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在清末民初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的大辩论中,梁启超洞烛先机,提出了"革命不得共和而得专制"的"梁启超之问",成为当时振聋发聩的声音。梁启超的问题是关于共和政体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种族革命的自然结果是民主共和还是"民主专制"的宏大制度建构问题。其独辟蹊径地探求到共和失败的根本性原因,找到了民初乱局的渊源所在,并尝试用自己的理论学说对该问题作出解答。尽管限于时代,梁启超未能作出完美的理论建构,但时至今日,其所具有的政治价值与理论影响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从言君宪到倡共和,再从告别共和到开明专制,又从主虚君再到顺共和,其宪政思想几经变迁。梁启超在宪政理论模式选择上变动不居的同时,对宪政内在的认识却是随着自己知识的增长而不断深入和提高的,看似混杂或前后矛盾的思想蕴含着不变的追求,即追求中国宪政体制,并不断构建与完善他的独特的宪政理论体系。他的易变是"君子之变",进步之变。解读梁启超的宪政理论,一定要把他的思想言论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来考察,才能知势论人。截取梁启超的个别言论以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难免片面。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宪政思想之"变"主要表现在他对近代中国宪政模式的选择和设计上,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回归君主立宪,走向开明专制,最后拥护共和立宪,这反映了梁启超对近代中国宪政之路的理性思考 ;"变"的背后 ,"不变"的是梁启超的爱国思想和坚持民主宪政、坚持渐进改良道路、坚持国民性改造的一贯主张."变"与"不变", 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为我们今天的宪政建设提供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4.
论鲁迅与梁启超的启蒙主义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鲁迅与梁启超的启蒙主义思想张全之与鲁迅相比,梁启超是中国启蒙运动的先行者。1898年"百日维新"的失败,使梁启超充分认识到:"凡一国之强弱兴废,全系于国民之知识与能力,而知识与能力之进退增减,全系于国民之思想,……而欲转变国民之思想,不可不于其所习...  相似文献   

5.
人们通常认为,蔡锷是推翻帝制的元勋,再造共和的英雄。但是,我国史学界对蔡锷本身思想发展的复杂过程及其与梁启超的师承关系的探讨,尚待深入。蔡锷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思想经历了大幅度的跳动,而他的思想乐谱中每一个音符的变化,几乎都与梁启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他真正接受维新思想也是在进入时务学堂,接受梁启超的教诲之后,无论是在平静的学堂教学中,还是在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里,蔡锷与梁启超都密切保持着师生关  相似文献   

6.
王元骧 《云梦学刊》2007,28(1):158-159
金雅的《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专著对梁启超美学思想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把梁启超前后期的美学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潜心发掘其内在的思想脉络与逻辑联系,对于梁启超美学思想中的许多重要成果作了深入的开掘与阐发,对于学界所存在的有争议的问题发表了自己中肯、有创见、有说服力的见解,且文风严谨、见解独到、分析透彻、文字晓畅,达到了相当高的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在政治上的主张是多变的,但考察其政治思想发展的轨迹却可以发现,梁启超的每一次思想改变,都伴随着学术理论的改变,即他在思想上和理论上都始终保持着一致性.维新变法时期以及赴日初期,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自由主义是梁启超思想理论的主导,他力主破坏、革命与共和;1903年游美归来后,他开始反思共和政体并暂时进入理论的迷茫期;1903年在对卢梭思想进行扬弃的过程中,接受伯伦知理和波伦哈克的国家思想,形成了新的国家学说,直接导致他在政治方向上再次回归到改良阵营.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角度,选取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五族共和”不仅涵盖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统一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民主共和原则,为近代中国社会提供了在民主共和体制下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种选择模式。关注近代中国人对解决中国民族民主问题所作的理论探索和“五族共和”作为政治话语在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探讨近代以来各族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台湾学者黄克武先生在《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中曾就辛亥革命前后知识分子面对现代化与文化传统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0.
屈原和梁启超在人格建构方面有很多的可比性:“志于道”的政治追求,“美善合一”的伦理体验,面临生死考验所表现的“上下求索”、独立不惧的精神风范。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其动力来源于“以道自任”的传统信奉。尽管屈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梁启超曾儒佛并举,但他们始终把儒家文化作为自己建构理想人格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比较严复与梁启超在宪政思想的渊源、目的、实现基础和制度架构方面等方面的异同,可以发现:严复秉持更为明确的英目式宪政思想;梁启超则常把英国式宪政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杂揉合。严复的宪政思想学术气息很浓,文字表达较严谨;而梁启超的宪政思想为现实服务的实用色彩更强,文字表达则有粗疏之处。  相似文献   

