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民粹主义是知识分子创造的一种精英话语,内含反知识分子的倾向,具有内在的思想张力,使得知识分子面临既要启蒙民众又要对民众顶礼膜拜的尴尬处境。由于中国的社会现实,民粹主义所蕴涵的道德形象极具感召力,使得反智一面得到无限张扬,上升为知识分子的一种人生信念。到了新时期,民粹主义逐渐失去其原初的真诚与激情,蜕变成一种知识分子自我保护的文学策略或迎合世俗的借口。  相似文献   

2.
李新 《学术探索》2012,(11):21-24
在残酷的历史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社会化、世俗化、大众化作为仁人志士特别是先进知识分子的救国使命,决定了左翼文学突出的政治倾向。表现在三个方面:个体趋向群体、社会价值疏淡文学价值、"社会化"倾向加重。本文着眼于政治文化,通过文学与政治之关系探讨来解析左翼文学政治化倾向的因由和影响,力求真实再现其历史本貌和本质。左翼文学作家的政治化倾向客观上限制了对艺术本质探索和审美追求,以及艺术个体自我的个性发挥,但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对于贫穷落后的平民文学,左翼作家却做出了历史性的功绩,对文学的大众化、平民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王小波形象十年来的接受境遇考察,在"文坛受难者神话"、"知识分子神话"和"中国文化神话"三重意义上,揭示文化场域内各种话语力量对王小波形象的改写企图,特别是"媒体"对"王小波"话语权的篡夺。媒体正是通过对王小波三重形象神话的塑造,人为制造文学消费热点,来实现自我形象的构造和符号消费利润。  相似文献   

4.
论反传统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最起码的文化立场应该是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追求。传统是现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命题。传统的生命源于不断的创造性解释,传统必须从批判和断裂中获取自我转化的力量。反传统不是反中国的元传统终极信念,而是反那些已经僵化的传统。反传统反的是文化传统而不是传统文化,反传统主要反周秦以来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传统结构,反传统断绝不了传统文化也不可能导致西化。反传统是创造性转换传统和重构传统以及建构现代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家王小波的“西方资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仵从巨 《文史哲》2005,(4):67-75
作家王小波(1952-1997)其人其文在中国当代文坛似属“异类”。所以成为“异类”,因素诸多,但拥有丰富的“西方资源”(以欧美文学为主兼及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在内的西方文化)并广泛汲纳乃一重要原因。从其经历可以发现:王小波分别从“家庭”、“学校教育”、自修式的“阅读”三途径接获了这一资源,而广泛的个人阅读对作家身份的王小波影响最大也最为重要。丰富的“西方资源”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王小波,使王小波有了科学的思维方式、相应的思想观念、“文理兼修”的知识结构和个人化的“文学观”———“小说家(应)是知识分子”、“文学是永恒的事业”、“做艺术上的完美主义者”、“小说应深得虚构之美”。检视其“文学观”,我们可以发现其以欧美现当代文学为主、以欧美现当代小说为要的西方文学“来路”:从杜拉斯处,他汲纳了小说艺术应“感性化”与“完美化”的艺术追求;从卡尔维诺处,他汲纳了“小说有无限的可能性”的乐观精神,释放了“想象”的双翅,高翔于虚构世界,将经典小说沉重的文体羽化为“轻”;从马克·吐温与萧伯纳处,他汲纳了入世、问世、讥世的精神与幽默、讽刺的艺术个性,成就了黑色幽默的个人风格;从奥威尔与昆德拉处,他汲纳了知识分子作家清醒自觉的社会批判意识与高度的责任感,对中国当代社会人之生存状况给予了深度关注与尖锐揭示。“西方资源”的拥有与博取,使王小波成为今日之王小波。  相似文献   

