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1 毫秒
1.
"十七年"女性文学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试图从女性社会角色、家庭角色、两性关系、"母爱"情结四个方面探讨"十七年"女性文学伦理道德观念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解构,旨在从伦理道德表象入手,挖掘"十七年"女性文学有别于五四时期和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论《水浒传》梁山英雄对女性的态度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水浒传》梁山英雄和女性关系的全面分析中可以看出,梁山英雄对女性存在两种基本态度:一是漠视,二是尊重。“义”是《水浒传》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它的内涵十分复杂,既可以联系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又可以沟通江湖上的信条。本文以“义”来解释梁山英雄对女性的态度的原因,认为梁山英雄对女性的漠视是由于“义”中的江湖信条,对女性的尊重主要来源于“义”中的传统伦理道德内涵。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乡下人"这一观念绝非是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所建构的宗法制"乡村文化",而是一种原始文化的遗存.其"乡下人"具体包涵二个内容,一是野性的生命,一是自由的性爱."野性的生命"主要以水手这一形象为载体,"自由的性爱"主要以翠翠等湘西女性,包括湘西妓女形象为载体.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推行理学、实行女性教化,原有的自由平等的女性伦理道德被官方理学替代,江永一带的女性出现了明显的性别意识,形成了封闭的女性社会。"女书"正是在这样的进程中成为这个女性社会的交流工具并具有了女性特征,其存在发展与女性社会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拉康提出的阳具中心主义并以当代小说创作为观照,比较冯梦龙(1574—1646)编著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以下简称《珍珠衫》)与当代作家秦巴子的新作《身体课》以及女作家裘山山的《花香催人老》三篇小说。《珍珠衫》尚情议性,在尊重女性的前提下以传统伦理道德为指归;《身体课》引领读者认识身体的欲望,无视伦理道德,首肯以男性为中心的多边性爱,以"性"为指归;《花香催人老》则描述了在当代权钱张扬、重性轻情、以阳具能指为中心(phallocentrism)的大环境下,中青年一代女性的沉沦,并对践踏性道德的"不伦"性爱进行了谴责。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思想莫不发端于"孝"意识,"孝"意识是中华伦理道德的原点精神,它是中华民族自然情感的积淀和升华.至周代,生发于中华民族内心世界的这种情感,逐步演化为一种和谐致善的社会风尚而使周代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楷模.养老敬贤和崇尚孝道是周代的基本国策,这一国策反映着"孝"意识在周代已成为个人和社会的道德自觉.<周易>作为性命之书,对周人的道德风尚有着深刻的反映.本文通过对<周易>孝道意识的分析,洞观周人养老敬贤的孝道风范,并以此作为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7.
日本学者本居宣长的"知物哀"论,一方面主张应该将物语故事从儒家伦理道德中解放出来,追求真实的人情、人性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又使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这把标尺对物语故事中的人物进行了衡量、定位。因此,"知物哀"论这一文艺思想便被打上了儒家伦理道德的烙印。与之相对,"物哀"这一文艺思想却淡化,甚至舍弃了对道德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一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勤奋不仅是一种励志的精神力量,还具有伦理道德的色彩。中国人信奉"天道酬勤",认为勤奋符合天理人道的自然规律;传统的中国人讲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笃信"勤能补拙"、"业精于勤"……所以,中国人常常向世界自豪地宣称:"中华民族是勤劳伟大的民族。"我们引以为豪的勤奋美德在老外眼里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时期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其涵盖面很广.从伦理道德的角度上,蕴涵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标准、伦理道德规范、伦理道德价值等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时期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其涵盖面很广.从伦理道德的角度上,蕴涵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标准、伦理道德规范、伦理道德价值等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传统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发现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女人异化史.具体分析一些"五四"时期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可将其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仰视中的女性形象;二是俯视中的女性形象.这两种视角都是以男性为本位,故在根本上难以还女性以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2.
关汉卿的"烟花情结",根植于他与礼教相背离的思想观念,释放在其反映边缘女性生存状态的"烟花粉黛戏"中。他将女性从"零落风尘,积怨难诉"的古旧形象中解放出来,使她们焕发了真实鲜活的人性色彩;在与男性的对比中,显现了女性所特有的负重不屈与坚韧顽强。在其对女性进行再认识和价值重估的过程中促成了他对女性的发现———将女性作为一种独立性别存在来看待,这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发现。  相似文献   

