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民党“以党治国”理念的发展脉络(1928-1937)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纯 《江苏社会科学》2003,8(2):181-185
“以党治国”理念是“训政”时期国民党政权运作的一个主要思想基础。在运行过程中,国民党自称是遵循孙中山遗教,履行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思想。从形式上看,这一时期国民党“以党治国”理念对孙中山的思想有继承的成分,但实质上二者存在较大差别。由胡汉民一手拟订出来的《训政纲领》,以相当于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将“训政”时期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以党治国”体制初步确立下来。其后不久,蒋介石主持制定的《训政时期约法》取代了《训政纲领》。蒋介石“以党治国”理念的最终目标,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同时由他个人独裁。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再认识俞祖华(烟台师院历史系)"训政"说是孙中山建国程序论的重要内容。依照他的构想,在军政时期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后,进入训政时期,以为达到宪政时期、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过渡时期。由于后来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借口实施"训政"而实行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3.
赵玉霞 《齐鲁学刊》2001,(4):100-104
孙中山提出“以党治国”思想的本意,是以政党的力量把中国引向民主政治的轨道。国民党在“训政”之初宣布继承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由国民党担负“训政”全责,并通过一系列宪法性文件规定了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间的关系,进而建立起“以党治国”的政治体制。然而,这一体制运作的结果却是国民党上层人物的寡头专制和蒋介石的个人独裁,与孙中山的本意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兴起和当时的政治体制有密切的关系。国民党的训政统治在制度设计上具有明显的独裁倾向,但由于作为训政主体的国民党虽独裁之心有余,但独裁之力不足。国民党的训政统治在运行实态上只是弱势独裁,始终面临着合法性危机。国民党应对合法性危机的主要策略是不断开出宪政支票和不断拖延,这反而使它陷入了更大的困境:民众由此获得了公开追求宪政的机会和理由,对宪政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国民党自身的回旋余地却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5.
胡汉民是解读中国近代历史的关键性政治人物。然而,由于胡汉民坚持反共、反蒋的政治主张,胡汉民的生平史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成为海峡两岸学界研究的禁区。直至1980年代中后期,大陆学界才摆脱将胡汉民作为国民党反动右派的政治标签,开始客观研究胡汉民的生平史事与政治思想。进入21世纪后,服务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需要,曾任南京国民政府首任立法院院长胡汉民的立法思想与实践受到学界的关注。随着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的发现与出版,胡汉民晚年所从事的反蒋活动的内幕,以及胡汉民晚年的心路历程,开始逐渐为后人所知晓、所了解。  相似文献   

6.
孙放 《东岳论丛》2000,21(3):83-85
在孙中山建国三时期的法制思想中,其“训政时期”的法制思想常为学术界人士所抨击,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其一,从“约法”到“训政”,其法制思想的某些变化或差异,只是属于具体操作方面的,不存在实质性的差异,更不能视为倒退。其二,作为从“军政时期”到“宪政时期”之过渡阶段的“训政时期”,体现了孙中山法制思想正视社会现实的科学精神,不是孙中山及其资产阶级革命派轻视人民群众的表现。其三,“训政”的口号为其后国民党中的反民主势力所利用并达到了实现专制独裁统治的目的,这种批评实际上也是似是而非的,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的确立决非是孙中山“训政”法制思想的必然产物,两者间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7.
国民党的训政统治在制度设计上具有明显的独裁倾向,但由于国民党独裁之心有余而力不足,国民党的训政统治在运行实态上只是弱势独裁,始终面临着合法性危机。国民党应对合法性危机的策略是不断开出宪政支票和不断拖延,但这反而使它陷入了更大的困境,即不但使民众对宪政的期望越来越高,使它自身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而且使民众有了公开追求宪政的机会和借口。  相似文献   

8.
20世纪 3 0年代 ,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言行举止对西南政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胡汉民被扣 ,引发了宁粤对峙 ,形成了西南半独立的状态 ;其次 ,胡汉民作为精神领袖 ,与两广实力派互相配合 ,维持了西南半独立的局面 ;复次 ,胡汉民猝死 ,引发两广事变 ,最终瓦解了西南半独立的态势。胡汉民颇深的政治资历及国民党内部反蒋势力、西南实力派的大力支持 ,是他能够左右 3 0年代西南政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约法”之争与蒋介石软禁胡汉民事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中山早年主张法治 ,晚年倾向于党治。 1 92 8年 ,国民党统一全国 ,宣布训政开始 ,由此产生党治和法治之争。蒋介石受中原大战刺激 ,接受胡适等人权派的要求 ,主张制定约法 ,进行“政治刷新” ,而胡汉民则以孙中山“遗教”为依据 ,反对在当时制定约法 ,并在许多问题上批评和牵制蒋介石。其结果是 ,蒋介石以暴力压制不同意见 ,一场有关民主和法治的论争转化为反民主、反法治的演示 ,国民党由一党专政进一步发展为个人独裁 ,陷入规模更大、时间更长的分裂  相似文献   

