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研究任何时代的韵书音系,都必须确定它的语音性质。《韵略汇通》编定时所依据的语音标准,就是它的语音性质。《切韵》系韵书,一般认为是综合性质的,“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剖析毫厘,分别黍累。”(陆法言《切韵·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虽然有人主张《切韵》音系是单一性的,但理由并不让人折服。当然,这里面我们不能否认有活方音的记录(如洛下、金陵),但这也很难确定它的真实性,至多说它是各方音的比合  相似文献   

2.
陈澧所著<音学>是19世纪流传广州的语音教材,其中讲述了广州话与北方话的一些语音问题.该文将重新探讨以下问题:如何认识广州话的9个声调;如何掌握北方话的声母韵母系统;如何辨析介音以及相关声母;怎样认识古音的反切与字母.  相似文献   

3.
通过"澳"字的正音论述广州话η声母的古音来源,分析中古疑母和影母互转的语音变化规律;评述广州香港两地字典字汇"澳"字以及η声母字读音差异:广州比较重视口语读音,而香港则偏重传统读书音;比较国内一些方言论证"澳"字读η声母合乎音理;对比越南华人的读音论证η声母字音丰富是广州话的特色,百年不变。  相似文献   

4.
史炤《资治通鉴释文》与宋代四川方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史炤反切与《广韵》、胡三省音切异同的比较研究,讨论了宋代四川方言语音演变的四个方面浊上变去、浊音清化、平上作去、韵尾混并。这些音变现象反映了宋代四川方音在历时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特征,从中可以看到宋代四川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共同语语音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但同时也具有自己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5.
薛致玄为宋元之际活动于陕西关中和甘肃平凉一带的高道,其《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仅见存于明《道藏》,并非完帙。音释数据不多,形式多样,除少数承袭自前人外,大都为依傍时音所做。同义异音类数据透露了一些语音演变的信息,诸如浊上变去,入声韵尾的消失等;声调上的相混则可能带有西北方音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对《礼部韵略》异读研究的方法及异读语音层次做初步的探讨。首先 ,确立利用异读来源考察异读语音层次的方法 ;其次 ,以此为标准 ,将《礼部韵略》异读的语音层次大致划分为 :前代经典中的读书音 ,前代字书、韵书的音切和反映宋代时音的音切三类。  相似文献   

7.
《南华真经直音》是北宋贾善翔为方便人们诵习《庄子》而作的音义书。在形式上承袭了陆德明《庄子音义》而有所改作。内容上所涉及的改类隔为音和注音、浊上变去、浊音清化、韵部混同等语音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明显的宋代通语特征,同时掺杂有个人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人撰作的等韵图,丰富多采,种类繁多。有的专明中古韵书的反切系统,有的专表当时共同语的读音,有的记述各地方言,有的分析上古语音。在记述各地方言的韵图中,有几种是兼表当时的南北方音、具有综合各地方音的特点的。较为著名的韵图有李汝珍的《李氏音鉴》、丁显的《双声迭韵一贯图》、劳乃宣的《等韵一得》,胡垣的《古今中外音韵通例》和张文炜的《张氏音括》等。它们的表现方法各异,列图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但它们也有共同的特点:不专以一个地方的方言为描述对象,有意综合南北方音,将其汇于一个大的语音骨架之下,以体现其音有定类、类可括天下一切音的思想。从这些韵图上,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从《切韵》以来那种编纂韵书、韵图时企图综论  相似文献   

9.
《广韵》与《集韵》是北宋初年相继颁行的两种大型官修韵书,其成书年代相距仅31年,但两书所透露的语音信息却有所不同.《集韵》作为《切韵》系韵书的最后一个修订本,反切用字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宋的时音,其小韵数的增减则可能是历代的古切方音,亦可能是北宋时音的体现,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0.
《切韵》承前代韵书,分“东”“冬”为二部,顾炎武《音论》说:“所谓一东二冬三锺者,乃隋唐以前相传之谱”,此后凡属《切韵》一系的韵书,“东”“冬”之分,均相沿不废。参与《切韵》撰作的颜之推说:“河北切攻字为古琮,与工公功三字不同,殊为僻也。”颜氏为审音高手,他以为“攻”字切“古琮”(冬韵),不同于  相似文献   

11.
编纂于清代前期的佚名韵书《五音通韵》对《字汇》、《正字通》、《广韵》等字书、韵书、韵图多有批评。分析这些相关批评材料,可以考察《五音通韵》编纂者的语音观念,即反对"拘泥旧韵"而重视实际变化的时音观和反对"拘泥方音"、"以韵为则"的语音规范意识。另外,也可以据此了解当时韵书编纂的具体状况。  相似文献   