13.
关汉卿的"烟花情结",根植于他与礼教相背离的思想观念,释放在其反映边缘女性生存状态的"烟花粉黛戏"中.他将女性从"零落风尘,积怨难诉"的古旧形象中解放出来,使她们焕发了真实鲜活的人性色彩;在与男性的对比中,显现了女性所特有的负重不屈与坚韧顽强.在其对女性进行再认识和价值重估的过程中促成了他对女性的发现--将女性作为一种独立性别存在来看待,这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发现.  相似文献   

14.
萧红是一位女性意识很强的作家,在她的小说中,她始终未忘却女性关怀,从女性的命运、女性的生育、女性的爱情三个层面展示了女性的悲剧生态,唱出了一曲女性挣扎在生存与毁灭之间的凄婉歌谣,以近乎痛恨而无奈的笔调揭示了男性世界的无情与自私的同时,揭示了造成女性生存困境的更深层的原因就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以及封建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5.
《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史籍。它记载了大量历史事实,描绘了春秋时代的历史面貌,表现出对事实之"真"的认识;另一方面,《左传》在记史中又表现出对伦理道德不同的认识,反映了对观念之"真"的追求。此两种"真"在《左传》中密切联系,相得益彰。《左传》的"求真"精神反映了中国古典史学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6.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女性意识观照下书写女性主义的名篇,文中塑造的主人公贞贞大胆反抗包办婚姻、独特的自我存在价值的体认、对父权制伦理道德环境的反抗,表现出强烈的女性独立人格,成为解放区文学中不可忽略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相当时期处于伦理道德的文化焦虑之中,这是集体理性中对文明转型所遭遇的伦理道德问题的清醒而敏锐的问题意识,然而过度的文化焦虑,也是缺乏关于伦理道德的文化自觉的表现。走出过度焦虑,必须达到关于现代中国伦理道德的文化自觉,藉此达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立。伦理道德忧患是中国文化的终极忧患,它是伦理型文化的基因表达,往往在文明转型期以强烈方式表达出来。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应当达到何种文化自觉?伦理型文化的自觉。何种文化自信?"有伦理,不宗教"的自信。何种文化自立?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的自立。为此需要走出"治病式"或"疗伤式"的被动的问题意识和文化策略,走出"应用伦理"的文化盲区,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宏大高远建构中履行其文化使命和文明天命。  相似文献   

18.
"英雌"女学生,既是一种女性符号,也是清末语境下的民族国家想象的重要符码。清末小说中的"英雌"女学生,一方面在才与志、言与行以及情爱观念层面表现出迥异于传统女性的现代品质,凸显出女性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其高大有余、真实不足的完美形象背后,反映出来的是新小说家们在想象这一类人物时的时代焦虑感和这一时期女权启蒙的急功近利性。清末小说中的"英雌"女学生书写,实际上是"民族主义"思潮下的一种共名化想象,是"民族主义"话语对女权启蒙强势覆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在"五四"时期所进行的"道德革命"中,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同时试图构建一种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新道德体系,虽有不足之处,但在当时启发了民智,解放了思想。  相似文献   

20.
叙事理论的核心词汇是"故事"与"话语"。这在新文人剧中表现为"故事"及其"讲述"的视角,即男性叙事与女性叙事。这两种叙事视角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在新文人剧中,男性叙事由"隐含作者"掌控"话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男性"故事"的书写;女性叙事呈现在受众面前大多是有关女性的种种"故事",其表征之下却蕴含着创作者自觉或不自觉的"话语"掌控。本文将结合叙事理论、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新文人剧的"故事"叙事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