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幸福作为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也是马克思一生追寻的方向.为了实现人类的幸福,马克思从"完整的"现实个人出发,消解了以往哲学对幸福抽象而形式的论述,立足于对"劳动-休闲"这一人类生存发展的两个合规律性样态,共同关照着人的幸福诉求与主体性价值回归.对此,马克思以"人民向度"为幸福研究的逻辑内核;以"劳动-休闲"的幸福意蕴为逻辑依据;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休闲"的双重异化为逻辑审视;以实现"劳动-休闲"的价值复归为逻辑构建,强调异化劳动是导致劳动不幸的根源,休闲异化则隐喻在异化劳动之中制约着幸福体验的获得,只有实现共有体面劳动与共享休闲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主体性回归和成为幸福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劳动是人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体面劳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规定;消解人与劳动的异化、消解物役是实现体面劳动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3.
许华 《宿州学院学报》2013,28(8):4-6,13
人的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基本原则。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主体性向度以现实人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现实的人既是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最终归宿。作为社会和谐的实践主体,人的创造性、明确性的实践活动决定了社会历史发展向着完善和谐的社会形态前进。现实的人既是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价值主体。作为价值主体进行价值追求的和价值实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和谐不断实现的过程。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发展的目的,人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和谐发展程度的最高标准。因此,现实的人是社会和谐的评价主体,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和谐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4.
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本的就是实现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劳动人民通过劳动创造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理应因此体面地活着。劳动本身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应保障劳动者体面地有劳动,即体面地就业。劳动者体面地而非痛苦地劳动是充分实现人的本质,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环节。在日常生活用语中,体面生活实际是美好生活的另一表达。马克思体面劳动观的基本内容与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维度恰相对应,启示我们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体面劳动中实现。  相似文献   

5.
与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主张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将劳动作为社会一切存在的合理性和意义的终极来源。劳动创造人,因而劳动是人的本质。跟人的发展一样,劳动本身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劳动的历史发展恰恰体现的是人与劳动关系的发展,标志着人的解放的历史性和发展性。人在最初的劳动中受到自然力的残酷摧残,之后又有社会异己力量的压迫和自我盲目力量的束缚,这使得人处于被奴役的状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逐渐摆脱某些奴役而将劳动变成一种以谋生关系为主要特点的过程。当人类消灭了主要的奴役劳动,并超越了谋生劳动之后,体面劳动的实现和为自由劳动做准备,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所以,劳动人权理论将人与劳动关系看成发展性的历史关系。这一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人类价值贡献,因为它阐明了尊重劳动的基本法则,为实现劳动幸福指明了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历史作用的思想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的重要内容。在《手稿》中,马克思说明劳动是人的主体性的内在规定,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性本质,私有财产即是异化劳动物化的结果,异化劳动及其物化形态的私有财产的存在意味人的本质力量的丧失。然而,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蕴含着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全部秘密,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部分。因此,私有财产既是人的类本质的丧失原因,同时是人的异化的类本质的扬弃手段、中介和桥梁,积极扬弃了私有财产即是人的劳动的解放,人本自然和人的类本质的复活,是人的解放,是人的自由协作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省域体面劳动水平测量,有助于指导政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体面劳动水平。基于已有研究和可获得的数据,围绕实现体面劳动的四大战略目标选取了24个体面劳动测量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就业环境、就业机会、收入、权利、劳动关系等五个综合因子,并运用因子分析的相关结论对31个省的体面劳动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全国各地的体面劳动水平整体不高且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体面劳动水平并不完全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制约各地区体面劳动水平提升的因素各不相同;就业环境、就业机会、劳动收入是影响我国体面劳动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升体面劳动水平,需注重体面劳动各要素的均衡发展与协同提升,并关注共性因素与个性因素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省域体面劳动水平测量,有助于指导政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体面劳动水平。基于已有研究和可获得的数据,围绕实现体面劳动的四大战略目标选取了24个体面劳动测量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就业环境、就业机会、收入、权利、劳动关系等五个综合因子,并运用因子分析的相关结论对31个省的体面劳动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全国各地的体面劳动水平整体不高且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体面劳动水平并不完全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制约各地区体面劳动水平提升的因素各不相同;就业环境、就业机会、劳动收入是影响我国体面劳动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升体面劳动水平,需注重体面劳动各要素的均衡发展与协同提升,并关注共性因素与个性因素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深入理解和把握体面劳动,需要对体面劳动进行哲学审视。从哲学意义上说,体面劳动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劳动。体面劳动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阶级性和时代性是建构体面劳动的两大原则。通达体面劳动的路径有:劳动阶级的团结和维权,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管理的变革和进步,劳动者劳动观念的革故鼎新。  相似文献   

