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因果推断理论是休谟整套人性认识论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休谟对因果推断的过程进行了揭示,并指出因果推断是人们在"物象恒常会合"基础上的习惯性联想。而对于因果关系的必然性问题,休谟给予了解释,即必然性观念是人心中的一种主观信念。因此,休谟认为因果推断实质上是一种可然性推断,这也正是人的认知限度和认知过程的张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休谟推翻了传统观念中的因果关系,创立了建立在经验论基础上的因果观。黑格尔批评休谟重视经验而看不到现实事物的本质,重视主观而否定了事物的普遍必然性,指出了休谟的怀疑论倾向的问题所在,并认为休谟过于夸大理性与欲望的界限而忽视了二者的辩证统一。黑格尔的因果观实现了对休谟因果问题的扬弃。  相似文献   

3.
休谟问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认识史上,休谟问题是向人类理性提出的最大挑战。该问题的核心就是休谟对因果关系和归纳法所做的两个著名论证。休谟问题之产生,完全是由经验主义的原则而导致的。经验主义否认人类有能力突破感官的限制,主张人的认识只能封闭在自身的感觉经验之中。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所以,要真正解决休谟问题,就必须跳出经验主义的牢笼。  相似文献   

4.
以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将因果关系归结于人类联想习惯的规律,而在传统实在论视角下探究因果关系势必会遭遇这一“休谟难题”。社会科学家卢曼试图避开这一难题,从“功能结构论”的系统理论出发,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偶然发生的,将观察者地位提升到首位,但却将功能主义极端化,最终在因果关系上走向了建构论立场,与形而上学渐行渐远,抛弃了实在论的本质。因此,有必要带着批判意识重新认识因果关系,马里奥·邦格正是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因果关系理论,将因果力量、机制和社会结构作为因果关系的核心,承认因果关系的本体论性质,为社会科学中因果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立足于休谟的基本哲学思想, 论证了休谟问题( 因果问题) 与归纳问题( 归纳方法的合理性问题) 的本质区别, 揭示了归纳问题的实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休谟既然把因果观念看成是人心习惯联想的产物,那么他也就否定了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事实上,休谟通过对因果性问题的考察,意在寻找因果观念产生的基础,以及人心产生因果观念的心理学机制。他既没有否定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也未否认因果推论在实践中的作用。休谟其实是要对本体问题进行“悬置”,排斥形而上学,认为它非人类的认识能力所为。休谟意在认识论层次上探讨哲学问题。对休谟的误解一般来自对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的混淆。  相似文献   

7.
休谟的因果现是其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体现了休谟对人类知识问题的思考.本文从知识论的角度探讨了休谟的因果观.休谟的因果观的实质是对人类知识的确切性提出怀疑.他的哲学体现了对独断的理性精神的否定批判.休谟哲学以经验主义为起点,以怀疑主义为方法,最终以功利主义为归宿.  相似文献   

8.
休谟从经验主义的怀疑立场,把因果性、一般性、必然性理论放在特殊的因果性的必然性问题中考察,认为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只是心灵的习惯性联想。康德从理性的角度考察因果必然性问题,把这个问题转换为因果必然性是否可以被理性先天思维的问题。通过考察当代康德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康德虽然没有解决"休谟问题",但是他出于批判哲学的立场转换了这个问题的视角,给予了它更深入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休谟既然把因果观念看成是人心习惯联想的产物,那么他也就否定了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事实上,休谟通过对因果性问题的考察,意在寻找因果观念产生的基础,以及人心产生因果观念的心理学机制。他既没有否定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也未否认因果推论在实践中的作用。休谟其实是要对本体问题进行“悬置”,排斥形而上学,认为它非人类的认识能力所为。休谟意在认识论层次上探讨哲学问题。对休谟的误解一般来自对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的混淆。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对休谟问题的真正含义作出新的解释.作者认为,休谟并没有否定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也没有否定人对因果关系的推论;更没有否定人可以将因果知识运用于实践.休谟问题的实质是追问认识的可能性,是要为我们的因果观念寻求一个可靠的、作为印象的根据.这种寻求根据的努力既是哲学区别于具体科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奠定了休谟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多层面的休谟问题所体现的对观念的追究溯源,对康德和胡塞尔先验思想的形成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康德借助于因果规律的客观性限定完成了第一层解决,但是失于论证不足以及对感性直观之杂多本性的前提性批判。基于对意向性本源的构造能力尤其是质料的先天综合的发现,胡塞尔揭示了被康德的先验哲学、甚至也被休谟本人所遮蔽的"休谟问题"的隐秘的本质,也揭示了一个更为原始的"先验"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在知识论中休谟将因果知识定位为或然性知识;进而认为必然性是因果关系不可缺少的前提,从中引发出为何凡事必有因,为何特定因必有特定果,以及何为因果本性,何为因果推理信念本性等问题。休谟认为因果关系产生于思维习惯,因果信念产生于心灵对恒常会合的感觉印象有一种强烈和活泼的知觉,因果必然性是我们想象的习惯性转移。  相似文献   