6.
价值品质是主体以外在价值原则内化而形成的内在价值体系为基础、以价值智慧为核心的价值素养,是个人依据一定价值原则在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而和谐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价值品质是践行价值原则之结果,价值原则乃价值品质形成之质料,每一类价值品质都对应着一条价值原则。价值主体运用价值智慧对外在价值原则鉴别、筛选、批判、重构后内化为心中的、自我认同的价值体系,而新的价值体系推动价值品质向纵深发展。价值品质的心理自然基础是情感,心理文化基础为价值,而其智能中枢是价值智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基于价值品质的实质即情感、价值和价值智慧方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7.
·文学理论· 文学研究中的文化研究倾向 一种倾向是开始关注在当下泛文化研究的批评语境中,向来不入批评家法眼的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学。有论者指出,今天中国文化现状已呈三种文化并存的格局,其中正统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趋于式微,富于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文化走向边缘,而以中性面貌出现的大众文化正大行其道。有论者认为,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文学还不足以改写传统文学的规范,但  相似文献   

8.
徐丽霞 《兰州学刊》2007,(10):149-151
后现代主义是对晚期资本主义主流文化的一种反思、批判和重新审视,它以批判、否定、并试图超越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主体作为近现代主流文化的核心范畴,成为后现代主义反思和批判的主要对象。本文对后现代主义的反主体观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解读:后现代主义反对什么样的主体,后现代主义反主体的原因和后现代主义反主体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在思想层面,西方文化在“五四”时主要-是以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精神重构了“五四”时期的新文学话语。白话除了在语言形式和思想思维方面参与建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以外,从是否使用白话这方面我们也可看出“五四”时期文人学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相对于因救亡把文学当作武器的革命文学对于文学性本身的忽视,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更注重于文学本体、文学审美的追求。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除了对于创作主体自由和文学本身独立的要求外,自由原则与自由文学本身的位置和立场必然表现出对主流政治文化的疏离以及反抗和批判。本文把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话语分为四种表现形态。此外,中国近现代自由空间没能强大和持续的原因是:中国的近现代民间发言场所是兴起于报纸杂志的,民间报纸杂志成为主流文化传播基地的角色转变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没能开创一个完善的批评空间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新青年》的激进传统使“五四”知识分子构造的文化空间容易被知识分子对于价值选择和文化选择的道德性、时效性所覆盖。本文是第一次试图从白话、文学独立意义、批评空间的开创三方面阐述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话语之建构。  相似文献   

10.
启蒙:知识分子的文化想象与公共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10,(5):179-185
"启蒙"作为知识分子的文化想象与公共实践,包含着知识分子的自我价值设计、知识分子对启蒙客体的认知及其转变、身为启蒙主体的知识分子自我反思、启蒙的公共领域建构等内容。"五四"时期以来,"启蒙"由知识分子双重向度的文学想象,逐步向知识分子公共空间内的话语实践转化。网络对当代知识分子公共空间内的启蒙实践而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现代化实践体现出精神文化彰显、物质文化滞后的“半部”现代化特征。这种状况对文学叙事产生深远影响,根本体现就在于催生出早熟的思想性文学叙述主体,发展出以治疗性关切为职志的现代知识分子意识形态。90年代以来社会全面转型,取消了知识主体的叙事优先权力,彻底终结了这样的意识形态。重建主体意味着重建知识,而重建应该以批判性和人民性为尺度。  相似文献   

12.
新才子佳人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渐成潮流的城乡交叉地带叙事中的重要类型。它并非传统文学书写中才子佳人模式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情爱波折中映现着城市/乡村、现代/传统的复杂纠葛。乡村才子凭借知识建构城市精英这一主流身份相对而言从易到难的历程,是近三十年人文知识分子处境的缩影;而他们与乡村佳人之间基于知识资本之有无的关系历程,在强化男性中心的性别文化格局时,也塑造着女性的被动性。然而,对乡村佳人的占有,无法真正消除乡村才子处于城乡交叉地带的心灵漂浮体验,并不能使其获得精神拯救。  相似文献   

