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的艺术”与意境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在分析“美”时的主要见解大家已相当熟悉。即审美无利害;美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内容;美是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在分析“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谈到了“美的艺术,”认为“美的艺术”应具有如下特征:(亚)美的艺术的“意图”就是符合人的发展的规律。而人的发展规律、艺术规则都与自然的一切规则同构,是生命的灌注,生机勃勃。所以艺术的“意图”不是确定的意图,它应该是从对具体事物的审美判断出发,从感情出发,这样,创作和接受才不被某种意图所左右,才具有天真而又丰富的生命特征,才使艺术成为艺术,才能创造出自然一样的东…  相似文献   

2.
关于城市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城市美的涵义和特性城市美有两层涵义。广义的城市美,是从城市的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城市是人类聚集、进行生产和生活,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也反映了精神文明的状态。因而,城市是文化的体现,而城市文化也是城市得以延绵的重要内容。可以把城市美概括为三个大方面:(1)生态健全;(2)人文景观优美和谐;(3)生活方便舒适。这是以系统观点探讨城市美的多方面关系的一种努力。城市的美学与艺术,不仅着眼于单幢建筑和建筑群组合,还要着眼于建筑物与自然结合,而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城市…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美学学说同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一样,充满了矛盾。著名的康德研究者康浦·斯密曾就《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指出:“几乎在书中每一章里面康德都是自相矛盾的,而且难得在书中找着一个术语不是有岐义,前后不一致的”。康德的认识论是这样,康德美学也是这样。前批判期和过渡期的美学因为主要是现象描述的性质,尚未显出多少理论上的抵捂。到了批判期,当康德要为鉴赏判断寻找先验原理时,一系列的矛盾就出现了。我们翻开《判断力批判》上卷,几乎随处可见前后不一的论断。例如,无利害关系是鉴赏判断的重要特性,康德曾着力加以论证,但后来又认为不能因为是纯粹的审美判断就不能与利益相给合;美在形式也是康德美学的一个要点,但在论及美的理智兴趣时,又认为物的存在方面也会使人产生审美愉快,美的根源在主观是康德的基本思想,但又说美是自然的作品,承认自然美的现实性就摆在经验面前,美在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康德作为鉴赏判断的先天原理提出来的,但又认为可以把美称为审美观念的表现;在分析美的要素时把审美与伦理截然分开,但后来又说美是道德的象征;纯粹美是美的正宗,但美的理想却在依存美中;天才的本质在于独创性,却又需要范本和法规;康德极重视天才,但在天才和鉴赏(Geschmak,亦即趣味)不可得兼时,又主张取  相似文献   

4.
品味克莱夫·贝尔的“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视觉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CliveBel)的“艺术乃是意味的形式”命题早已为人所熟知。但学界对此命题的阐释和理解却很难令人满意,对已成为艺术家们口头禅的这一著名命题,只是指出贝尔论证上的某种失误(如中外均有人指出贝尔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即用“有意味的形式”和“能唤起人们审美感情的形式”互释)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将此命题视作只是一个有关绘画艺术的形式主义命题,而对其深刻内涵不做发掘;更不将之联系于其美学思想整体和美学史资料及思想背景,尤其国内美学界对贝尔将“意味”与“终极实在”相联系所作出的近乎简单的否定也似有商榷之处。鉴此,本文力图将“有意味的形式”加以重新“品味”,特别对其中的“意味”联系中外美学思想及贝尔的美学整体加以较为细致的理解和阐发。这样做的结论是:贝尔美学的核心和有极大启发性的部分恰在他的“形而上学假设”即把“意味”与“终极实在”相联系及有关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中  相似文献   