13.
大卫·休谟(David Hume)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在西方哲学史上,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对因果关系理论第一个做详细论证的哲学家就是休谟。他把经验论哲学贯彻到底,一方面反复强调人们关于因果关系的知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由先验的推论得来的,而是凭借于经验获得的;另一方面因果关系的知识,又是怎样在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又是凭什么把经验过的事情扩展到末经验过的事情,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休谟的答案是:因果关系只不过是思想中的习惯联想。休谟抹煞了因果关系的客观实在性,走向了唯心主义。其因果理论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影响极大,对进行哲学思考颇有益处。  相似文献   

14.
物种入侵正日益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安全的又一风险因素;运用经济学的"外部性"问题理论对生态环境法益进行价值面检验,可以得出对物种入侵行为的刑法规制是一种真实的必须而非杞人忧天式的幻境的结论;对物种入侵行为的刑法规制的犯罪构成模式设计是危险犯与实害犯并用,建立在统计科学概率论基础上的疫学因果关是破解生态犯罪刑法因果关系的合理选择,这是对生态环境法益保护的存在面解析;"最小危害"原则、"人格者"理论与"比例性"原则为刑法规制外来物种入侵行为存在的自由保障与安全维护之间矛盾的疑问提供了妥帖的解释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因果性问题是近代以来哲学探究的核心主题,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的子问题。例如.因果关系属于本体论层面还是认识论层面?因果关系是否是一种必然的联系?因果关系是否必须例示一种规律?因果推理以及与之相关的归纳推理具有什么性质?因果性知识与认知主体是一种什么关系?因果关系是两个殊相还是两个共相之问的关系?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本试图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通过解读休谟、康德、戴维森等哲学家的思想来分析因果性概念,探讨因果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休谟的认识论一般被称为怀疑主义、不可知论。但与庄子的不可知论相比较,二者有明显的区别。休谟自称是温和的怀疑主义者(也被称为"健康的怀疑主义者"),一方面他揭示了人们的认识能力具有局限性,另一方面又并不对其进行彻底否定,而是要求人们"小心翼翼"地使用。休谟始终站在经验主义立场上,即在"不确定性的海洋上",积极地寻找能够漂浮在上面的"智慧的压舱物"。庄子哲学虽然也是怀疑主义、不可知论,然而庄子哲学的理论归宿不是"以物观之",而是"以道观之"。不过我们可以发现休谟和庄子思想之间确有很多相通之处。把庄子和休谟放在一起比较,找到他们的相通之处,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休谟的认识论将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哲学界传统因果关系理论由于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因果性”札记中的思想有所误解,导致了仅从现象层面、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来规定因果关系等诸多缺陷。通过重读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因果性”札记,结合恩格斯其它经典论述,笔者概括出不同于传统因果关系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因果观:(1)探讨因果关系的客观前提是物质世界中“事物”之间的普遍的相互作用;(2)只有从"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出发,才能“了解现实的因果关系”,才能揭示出因果关系的本质;(3)因果关系在本质上是原因系统向结果系统的转化,即因果的系统转化;(4)因果关系的系统转化是客观的,有规律的;(5)因果的同一性是这种因果系统转化的必然体现,只有从因果的系统转化观出发才能科学合理地解释因果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8.
“休谟问题”影响巨大,康德对之进行了先验论证,然而其论证的重要性却被忽视或误解了.因果性是康德批判哲学的关键概念之一,康德从结构主义、形式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几个方面对因果性问题进行了形而上学的论证,确认了“休谟问题”的经验有效性是可以质疑的,但其形而上学的客观性是可以建立的.康德并不是要反驳休谟的怀疑论,而是提供了另一条异于经验论的关于因果性的哲学解释.  相似文献   

19.
克里普克通过"名称是严格指示词"的先天直觉,证明了专名之间的同一性命题、理论同一性命题和自然种类的一般陈述等后验命题具有普遍必然性。克里普克的后验必然命题是对"休谟问题"的形而上学回答,这一论证在认识论领域掀起了一场重要的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法律的正当性论证经历了多次的否定过程。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自然法被斥为抽象的空谈,实在法转而从社会事实中寻求正当性。"休谟问题"提出之后,从社会事实寻求法律的正当性也被称为"自然主义谬误"。后来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把正当性转变为有效性,转而从法律内部寻求正当性,但是理论的最后根基仍然跳不出"休谟问题"的限制。法律作为实践理性,目的在于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指引,解决法律问题,实现社会公正,所以把纯粹理论的"休谟问题"引入实践的法学领域是不明智的。在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过程之后,坦然面对法学的实践理性属性,以实践的态度来理解和对待"休谟问题",才是处理好法律与道德、社会事实之间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