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西方慈善文化在思想渊源和制度实践上存在不同。西方的慈善思想以基督教的"博爱""罪富"文化为主,个人主义传统和互济、志愿精神也影响着慈善事业的发展,民间慈善积极活跃,政府对民间慈善的作用主要是制度支持和法律规制。相对而言,我国的宗教慈善资源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受儒家传统的家族和家庭本位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慈善组织具有官民二重性的特征,民间性不足。因此,应该汲取传统慈善资源的精髓,借鉴西方慈善文化的优点,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化血脉是慈善伦理的根基。寻找当代中国慈善伦理发展的正确之道,必须研究中国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文化,把握其慈善伦理的内涵及其特点。儒家慈善伦理以"仁爱"和性善论为基石、以"义以为上"的价值观为支撑,道家慈善伦理以"损有余而补不足"为基石、以善恶报应为支撑,佛教慈善伦理以慈悲为核心、以因缘业报说为支撑。尽管三家特点不同,但它们都融合在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血脉中。21世纪的中国,慈善伦理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在伦理观念、伦理关系和实践形式上加以变革,才能更好地承担起神圣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白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其传统思想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慈善伦理思想:"慈以扶弱"为核心的儒家慈善伦理;"团结互助"为重点的宗族乡梓慈善道德;"本主崇拜"为载体的宗教慈善思想等,对调整白族人民的慈善互助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现代慈善伦理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历史沿革及现实挑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经历数千年发展,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融入民族血脉之中。中国传 统慈善文化具有适应社会发展、融合外来慈善文化的顽强生命力。今天,我们必须从现代化的高度注重传统慈善 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慈善意识,扩大与世界慈善文化的交流,充分发挥慈善文化在社会转型时 期对社会结构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主要源于儒家及佛家宣扬的慈善观念,基于这种理念的救济活动源远流长,体现出慈善恩赐、重养轻教、济贫救困的明显特色,但终究不能将社会救济事业导入法制化轨道.晚清以降,受到西方社会救济理念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开始向近代嬗变,慈善观念演进为国家责任观念,重养轻教的消极救济观念演进为教养并重的积极救济观念,道德色彩浓厚的济贫救困观念演进为"全民救济"观念.理念的嬗变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并进而在民国政府颁布的有关社会救济法规中化为国家的立法诉求.  相似文献   

6.
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推力是其罪富文化、互济文化和个人主义,中国式慈善与其特有的仇富文化、救急文化和父爱主义密切相关。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须扬弃传统慈善文化资源,吸收西方先进的慈善文化元素,培育公民社会,营造良好的慈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上政府在法律和政策方面的不完善,以及慈善机构本身的问题造成了我国慈善文化一定的缺失。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我们必须加强政府在慈善文化建设中的倡导和规范作用以及慈善机构自身建设,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公民的慈善意识,共同营造我国慈善文化建设氛围。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的慈善意识,是影响和制约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深层原因,而公民慈善意识的培养是我国慈善事业建设的重点.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努力推动传统慈善观念的现代转化、大力加强慈善事业的制度建设、广泛开展慈善意识的培养教育等方面积极探索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培养路径,构筑我国的慈善事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陈光标事件分析了中国慈善公益观念在动机、方式上的冲突,并指出这些强烈的冲突源自传统慈善观念、计划经济时期慈善观念和西方公益慈善观念的冲突。最后,指出应该鼓励更多资金进入公益领域,对通过公益慈善获得合理的社会声望应该加以认可,并进行丰富公益慈善方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慈善观念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此提出现代慈善观念培育的指导思想和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民居与民族传统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居建筑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敛性、"天人合一"观、宗法观念、"风水"观念在我国古民居中都有所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古民居的型制风格,中国古民居又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凝固的形态和表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常把社会救济称为慈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官方将其分为官办慈善、公办慈善和私办慈善.随着中国与西方交流的深化,人权观念、政府责任观念和社会连带责任观念的传播,在南京政府时期开始有意识地将官办慈善与民办慈善区别开来,并逐步以"社会救济"一词来取代"慈善"表述,将社会救济作为一项国家政策并制度化.到20世纪40年代,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一起,纳入国民政府的民生政策范畴,推进了民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3.
随着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企业在社会慈善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企业慈善行为主要基于经济利益、社会责任和政治目的三个方面的动机,但当前我国企业慈善意识不足,企业慈善行为的组织体系及相关法律制度、激励制度不健全,需要企业、政府、公益机构多方协作,通过转变企业自身观念、强化企业慈善战略管理,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大力发展民间慈善组织,利用媒体资源引导社会舆论,培育慈善文化等措施鼓励引导企业慈善行为。  相似文献   

