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本文对牛僧孺在“牛李党争”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两党人物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考察和论述。文章通过对大量史料的考订,认为牛僧孺实际上并非“牛党”的党魁,“牛李党争”之名也与历史实际不符。此外,文章还对牛僧孺与牛、李两党人物的关系分别进行了考察,文章发现牛僧孺与李党主要人物的关系很耐人寻味:除了李吉甫、李德裕父子屡屡对他进和排挤打击外,其他李党主要成员不仅极少与他有矛盾冲突,而且还大多与他有着良好的交谊。由此可见他与李德裕、李宗闵、杨嗣复等汲汲于党同伐异的党魁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据有关史料记载,薛涛与同时代著名诗人有酬赠唱和者,除元稹外,集中可见尚有白居易、刘禹锡、王建、杜牧、雍陶以及显宦兼诗人的武元衡、段文昌、李德裕等。(武、段、李另章论述,)当然,与其他著名诗人的唱和之作还有不少,仅就蜀人费著《笺纸潜》记述便有廿十人之多,只可惜都亡佚了。 其中,白居易《赠薛涛》一诗,颇堪玩味,其诗《白氏长庆集》不载,诗见计有功《唐  相似文献   

3.
杜牧的《杜秋娘涛》序中说:“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锜妾。”诗中写道: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间杜秋者,不劳朱粉施。 老濞即山铸,后庭千蛾眉;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后面自注说:“劝君莫惜金缕衣……李锜长唱此词。”也有人说,是李锜爱听杜秋娘替他唱这首词。就杜牧诗中的“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两句来看,应该是杜秋娘替李锜唱的。 李锜是一个骄奢淫佚的藩镇割据者,他的姬妄很多,杜秋娘不过是“千蛾眉”中的一个。杜秋娘端起杯子替李锜唱《金缕衣》,无非是替他助兴,劝他尽情淫乐而已。试看《金缕衣》全诗:  相似文献   

4.
王炎平“李德裕无党”说质疑中晚唐时期以牛僧孺、李德裕为首的“牛李党争”一直是史学界聚讼不已的一大公案。已故岑仲勉先生曾提出过“李德裕无党”之说,但遭到许多学者的非议。近来,王炎平先生又于其新著《牛李党争》一书中承袭了岑氏的“李德裕无党”之说,并提出了...  相似文献   

5.
提起杜牧,人们首先想到他是晚唐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因此,对他的研究也着重在诗文两个方面。但是,“紫微才调复知兵,常遣风雷笔下生”(崔道融《读杜紫微集》,引自《升庵诗话》),杜牧除以诗文名世外,又深谙军事,具有卓越的军事思想和才干。南宋著名  相似文献   

6.
杜牧的诗歌,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他的七绝诗尤为后人称道,杨慎沦唐人绝句时说:“擅场则王江宁,骖乘则李彰明,偏美则刘中山,遗响则杜樊川。”这种评论是比较公允的。杜牧的七绝诗好在哪里,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以“远韵远神”概括,未免笼统、含糊。杜牧七绝的艺术性,值得进一步探讨。杜牧的七绝诗,就其内容可分为咏史和写景抒情两大类。他的咏史诗,善用翻案法,令人耳目为之一新。“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见解独特。杜牧少有大志,注说兵书,向往贞观之治,这首诗意  相似文献   

7.
唐代名相李德裕的选材方针颇令人费解。一方面,李德裕重用高门士族子弟,牛李党争中的李党代表了传统山东士族的利益;另一方面,李德裕又十分重视选拔孤寒之士,受到寒士的拥戴。这两种用人策略并不矛盾,唐代山东高门早就丧失了其北朝时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地位,沦为孤寒之士。李德裕所奖拔的孤寒之士多出自山东士族,社会地位崇高的唐代山东士族很多沦为孤寒。  相似文献   

8.
杜牧宫怨诗的思想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的宫怨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其一,描写了宫女承恩无望的哀愁;其二,写宫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其三,批判了极不人道的奉陵制度;其四,关注出宫的宫女命运。总之,杜牧的宫怨诗不但范围广阔,而且思想意蕴深刻。  相似文献   

9.
补白(二则)     
(一)《旧唐书》卷一七三《李绅传》:“(长庆)二年二月,超拜中书舍人,内职如故。……时(李)德裕与牛僧孺俱有相望,德裕恩顾稍深。(李)逢吉欲用僧孺,惧绅与德裕沮于禁中。二年九月,出德裕为浙西观察使,乃用僧孺为平辜事。”(《旧唐书》)卷一七四《李德裕传》略同)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于唐代中叶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的以牛僧孺、李德裕为首的牛李党争的评价一直是众说纷纭。而研究这一党争问题的专著和论文亦为数不少。如何以辩证的、历史的眼光去看待李党的首脑人物李德裕呢?在这里,笔者想就李德裕在四川的边防战略与治绩,谈点浅见。李德裕字文饶,生于公元786年。他自幼勤奋好学,“年未及冠,志大业成。”因其父李吉甫为当朝宰相而长期“避嫌不仕台省。”①公元816年,他被出镇太原的张弘靖辟为掌书记。三年之后,随其入朝,充任御史.此后,他历仕穆宗、敬宗,文宗、武  相似文献   

11.
赵郡李氏,为魏晋南北朝以来所谓“崔卢李郑”四姓之一,至隋唐时代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和“优雅”的门风。其中赞皇李氏一支尤为突出,李栖筠、李吉甫、李德裕祖孙三代,在中晚唐政治史上都是颇有影响的人物,李吉甫、李德裕父子更是两次拜相,且分别在“元和中兴”和“会昌之政”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李氏三代在行政作风、政治态度、为人处世、道德文章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浓厚的传承性,正体现出华北世家大族所独有的家学门风。  相似文献   

