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滕州市计生局、公安局、卫生局、民政局 4个部门联合发文 ,建立了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制度 ,对计生人口信息实行统一审核、统一管理。一是严把结婚登记和收养关。计生局与民政局对结婚登记信息和收养审批信息实行月通报制度 ,对当月结婚登记和批准收养的人员审核分类后 ,报送市计生局。二是严把出生婴儿实名登记关。计生局与卫生局实行凭“计划生育服务手册”(简称“手册”)或“生育证”实名登记制度 ,无“手册”或“生育证”的3日内由所在医院告知计生部门。三是严把新…  相似文献   

2.
在理论上对治理结构和治理绩效以及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公共治理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述,基于公共治理结构对治理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通过构建公共治理结构与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绩效的分析框架,阐明二者关联的潜在机制和路径;该分析框架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于目前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公共治理的认识和了解,为中国未来的性别失衡治理工作调整及完善提供科学的理论,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出生性别比是人口自然结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持续攀升,泉州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也在近年来一直居高不下。为了解泉州市现阶段出生性别比的真实情况,泉州市人口学会在2011年6月底就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本文统计了传统观念,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科技因素对泉州市出生性别比的影响,并对制定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 ,铜山县组织协调计生、卫生、药品监督、宣传、民政、公安等部门力量 ,在全县范围内 ,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 ,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已连续三年接近正常值。该县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抓好宣传教育 从规范人们的生育行为和更新生育观念入手 ,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为确立依法管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新秩序造声势。在公众场所墙面制作大型宣传标语 1870幅 ,制作禁止非医学需要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终止妊娠警告牌 32 0个。举办了 2 1期关爱女孩的专题电视节目 ,宣传女性创业的先进典型事…  相似文献   

5.
以河南省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数据为基础,对河南省未来人口发展过程中顺序出现的出生人口高峰、劳动年龄人口高峰、总人口高峰和老年人口高峰的态势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人口高峰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户口管理的国际惯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活动总离不开家庭这样的社会组织,因此,严格来说,世界各国都有相应的户曰管理措施。尽管各国的形式不尽相同,但在治治社会里,户口管理和政策的基本走向是较为一致的。在美国,也有较系统的人口登记制度。由于几乎所有的婴儿是在医院出生的,因此,父母和接生医院有义务进行婴儿出生登记,登记项目相当详尽,其中核心内容涉及父母与子女的社会关系,以便为以后儿童的监护、抚养以及继承权等民事纠纷提供法律的依据。出生登记的材料统统存入电脑网络,并成为证明个人身份的最准确和最具法律效力的原始材料,随…  相似文献   

7.
人口问题,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而人口问题,最关键的是农村人口问题。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摸清了我市农村人口的数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取得了一批人口市情资料。根据2006年农业普查汇总结果,全市登记户数2024738户,登记人口6427816人。其中常住户数为2014724户,常住人口为519310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7.46%。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后,全国人口计生部门利用流动人口信息系统查询流动人口出入信息,为政府科学防治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成都市在第一时间通过人口计生信息网络对流动人口家庭伤亡情况进行统计;  相似文献   

9.
韩国人口出生率在1962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快速下降,而出生性别比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迅速上升,出现人口性别比失衡现象。进入20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采取综合措施治理性别比失衡,目前其人口出生性别比已经下降到正常水平。梳理和总结韩国调整人口性别比的治理经验,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在国家人口政策指导下,延边朝鲜族人口生产逐渐由无序、盲目状态转变为有序、控制状态,人口死亡率快速下降,人口总量缓慢增加,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死亡向低出生、低死亡转变,人口再生产模式日渐趋向现代化生产模式,人口增长速度略低于其他各民族,人口翻番时间略长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为区域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目前我国人口信息化现状和网格技术的研究分析,认为建立人口信息网格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并对建立人口信息网格的体系结构作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历次全国性人口调查中人口迁移信息收集活动的分析发现:人口迁移概念的界定逐步明确,已形成一致的统计口径;在人口信息资料收集中,有关人口迁移内容所占份额越来越大,资料越来越翔实;对于如何收集人口迁移信息在认识上也逐步明确。人口迁移信息资料的丰富与发展,反映了我国统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信息管理人才需求的社会背景 ,分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定位 ,提出了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途径与构想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生育文化的理论和政策问题 --宜昌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社会主义生育文化相对应的是个人主义、家族主义的生育文化.社会不仅有权"干预生育",而且要"优化生育".计划生育的历史转型大致可以概括如下从控制型计划生育向诱导型计划生育转轨;从外生型计划生育向内生型计划生育转轨;从自在型计划生育向自觉型计划生育转轨;从愚昧型计划生育向知识型计划生育转轨.而"市场生育"概念,指的就是生育决策主要受市场力量的影响,是经过成本--效益核算的生育,因而是理性的生育.根据实地调查,宜昌市计划生育部门的主要经验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强化"即强化领导机制、强化知识传导和强化群众观念.宜昌之路是人口现代化超前于经济现代化的一个典范,是生育现代化超前于人口现代化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5.
网络语言:信息时代的言说方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上获取信息、网上交流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因此 ,信息时代诞生了属于自己的言说方式。本文试图通过对网络语言的初步考察 ,勾划出这种新兴语言的基本特点 ,并从语言规范化的角度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以及规范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中国人口政策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是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体系向现代生育文明转变的分水岭。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口政策可分为三个时段:1966年至1968年,政治动乱导致整个社会处于无序状态,传统的生育文化体系在社会上占支配地位,人口生产处于一种无管制的增长状态;1969年至1972年,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政府适时提出了"有计划地增长人口"的口号,但只是单个部门的单独行动,没有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所取得的成果有限;1973年至1976年,国家在"有计划地增长人口"的基础上形成了"晚、稀、少"的人口政策,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较好的预后效果。"文化大革命"期间人口政策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和生育价值取向,奠定了现行人口政策的根基。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7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增强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宣传品对底层人群可及性课题研究”昆明子课题的调查数据,分析了高原不发达地区流动人口获取计划生育信息和服务的现状及需求,认为:流动人口办证率低、政策宣传信息的获取以被动接受为主;技术服务享有程度低、机构服务能力弱;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需求旺盛,偏好“知识丰富适用”和“生活实用”功能的宣传品,看电视是最希望的信息获取途径。为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8.
环境信息披露是环境绩效评估和环保核查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制度,是绿色证券政策得以贯彻实施的基石。海外发达国家在环境信息披露立法,环境信息披露内容、模式以及环境信息披露监管体系建设方面有很多经验和做法不仅值得借鉴,而且对于构建我国绿色证券环境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要实现慈善信息的充分披露,将信息披露主体仅仅局限于公益慈善组织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构建由慈善组织、行政主管部门、独立评估机构和媒体共同组成的多主体、全方位的慈善信息披露机制,以慈善组织的自愿性披露为主,以行政主管部门的义务性披露为辅,以独立评估机构和媒体进行的信息披露作为补充,各信息披露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20.
情报一词,经历了从窄到宽、从专用到通用的变化。情报与信息有别,在政府或行政的情况公开方面,使用情报一词更为恰当。行政情报,应当包括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在履行职责中制作、取得或管理的文书、图画以及电磁等非常规载体所作的记录。情报公开,指国家机关掌握的情报向公众公开,包括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情报公开法,是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集中规定公众的知情权和行政机关及其他国家机关的公开情报义务的立法总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