10.
体面劳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实现体面劳动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诉求,也是政府关注民生的重要体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目前,由于中国多数地区外部环境欠佳,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尚有诸多缺失,难以实现体面劳动之理想目标。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需要从农民工个体层面增权,从政府层面进行户籍和保障制度创新,从企业层面培育社会责任,从组织层面搭建利益协调平台,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劳动"的实现机制逐步合理化和优化。  相似文献   

11.
体面劳动是一切劳动者的权利和追求。近年来,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推进体面劳动。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对体面劳动这一普遍性的概念加以中国化的理解,并深刻认识其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一个重要课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体面劳动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需从多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力量.体面劳动是一种有尊严的、和谐的劳动,是一种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劳动观.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劳动缺失的现状及其原因,提出维护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劳动的相关对策,旨在引起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劳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中提取了同化劳动的概念,阐述了同化劳动的含义、根据、特点及其历史演变过程,论述了同化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提出同化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根据的观点,以图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寻找一个主要的切入点。本文的结论是: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主要目标,社会主义现实中所具备的同化劳动的主流是迈向这一目标的基础和根据,不断提升和扩张同化劳动的质与量的过程,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渐进性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4.
女性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其劳动权益的保障是整个国际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女性群体劳动权的实现关系着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促进两性平等与消除就业歧视是体面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劳工组织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促进男女在工作权利上实现平等,然而,女性就业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与国际劳工保护中体面劳动的理念相背离.女性群体的基本劳动权利、劳动尊严、劳动收益以及劳动保护等权益的保障还需要在体面劳动的推行过程中继续完善.女性在就业与工作过程中达到实质上的平等和不受歧视,还需要国际机构条约的进一步保障,需要政府、工人组织和雇主组织三方的共同努力,需要整个国际社会各组织、各地区以及各国的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15.
社会通常视知识员工为体面劳动者。以国际劳工组织的综合性体面劳动概念为标准,他们是否体面尚不可知。了解并改善知识员工体面劳动状况对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还没有合适的测量工具。本文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检测,明确了知识员工体面劳动结构维度,并开发了相应测量量表。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员工体面劳动由劳动保障、收入保障、工作保障、技能保障和代表权保障5个维度构成,量表包含23个测项,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有助于推进知识员工体面劳动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消除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现实要求。从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异化劳动加剧了社会的不和谐,是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不和谐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现象,因此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防止和消除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的主体性经历了获得对自然的独立性、对自然的占有与征服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发展过程;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人的主体性经历了简单同一的主体性、片面发展的主体性到追求人际和谐的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两个方面的殊途同归正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进.在这种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实现了逐步成长和对自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198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指出:“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由于这种权利,每个人和所有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获得充分实现。”依据该《宣言》精神,妇女也应是发展权利的享受者。所谓妇女发展,就是指妇女参与社会发展权利的实现以及妇女价值和潜能的实现。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诸多阻碍妇女发展的因素,其中,妇女教育程度偏低可说是阻碍妇女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妇女教育对妇女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会更加明显。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得到同仁的指教。 一、妇女教育与妇女就业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认为,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的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她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妇女参加社会劳动的权利呢?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社会劳动以“体力型”劳动为主,妇女由于生理素质的弱势渐渐失去了参加社会劳动的权利。工业化社会产生以后,为妇  相似文献   

19.
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迫切的现实课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精髓 ,在于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 ,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就是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 ,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 ,人类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问题与生存困境 ,在很大程度上是近代以来人自身片面发展的缩影和集中表现 ;社会的片面或畸形发展已经并仍在加剧着人的片面与畸形发展。因此 ,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蕴涵 ,探求促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 ,既具有理论价值 ,更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实践意义。本刊约请北京的五位哲学博士 ,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以期促进对该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世声论点     
《山西老年》2013,(4):9-9
对自己不抱希望的人,幸福会弃他而去;对别人不抱希望的人,诚信会飘然远走;对社会不抱希望的人,善良会逐渐泯灭。——人生感悟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世界上最体面的人——劳动者。——雷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