12.
护国运动的领导者是谁?近来有许多人在一些讨论会和报刊上提出,是梁启超领导了护国运动。但经许多当事人和学者论定,应为孙中山。看来这个问题仍有辨明之必要。 梁启超从其仇视共和反对革命的立场出发,最初效忠袁世凯,以后投靠段祺瑞,都是为虎作伥,成为一个声名狼籍的政客。在全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国家寻找救国真理并长期致力于社会改革的思想先驱,又是领袖群伦的杰出学者,在思想启蒙、文化革新方面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所做出的贡献尤为突出。可以说,近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与梁启超的名字紧相关联。他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对文化问题,诸如如何对待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如何对待近代随西力东渐而传入的西方文化,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关系以及如何建设适应世界潮流与中国国情的新文化,进行过颇为深入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本文拟通过考察梁启超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心路里程,对今天依然争论不休的中西文化问…  相似文献   

14.
论梁启超的启蒙思想梁念琼,周忠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重要人物.他在戊戌时期所起的作用已成公论。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凭其“誓起民权移旧俗,复研哲理陆新知一的勇气和信心在思想界掀起了轩然大彼.本文拟就戊戌变法失败后到1903年岁末梁启超启蒙思想的内容、特点等...  相似文献   

15.
试论传统“大一统”观念对清末“排满”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一统”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念,它对清末“排满”运动的整体走向与最终归宿,均发挥出相当突出的整合与引导作用。这通过梁启超的“大小民族主义”说、1905年至1907年梁启超等立宪派与革命派的论战以及武昌起义后革命派放弃“排满”口号而转主“五族共和”等事实,清晰地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一生的道德诉求经历了知识—工具—个人修养三次转型,在晚清民初的“过渡时代”,道德失范成为社会转型的一个显著表征.梁启超在传统心性道德的基础上吸纳西方“公德”新知,以补中国社会改造思想之不足;出于对民初政治转型和共和体制建构的考量,梁启超所提倡之“公德”主要是指与政治有关的政治道德、公民道德;针对大学教育工具化、技术化倾向,梁启超重拾儒家和阳明心学的个人修养论,提倡塑造完美人格,以补知识教育之不足.  相似文献   

17.
以往认定康梁维新派在戊戊政变后由进步、先进转向保守、落后,主要是立据于两个不争的事实:一是此时康梁维新派在实践行动上成立保皇会,武装勤王;二是在思想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反对民主共和。于1993年11月在广东新会、南海两市举行的“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不少与会者经过对这两大事实的讨论和辩析,认为这一定论是有失偏颇的。关于“保皇”问题c与会者指出,以往认为康梁维新派成立保皇会进行武装勤王,是维护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是康有为等人对光绪报思的行为,这只看到事实的表象,而没有抓住本质。第…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梁启超早期思想之激进与晚期思想之保守的矛盾,与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由带有文化和种族主义色彩的传统民族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近代民族主义的演变。在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日益成熟之时,他的思想在表面上却越来越保守起来,呈现出向传统的道德伦理价值回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年鉴派”和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与“年鉴派”史学方法论的共同之处有以下四点:第一,强调今昔之间的关系,认为今天的社会是历史的投影,试图通过研究过去,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今天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化心理,从而揭示一个社会的明天,...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历史的帷幕是由于英国在1840年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而拉开的,此后的一百余年,中华民族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整个国家处于对外没有独立、对内没有统~的状况。在内忧外患之时,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有“再造共和”之誉的蔡愕、近代维新派思想家梁启超都把“国权”作为重要问题提出,其中特别是蔡愕对“国权”问题的论述最为充分,从而形成了以近代爱国主义为思想基础的朴素国权理论观点。二十世纪末,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在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力倡国权,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