12.
唐代名相、诗人李德裕在党争中失利,于大中三年(公元849年)被贬逐到海南岛,但其具体贬所究在岛上何处,自明代以来,便说法不—,或谓崖州,东谓振州。1962年,郭沫若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肯定了振州说.笔者认为,振州说是缺乏根据的.  相似文献   

13.
李德裕为晚唐杰出的政治家,其制诏奏议气势恢宏,彰显“英雄本色”;一事一议,简严中能尽事理;句语坦明,辞情兼备,实现了经世致用与文采斐然的和谐统一。德裕不愧为继中唐陆贽之后的又一公文大家,在唐文发展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沧浪诗话》论及李、杜诗歌的具体评述和严羽提倡的“别才别趣说”及“兴趣说”体现了其审美理想的矛盾之处。“别才别趣说”与推崇杜甫之间的矛盾,“兴趣说”与李、杜诗歌的审美特征并不相符是严羽本身性格的多重性和时代影响的结果。《沧浪诗话》所体现的审美矛盾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严羽,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沧浪诗话》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步辇图》手卷,是记录初唐贞观年间禄东赞入朝为松赞干布请婚事件的一件美术作品。该图卷旧传为阎立本手笔,后流传至晚唐,大和年间李德裕重予裱褙,并题跋于画心左侧。既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画作为唐真迹还是宋摹本、作者为谁、所呈现的具体历史场景为何以及递藏等方面,李德裕重装褙并题跋的动机、功能及影响,则鲜有学者论及。文章从跋文的格式、《册府元龟》的录文两个方面,为原跋文出于李德裕之手提供了新的佐证;通过对重装褙背景及跋文的分析,发现此事隐射了晚唐与吐蕃关系的一桩旧事——吐蕃维州城守将悉怛谋受降事。由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的打击报复,李德裕在该事件中经历了政治与道德的双重失败,其所遭受的"幽枉"或羞辱,乃是其政治生涯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故始终在寻找辩白和昭雪的机会。2年后,他主持中枢,恰逢宫廷书画整理与收藏活动,此时他新伤未平、恨意难抒,遂以宰相之尊亲自主持《步辇图》的重装褙工作,并不厌其烦、喋喋为之题跋。该题跋,与其说是对约200年前太宗接见禄东赞事件的追忆,毋宁是对2年前他本人所受的政治羞辱的咀嚼;同时,该题跋也可索解李德裕在剑南西川节度使任职时的遭遇、他所倡导的边疆政策及二者与题跋内容之间隐喻性的关联。具体地说,其题跋所表现的内容,或不仅引发了李德裕的身世之痛,也可赋予其所主张的边疆政策以历史的正当性。跋文对《步辇图》所表现的事件进行了重构,似是为暗示他对维州受降事件的处理,乃是遵循太宗皇帝的原则和遒谟;而文宗皇帝与牛李出卖向化者致其遭虐杀,则违背了太宗所确立的对帝国藩属的执驭之道。换言之,李德裕对《步辇图》的题跋,当是以对太宗朝贞观旧事以及吐蕃政策的征引为隐喻,暗讽维州城悉怛谋受降事,并为自己辩白。重装褙、题跋及"追论悉怛谋"等一系列事件,不仅解慰了12年来所遭受的良心之痛与道德折磨,反映了当时牛李两党对于吐蕃政策的不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中晚唐朝廷对于回鹘、黠戛斯等边疆民族割据政权的立场及策略。文章可作为探讨古人如何以书画收藏及题跋活动作为政治"动源",来隐晦地表达其施政策略的美术史个案。  相似文献   

16.
在雅、俗两种文化中 ,李白和杜甫的影响显然不同。居室文化 ,大致属于雅的范畴 ,其中杜甫的影响较大 ;酒文化 ,俗的成份较多 ,其中李白的影响较大。相形之下 ,李白比杜甫更加贴近人民大众。  相似文献   

17.
杨德豫先生不仅译作丰富,对译诗也有独特的见解,是现代英诗汉译的名家。文章借鉴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对杨德豫的诗学观及译诗进行解读,从而得出:杨德豫坚持用汉语格律诗翻译英语格律诗,主张“以顿代步”,韵式悉依原著,在译诗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诗学观,并且在诸多实践中实践着自己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8.
潘德舆是龚自珍同时代人物,他与龚自珍同为那个时代孵育的悲剧人物,各自唱响了一曲时代悲歌。但同为悲歌,性质却不尽同,龚自珍表现了那个时代先进人物的深刻的历史性悲剧,而潘德舆则表现了一个正直士子的悲剧,在传统思想的束缚下,他缺少龚自珍那样的锋芒与力量,更多一种失望的愤怨与失落的哀叹。他的诗作风格质实,有自己一定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远德玉教授的"技术论"研究成果集中地体现在"技术过程论"和"技术形态论"等方面,它们具有方法论意义而少有本体论意义,在总体上是技术生成论和技术现象论,研究它们的前提是研究技术条件论或技术选择论;技术过程论思想是对中国古代先哲思想的传承;技术过程论本身还未能成为一种研究范式;技术价值中性论多适合于技术发明,技术价值负荷论多适合于技术创新;环境危机是产业技术创新结果影响的产物;中国技术论或技术哲学的"根"在于中国传统文化;远德玉教授的人生感悟发人深省,他的学术风格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20.
《全唐文》收录有两篇《牡丹赋》,其中舒元舆《牡丹赋》作年无考。本文结合相关史料,主要运用排除法和推论法,推断这篇赋创作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暮春,即震惊朝野的"甘露之变"发生前半年。该赋集中体现了舒元舆参与文宗及李训、郑注密谋诛杀宦官行动因而得到升擢的特别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