5.
“先验理念”是康德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康德看来,对这个概念及其理论的理解和处理是否正确关系到哲学如何可能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是哲学(形而上学)能否成为科学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康德“先验理念”的概念及其理论,对于理解康德哲学,以及通过康德哲学窥见西方哲学的发展脉搏和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理十分有益。“先验理念”的概念是康德在其自然形而上学即理论哲学中提出来的。康德的自然形而上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康德那里进一步化解为以下四个问题:(1)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6.
艺术的根本特征既不是形象(形象性),也不是情感(情意性),而是意象(意象性)。意象性是形象性和情意性的综合形态。这样说法,有如下理由: (一)从美的特征与艺术根本特征的关系来看。艺术是审美价值的凝结,艺术美是美的典型形态,艺术和美同属于一个系统。因此,我们可以从美的特征,看到艺术的特征。那么,美的特征是什么? “美的生命在于显现(外形)”,“如果没有美的形式,就没有美;其次,这种美的形式如果真要  相似文献   

7.
自然科学中的美(简称科学美)是从本世纪初得到重视和研究的课题,我国八十年代才起步探讨,不过近几年进展较快,有的书如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科学学基础》已用整章篇幅探讨分析。康德的美学思想和美学方法同科学美有密切联系,对之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对进一步理解康德的美学思想并进而理解科学美的本质有益,而且颇有戏剧性的趣味。  相似文献   

8.
审美判断之二律背反——康德美学方法论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美学是个充满矛盾的整体,“二律背反”贯穿并牵制着这一整体。它是康德阐释审美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逻辑支点。“美的判断”和“崇高的判断”是康德运用“二律背反”对审美判断力的总体设定,表现为形式和无形式、感性和超感性、有限和无限的区别和对峙。另一方面,康德美学作为一个过程,驱动美向崇高转变的逻辑支点则是他关于“纯粹美”和“附庸美”的先验假定,这是康德美学动态层面上的“二律背反”。康德运用“二律背反”揭示了审美活动最深刻的、最重要的内在矛盾,这是康德美学方法论的根源,也是康德美学的主要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审美观念"辨微——对康德美学形而上祈向的一种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观念"是康德美学的秘要所在.它作为"主观"的"理性概念"导引着心灵祈向中的审美之维,也以其达于形而上之真际而指向"美的理想".它意味着艺术立法是通过范例而成为现实的,既有范例引生新的范例使这立法呈现为一个逼向"最高的范本"("鉴赏的原型")的没有底止的过程.它启示人们:美的艺术的攀缘不在于某种规诫或准则的预立,重要的反倒是那生发审美自觉的心灵的陶冶.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当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柏拉图的早年著作《大希庇阿斯篇》集中讨论了这个问题,以哲学家苏格拉底与诡辩者希庇阿斯的对话,先后提出了“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美是黄金”、“美是恰当”(希庇阿斯)和“美就是有用的”、“有益就是美的”、“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苏格拉底)六个命题。最后以了美是难的”这古希腊谚语作结。“美是难的”一语古希腊文中还有一种含义,即“好事多磨”。因此理解美的本质之难,正如“好事多磨”…  相似文献   

11.
伽达默尔(主持人):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理解。理解并不是主观对客观的静观和反思,理解是人的在世方式,它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的。历史造成的时间间距,并不构成古人与今人对话的障壁。我们今天安排胡塞尔与康德两位不同时代的思想巨人坐到一起,就科学形而上学建构问题展开对话,就是一种拆障除壁的尝试。胡塞尔:康德先生,您的“批判哲学”是从“先天综合判断是怎样可能的?”这一问题发端的。这一问题又被拆解成以下四个分问题:(1)纯粹数学是怎样可能的?(2)纯粹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3)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是怎样可能…  相似文献   

12.
论桑塔耶纳的自然主义美学观──关于美的材料、美的形式和美的表现理论初探程孟辉桑塔耶纳的自然主义美学思想是在他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产生和形成的。它的最基本的特征是把艺术看作是一种自然的经验形态,它始终把美感经验和艺术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主题。它虽然...  相似文献   

13.
《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的第一契机应该从"无关切性"的角度去理解,而不能理解为"无利害性"或"无功利性"。"关切"的对象是"客体的存在"而不是"欲望"。康德本人不恰当地将"客体的存在"与"欲望"联系起来,因而误导了黑格尔以来的康德美学研究。康德之所以提出鉴赏力的判断不关切客体的存在,深层原因在于他断言事物自身无法为人类认识,他的审美理论因而走向了忽视事物自身的表象美学。忽略进而遗忘自然自身,是以康德为代表的现代美学的根本缺陷;生态美学将事物自身如其本然地显现视为思想主题,因而是对于现代美学的批判超越。  相似文献   