13.
在先秦佚文中,对文艺的基本态度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否定性的言论从上层统治者如何保持清正、廉明、爱民的政治层面出发,将诗书礼乐、“声色”、“雕文刻镂”、“锦绣纂组”等视为政治动乱、国家混乱、人民饥寒的根源,缺乏对文艺特征、文艺作用的深刻了解。持肯定态度的佚文则颇具开创意义,其对文化知识与社会实践辩证关系的揭示、对语言与闻见知识关系的阐说、关于文学对作者个人作用的概括等,都具有重要的文学理论价值。李斯对文艺的意见,颇具先秦文艺思想的集大成性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卢芳 《理论界》2014,(4):138-141
在双百方针时期,宗璞的《红豆》被视为文坛上两类实绩之一。作为知识分子题材,以女大学生江枚回忆的方式,展现了在历史抉择面前,知识青年们如何放弃个人情感,投身于革命洪流,为国家、民族的解放献礼。由于作者的女性知识分子身份,作品中描写的人物情感细腻,故事场面真实感人。从而,为我们留下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文化人士们不计个人恩怨、勇于奉献的艺术画像。  相似文献   

15.
王丹 《北方论丛》2015,(1):53-57
作为文学研究的当代知识范型,批评理论在对传统文论的超越中,逐步形成了自己阐释文学的基本思路。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论形态却往往从审美关系论域出发,以批评模式对它进行诠释和界说。由此,忽视了贯穿于其中的问题意识与文学研究理论构成之间的对应关联,淡化乃至消解了批评理论的双重性质。正视并阐明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话语构成和理论视域,对于当代中国文论更新观念形貌、介入本土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知识由于其自身广泛的利用价值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然而,由于传统知识自身的特点使之不能得到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保护。传统知识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人权基础、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通过分析目前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所遇到的困境,希望为我国传统知识保护制度的建立奠定一定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7.
知性在西方的哲学中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是理性在意识中的思辨反思,是感觉知觉的综合而形成的概念能力向度。但一旦当知性所欲求的知识与力的冲动相联系而具有伦理精神,其德性的形成即具有理性主义的特征,或者说,知识与德性之间也形或了概念话语的某种关系的张力,在西方,倾向于德性的理性主义,在东方则是知识的德性主义,或说知性德性、而在中国古代,没有知性的概念,和古希腊一样是以知和智实现向德性的转换。但是由于传统心性儒家赋予知或智以道德情感,心性相融本身已经祛魅知识在德性形成中的作用,甚至其知行合一预示了对道德行为的漠视。而萄予与心性儒宋不同,心无德蕴涵了对知识的渴求和转知成德的期望,其复反其初的知性思维把知识与德性的关系嵌入行为的践援之中,而其现实主义品格、实践理性的精神又隐分了对德性的尊重并且把知识与伪相结合赋予知性分的特埂及其追求义利和谐、德得相通的和一特征。  相似文献   

18.
作家梁晓声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殊的时代造就了特殊的一代。身为知青文学典型代表之一的梁晓声自上世纪80年代步入文坛,用小说、随笔、杂文等多体裁、多手法的文学作品,创作了一系列张扬理想主义、抗拒世俗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为新时期文学的辉煌乃至新世纪文学的发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做出了独有的贡献。作者对近10年来关于梁晓声的评论进行粗线条的梳理,从中看出其鲜明特色及由此带来的局限与不足。  相似文献   

19.
在推动创新性国家建设过程中,知识产权人才是关键。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存在数量短缺、层次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不全面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国传统知识产权教育仅局限于法学专业有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法学专业背景的知识产权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企业、组织需要的是具有理工背景,同时又精通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综合型人才。文章分析了理工科院校在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并提出了理工科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20.
陈方竞 《齐鲁学刊》2007,1(4):84-88
对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主要缘于对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缺乏认识,同时与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芜杂性"直接相关。鲁迅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文学批评是在与这种"芜杂性"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直接推动了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文学资源,体现了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