14.
慈善意识相对弱化及其伦理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善良的民族,有悠久的慈善历史,但与世界上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比较,我国的现代慈善意识和行为有不可否认的差距。我国传统的和现有的伦理构架和伦理观念,与这一结果有深层次关系。首先,儒家仁爱伦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善良本性,也使中国人的善良具有自身特征,但是另一方面,儒家伦理的某些特征和内涵,使中国人的慈善意识固化在特定的框架内,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人的现代慈善意识和慈善行为;其次,中国宗教伦理对慈善意识的影响相对弱化;再次,共产主义伦理道德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塑造了中国人崭新的精神面貌,同时,特定环境下对社会主义伦理的某些"时代性"注释和偏解,也使人们对当代慈善意识产生某些意识错位。  相似文献   

15.
潮汕慈善文化是潮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形成的过程,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潮汕传统文化的浸润、潮汕历史发展的影响、宗教信仰的熏陶、海外潮人慈善文化的反哺等,无疑是潮汕慈善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慈善理念寓于传统社会结构中,遵循着“关系慈善圈”的差序格局式的赠予观念,建立在不平等的个人关系之上.现代公益理念的基础则是以志愿追求公益的方式采取自下而上的组织化方式解决公共性社会问题,是将公益作为一项事业在追求,它的作用也仅仅是一种拾遗补阙而已.在中国现代公益理念的培育中,要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资源,构建社会组织,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品质感,特别是要降低期待,给中国企业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17.
近代山东慈善思想是传统齐鲁慈善思想在与西方慈善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步嬗变形成的,蕴含着教养思想、工赈思想、公益教育思想、慈善法制思想、慈善医疗思想等丰富内涵,具有公民性、彻底性、预防性、公开性、平等性、科技性的精神特质。在当今社会,近代山东慈善思想在构建正确的慈善价值观、增强慈善组织公信力、健全国家慈善事业、促进慈善文化传播等方面彰显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与现代中国慈善文化的缺失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慈善文化非常发达。中国的传统慈善活动源远流长,形成了尊老爱幼、扶危济困、邻里互助等优良传统。明末及清前期,慈善事业日趋兴盛。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传统慈善事业开始了近代转型。弘扬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发展慈善事业,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21世纪最初的十几年里,在中国这样一个对于具有国际背景的民间组织仍然十分敏感和有所规制的政治情景下,全世界最大的志愿慈善组织之一——国际狮子会却进人中国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呈现出旺盛的发展潜力.通过人类学的长期田野研究、问卷调查及文献研究等方式对广东狮子会(Guangdong Lions Clubs)开展深度案例研究,从嵌入理论(embeddedness)的视角来看,狮子会这个美国式的志愿性慈善社团分别从认知、文化和结构三个维度嵌入中国本土:第一,美国志愿文化嵌入中国传统的福报观念中,基于互惠的逻辑产生慈善消费主义的认知模式.第二,西方NGO民主治理模式为会员嵌入中国“大佬话事”的权威主义社团文化,产生了选举文化与协商民主共生的中产阶级社团文化.第三,狮子会与政府合作的传统和经验嵌入中国政府社团支配型的治理模式中,使得狮子会与中国政府合作治理成为可能,双方可以在公益慈善领域中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深受"人治"色彩浓厚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的前苏联法学的双重影响,我国司法观念严重缺乏权利本位意识,迷信于权力运用而疏于制约,习惯于个人遵从而非保障,特别是没有反映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民主自由传统和责任效率观念,严重阻碍了我国建设法治国家及其法律文化的进程。因此,必须借鉴、吸收西方先进法律思想以转变我国司法观念,推动司法改革。而移植公私法的划分及其依存的法治观念、原则和技术,则不失为一种颇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