14.
舞蹈是传播舞蹈知识、用舞蹈陶冶人的心灵的文化。它的意义在于完善人的综合知识结构,培养人的美好情感和艺术鉴赏力,提高人的精神品质和综合素质。舞蹈艺术之美是情感美和肢体美的高度融合。这种美既是属于艺术家的,也应该属于广大人民,属于大学校园里这些未来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现代美学中的“无利害性”(disinterestedness)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夏夫兹博里(Shaftesbury,1671—1713)提出的,经过康德、叔本华、克罗齐等人的理论及其影响,这个概念已成为现代美学的一个关键性命题,正如有的学者所评述的:“除非我们能理解‘无利害性’这个概念,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现代美学理论。假如有一种信念是现代思想的共同特质,它也就是:某种注意方式对美的事物的特殊知觉方式来说是不可缺少的。”①对中国现代美学来说,自从本世纪初“审美无利害性”命题被引进以来,它也一直…  相似文献   

16.
自然为人立法,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一个实质内容.人为自然立法,是康德哲学的一个根本精神.海德格尔与康德,一个是现代大思想家,一个是近代大哲人,两个人在时间上相差一个半世纪之多,然而两个人的思想却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对科学的看法方面,康德试图论证科学的普遍必然性在于先天的认识形式,提出了人在认识上为自然立法,海德格尔则旨在说明科学对自然进行对象性思维的片面性,批判了科学活动中主体性的极端膨胀,提出自然本身的运行的尺度最终不以人的科学活动为转移;在对实践的看法方面,康德在实践理性的分析中提出,人应该按照理性所颁布的道德法则去行动,超越人  相似文献   

17.
文人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精华,它不仅以自然山水为描绘对象,体现自然的美,更在画者凝神静观、与对象交通相应和同构契合中创造了第二自然,创造了最高的美:人内在自由的实现.人不仅依附于自然,并且在理解与接受自然之美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美,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从生态美学角度看,文人山水画艺术对于我们认识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极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于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研究者们一般将其归纳为五种最基本的学说(或观点),即“游戏”说、“天才”说、“苦痛”说、““古雅”说和“境界”说。前三种学说合为一大系统,大致属于艺术现象论,即从艺术发展史上探究美产生的根源。后二种学说合为一大系统,属于艺术本质论,即从艺术本身探究美的本质及特征。前三说都可从近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寻找到明确的理论来源,如“游戏”说略取于席勒,“天才’俄导源于康德,“苦痛”说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等。但后二说作为王国维的艺术本质论,虽然在总的理论框架上与以康德、叔本华等…  相似文献   

19.
艺术审美的直觉性,往往在于"我们一睁开眼睛去看一个形象或一张开耳朵去听声音",其景象(形象)和声音在艺术形式上又有独特的地位和审美价值.笔者称之为"视听之美".这种"视听之美"的构成,就审美主体(人)来说,又与其审美感觉器官功能有着很大的关系,值得分析、比较和研究.人的审美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视觉、听觉不同,相应构成的景象美和声音美的表现和特征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论乐感     
乐感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它是人的理性理解、认识、想象、情感激情,诸种感觉、感性活动、运用乐音美与节奏美的能力、民族个性、个性性格即气质和风格等等主体本质力量的多种规定性内涵统一的独特的本质力量.它是历史的产物,即是人的自然力对自然界的劳动对象化活动方式中生成的人化的——社会化、民族化和理性化的独特的实践感觉或实践意识之一.它的独特本质,在于:它是乐音美与节奏美统一的实践感觉;它对音乐思维创作来说,它是音乐家以音乐艺术方式感受把握自然环境样态和人们情感活动形式的类比感受把握方式;对音乐表现实践来说,它是在理性理解基础上进行音乐表现的实践感觉和实践的意识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