皋有训泽者,《小雅》‘鹤鸣于九皋’,传曰:‘皋,泽也’。泽与皋,析言则二,统言则一。”可知“皋”的本义即沼泽。再看“登”字。据《说文》,“登”字的本文为上车,引申为凡攀上高处的动作皆曰“登”,如《左传》成公十五年“登丘而望之”,《礼记·曲礼》“登城不指”。“东皋”可泛指东边的沼泽,既为沼泽,盖为低湿处,就不当说“登”,故作“登东皋以舒啸”于文理不合.  相似文献   

11.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没有专门给转词立界说,只是在讲动字时指出:“外动行之及于外者,不止一端。止词之外,更有因以转及别端者,为其所转及者曰转词。”(《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重印本,第145页。以下凡引《文通》语,仅注页码。)又说:“内动者之行不及乎外,故无止词以受其所施……而施者因内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巫觋之兴,世远源长,莫详其始矣。《甲骨文编》卷五:著录“巫”字、凡十六字。《古籀汇编》五上:著录“巫”字、凡三字。末注〈殷虚书契后编.罗振玉说:“《说文解字》:巫,古文作(?),此从冂象巫在神帐中而两手奉玉以事神。许君谓从巫象两袖舞形,巫与舞形初不类矣。〈说文解字〉:“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按:巫,专训女巫。又本部“觋”下曰:“觋,能齐肃事神明者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后世男女皆作巫,罕有识觋者。其与工同意者,工尚巧  相似文献   

13.
声训在《说文解字》中(以下简称《说文》)所占的比例很大。黄侃先生说,《说文》列字九千,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他着重指明了声训的重要性:“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之纲领”;“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皆相应”;“凡‘也’字上说解字与声音有关者,皆不可忽略。”因此,本文拟结合习见的古文句例和熟语,谈谈声训,特别是《说文》声训的体例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为了注音释义,《说文》一共援引《诗经》例句达380条,其中用以注音者15条,用以释义者365条。用以注音者如:《说文·目部》“(目必),直视也。读若《诗》曰‘泌彼泉水。’”《说文·瞿部》:“矍,佳欲逸走也。读若《诗》云‘矿彼淮夷’之矿。”《毛诗》“泌”作“毖”,“(禾广)”作“憬”。可见,考察《说文》引《诗》注音,不仅可以明白字的读音,还可以了解《诗经》的异文。因这易于理解,故这里略而不论。用以释义者情况则相当复杂。王念孙说:“《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日,及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世界第一兵书”的《孙子兵法》,历代有注解批校者二百余家,各版本约四百种,各译本近三十语种,不可谓不夥。其中以南宋宁宗年间刻本《十一家注孙子》最为流行,学界奉之为善本。然至今校注《孙子》六千余字正文者颇多,而考论十一家十余万字注文者绝少,成为中国文献训诂史上的一个空白。通过对十一家注文按一版本、二注家、三体例、四注释、五校勘予以全面系统之详考辨正,可了解十一家注文之珍贵文献史料价值及其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6.
《马氏文通·状字章》是最复杂的一章,人们又常把状字同现代汉语的副词等同看诗、分析,因而问题愈来愈多,愈觉得难以理解。其实,马氏为状字下的定义是:“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害者,曰状字。””又说:“状字之於动字,亦犹静字之故名字,皆所以肖貌之者也。”“描画人物类其状日貌”(《洪武正韵》“容,容仪也。”(《玉篇》)也就是说“用来描画动作、状态的样子的实字,称为状字。”马氏还强调状字同静字一样都是用来描绘事物样子的字,不过静字用来描绘名字的样子,而状字用来描绘动字的。所以《马氏文通》的状字应包括我们相当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女部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文字学、训诂学的方法 ,以《说文解字》女部为材料 ,主要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的问题 :1.姓氏用字。 2 .“字”“号”用字。 3 .婚姻家庭用字。 4.对于女性的描述性用字。并从中探讨、分析 ,得出结论 ;在中国历史上 ,由母系到父系再到奴隶制乃至封建社会 ,古代妇女经历了由盛而衰而悲惨的历程。《说文》女部则积淀了这一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和《朝花夕拾》等作品里,用了不少的绍兴一带的方言字和方言词。其中有的作者自己向读者作了说明。如“‘难’者,‘今’也;‘者个’者,‘的了’之意,词之决也”。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收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录十篇,其中,前五篇是二月至六月在北京写的,后五篇是九月至十一月在厦门写的,一九二七年编定成集,作《小引》和《后记》.全书以《后记》为最长,约六千六百字,以小引为最短,约九百字.本文中最长的是第一篇《狗·猫·鼠》,约五千余字;第四篇为最短,只二千五百余字.厦门所作的《藤野先生》是全书倒数第二篇,篇幅中等,不足四千字,然而,似乎被大家  相似文献   

20.
陈氏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研究《毛传》,全面发明了《毛传》中的通假。有以下两种情况:其一,陈奂总结出毛氏解释通假字的两种方式:用正字解释假借字和直接用正字之义解释假借字。笔者又将第二种情况详细分为三类:《毛诗》中本字借字共存且同训;《毛诗》中本字借字共存但不同训;《毛诗》中只有借字没有用正字者。其二,笔者将《诗毛氏传疏》中其他通假内容概括为:发明《毛传》用假借字解释字义;补充发明《毛传》未注明的通假;发明《毛诗》中二字互通和一字数通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