10.
早期国民党人传播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地位陶季邑从辛亥革命时期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朱执信、廖仲恺、宋教仁、胡汉民、戴季陶等早期国民党人一直在探索与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们传播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  相似文献   

11.
1928年“训政”开始后,南京国民党政权逐渐建立起一整套新的政治制度,相应地也形成一套新的立法体制,至抗战爆发前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该体制建立后数年内系统、全面地开展立法工作,至抗战前,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六法体系,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规模初具。战前“训政”时期的立法体制在立法史上独树一帜,其构成和运作有着不同于一般国家立法体制的特点。本人就学力所能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训政”时期的立法体制的特点归纳如下,向方家请教1体制的二元性该立法体制下的立法机构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个,这些机构主要集中于两个系统:一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资料,研究了1931年后胡汉民与张学良关系的三个阶段激烈反张、拉拢联络与松散结盟;揭示其关系演变的历史线索及其原因,指出胡汉民等人的争取工作对张学良的影响,并试图以此来剖析国民党内反蒋派联络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曾受过系统的英美现代思想教育。但自二次革命后,孙中山的政治主张与革命方法有了明显的转向。他认为党员和民众的自由太多才导致革命的失败,只有采取集权的办法才能取得民权,只能由国民党一党训政,才能平稳转向民主宪政。  相似文献   

14.
1927年4月,蒋介石集团发动"四一二政变",随后国民党政府建立起一党专政的统治制度。为抗议国民党的独裁体制,以胡适为核心的"人权派"自由知识分子以《新月》刊物为阵地,发起人权运动,宣传"人权"、"自由"、"法治",抨击国民党的训政体制。由于运动本身存在的局限,以及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要求团结一致抗日的形势下,运动未能取得成功,但运动的发动及人权理论的宣传,仍然在现代中国的民主宪政史和政治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从驻外使领馆建设角度,对国民政府训政实施时期,国民党推行"党化"外交的一个考察。国民政府建立后,为保障"党"的政策和意旨在外交部门的顺利贯彻和推进,如何从外交人员选拔、任用和使领馆工作制度建设入手,强化政治考核、培训和工作监管,实现外交队伍更新的过程。国民党为加快外交"党化"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虽然适应了国民党统治的内在需求,就加强国民党执政党的地位和政策的影响力是必要的,但国民党一党利益与国家民族的利益并不完全相符。因此,在国民党"党治"体制下,外交部门的逐步"党化",给国家的对外事务,乃至海外使领馆建设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6.
论蒋介石个人独裁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介石的个人独裁在不同时期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呈现动态发展的特点。 1 92 7年至 1 938年 ,以国民党系统内的制约为主 ;1 938年至 1 94 7年训政结束后 ,以国民党系统外的制约为主 ;1 94 7年至 1 94 9年宪政时期 ,受来自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制约。  相似文献   

17.
胡明 《殷都学刊》2004,(4):49-54
陈独秀 2 0世纪 30年代初在上海被捕 ,南京受审是陈独秀政治生涯接近尾声时的一个重要事件。陈独秀大气凛然的政治表现———法律程序各环节的抗辩与斗争 ,很值得我们作历史回顾与文化分析 ,国民党“训政”下的法治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陈独秀晚年的政治思想和舆论立场。  相似文献   

18.
周聿峨、陈红民合著的《胡汉民评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s9年10月版),作为建国以来第一本系统论述胡汉民生平与思想的著作,具有拓荒性的意义,填补了史学研究的一个空白点。“广泛地收集和认真地审订有关资料,择取翔实的、典型的素材,展示历史的实貌,乃是本书的优点之一。”(见《序言》)这是历史学家张磊对该书特点最中肯的评价。著者是两位年轻的学者,他们十年磨一剑,坚持不懈地对胡汉民进行  相似文献   

19.
国民党内部分裂“四一二”政变,国共分裂,随之而来的是国民党内部亦四分五裂。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由来已久。在党政方面,有汪精卫、胡汉民、蒋介石三角关系,互争领导权。军事方面,国民革命军发展到长江流域后,由于蒋介石的跋扈,以致原北伐的八个军中,第二  相似文献   

20.
1931年2月,国民党两巨头蒋介石与胡汉民为是否立约法发生激烈冲突,最后以蒋介石强硬扣押胡汉民收场,史称"约法之争"。史书大都认为蒋介石此举是"为自己的专制统治披上合法外衣"。笔者认为,仅以其独裁意图为他与胡的"约法之争"作定论,未免过于片面。蒋介石强制立约法的真实意图,不仅有个人权力之争,也包含有与胡汉民不同的政治态度、或者说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