12.
历代都有人谈关于打字的问题。明末清初黄生认为,打由提(dǐ)字音转而来;清初李因笃认为,挞字变声调减笔画就成了打;王力先生认为,打读丁雅切与方言无关,把打的音变列入"偶然性"一类。其实,打字汉代就有,是朾的俗字。打字本音德冷切或都挺切,读如丁雅切是唐五代西北的方音现象,敦煌文献和现代西北方音均可为证。打的丁雅切后来上升为通语,南宋以后进入韵书,而德冷切或都挺切的读音则保留在吴语等方言中。  相似文献   

13.
以前各方言著作所论及的“广州话”,其语音部分都是以广州市区所通行的语音为标准。近几年来,香港(包括澳门)和广州市的各种交往在不断增多,两地通行的广州话的相互影响在不断增大。现时的广州话语音应以广州和香港两地通行的广州话语音为代表。广州方音主要存在着八个方面的共时差异,而这里差异叉集中在声母和声调方面。这些共时差异的性质,有的是属于音系和音位问题;有的是属于声韵配合和音节的问题;有的是属于音位的条件变体和音素的音质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孟子音义》中孙奭音注与《广韵》音系基本一致,但也存在着36条与《广韵》《集韵》音韵地位不同的音注材料,这些音注材料所反映出的宋初实际语音现象有:云影、书生、以邪相混,浊音清化;仙元、锡昔相混,重纽有别;浊上变去。  相似文献   

15.
《孟子音义》中孙爽音注与《广韵》音系基本一致,但也存在着36条与《广韵》《集韵》音韵地位不同的音注材料,这些音注材料所反映出的宋初实际语音现象有:云影、书生、以邪相混,浊音清化;仙元、锡昔相混,重组有别;浊上变去。  相似文献   

16.
《唐律音义》是研究宋初语音的重要材料,安徽师大曹洁曾作过研究。我们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反切比较、反切系联和反切用字分析三法,拾遗补阙,为曹文归纳的"非敷混"、"浊音清化"、"船禅混"、"浊上变去"等语音现象补充例证,并进一步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对音注中存在而曹文未涉及的"部分三等尤韵明母字读同一等侯韵"、"部分尤侯部唇音字变入鱼模"、"支鱼混切"的语音现象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7.
<正> 说到《切韵》,人们历来对它的认识往往只限于把它看作是一部代表中古音系的韵书,而其中的训诂材料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实际上,《切韵》一书的成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中古音韵系统,还表现在它反映了中古时期训诂专著的发展情况。《切韵》产生的时代是古人在语义和语音研究上取得突出成就的隋唐时期,它的出现可以说是对魏晋到隋唐时期训诂和音韵研究工作所取得成就的总结。《切韵·残卷三》的诂训材料《切韵》为隋代陆法言所著,原书已散佚,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本子是唐代长  相似文献   

18.
《台湾十五音辞典》是一部闽台闽南方言韵书辞典,编著者为台湾省云林县斗六镇的黄有实。其语音系统并不是单一的斗六方言,而是在斗六方言基础上"大量收录他乡别读"的偏漳腔闽南方言综合音系。《台湾十五音辞典》的语音系统极其复杂,既沿袭了闽南传统"十五音"韵书,又有自身独特创新之处;既有韵书编撰原则、目的的原因,也有著者生平经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清初至民国三百多年间,樊腾凤《五方元音》直接或间接衍生版本众多,流传广布,社会影响极大,形成了明清汉语语音史、汉语音韵学史上的重要现象。公元601年陆法言《切韵》是音韵学经典,1 400年来派衍孳生韵书甚多,音韵学史上称之"切韵系韵书"。仿此,笔者郑重提出"五方元音一系韵书"概念,指称在编纂形制上韵图与韵书相配合、音系框架上大致反映北方话二十声母、十二韵部、五个声调的音韵学及汉语教科书等语言文献,并将世传诸多"五方元音"系列文献爬梳归理为同构型前提下的三个系列,归纳各自体系特征及影响流波,推动"五方元音"系列语音文献乃至清代及民国音韵学、语音史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20.
汉语对西夏语的影响,无论语音、语法、词汇都极为深远。西夏人努力仿照汉语编著西夏语字书、词书和韵书。通过对《文海》、《五音切韵》两部西夏官修韵书与汉语韵书的比较分析,探讨西夏人主动学习汉文化,在充分吸收汉语元素的基础上,重构本民族文化典籍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