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世纪上半叶新疆文化深层结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走向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是文化的深层结构。20世纪上半叶新疆文化深结构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有如下一些特征:一是受中国大传统的制约。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是由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确定的,运行原理是家国一体、伦理政治、人情主义。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也是一种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生成的社会心理是:追求至善尽美的理想人格、注重群体与关系、重义轻利、重德轻才等。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即使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成了剪不断的怀旧情结。二是受各民族小传统的制约。一方面各民族的小传统与中华民族大传统有趋同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是我国云南边疆的一个典型的山居农耕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特有的技能,创造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服饰是其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作为哈尼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又是他们经济生活的一种消费类型,不仅反映了该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与他们的社会习俗及其心理意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 为了便于系统认识哈尼族服饰文化全貌,有必要先将纺织过程略作论述。 长期封闭的自然经济,使哈尼族的历史未能经历第一次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直至建国前夕,手工业尚未与农业最后分离。自然经济观念指导下的一切生产活动,只是以满足自身生产、生活所需为目的,男耕女织、无求于人,从而纺织便成为哈尼族谋求衣着自给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活动内容,而且全由妇女承担。它既是哈尼族女子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又是衡量她们的智慧和理财治家本领的重要尺度。纺织技艺的优与劣往往被列为评定女子身价的标准。妇女们为了提高自己在家庭、家族中的地位和社会声望,必须以坚强的毅力学会纺织和制作衣服的熟练技巧。哈尼族民间传说和故事中特别纯洁美好的妇女形象,都是会纺织的妇女。 40余年前  相似文献   

3.
杨俊 《晋阳学刊》2004,(5):102-104
中国是伟大的文明古国之一,其灿烂的文明数千年一直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是到近代以来,这个有着自成一体、古老成熟文明的中国,在西方的霸权威胁和文明示范面前,居然迅速沦落到几乎亡国灭种的地步。面对民族生存危机和强盛的西方文明,一种对自己的历史传统、制度文化极端失望、对外来的西方文明极其崇拜、渴望迅速实现民族独立和文明复兴的心理反应与社会思潮应运而生。这种带有浓厚的激进主义色彩的意识形态痛訾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为“专制制度”,是“漆黑一团”,主张通过全盘否定中国传统和割断历史联系、摧毁旧政治旧文化、采用外国经验,来…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与配合,而家庭教育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占据特殊的位置。家庭教育的直接责任承担者是家长,家长的教育观念如何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这些传统不仅影响着宏观社会,而且渗透在个人的观念中影响其具体行为。其中与青少年教育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是“家本位”的价值取向。所谓“家本位”的价值取向,就是这种家庭至上、家庭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和文化心理状态。它对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包括…  相似文献   

5.
价值取向的两难:文明与压抑林和生(一)弗洛伊德将文明人的心理看作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复杂结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倾向于随心所欲地表达本能、释放能量。然而,文明限制着本我,使其表达不可能随心所欲,只能以自我为中介来进行。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调节...  相似文献   

6.
现代文化是指开端于本世纪的新文化形态,它是以现代科技的长足进步和信息的迅速传递为科学背景,与现代工业化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既是对以往义化形态的继承,又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文化的价值取向对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某一时代文化的价值取向总是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发展水平。然而,当文化的价值取向一经形成,便会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乃至产生它的社会物质基础产生影响;同时对文化的价值目标、价值尺度(或日标准)、价值功能产生辐射效应;还会影响到文化的深层结构,如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等,从而对这一时代的社会或民族的社会规范体系、认识方式及行为模式产生影响。文化的价值取向不仅对文化的现在乃至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而且引寻人们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和汲取外来文化,为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的孕育发轫时期,研究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无法回避这一历史时段。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社会思想: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时代主题,以“砸烂旧社会、建设新社会”为历史主线,以“社会变革与国家建构同步推进”为逻辑理路,以“革命化”为根本表征,既关注中国社会形态与社会性质的宏大话题,又关怀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取向,同时聚焦微观社会建设蓝图擘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同历史时段,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呈现出内在统一的精神内涵与丰富的表达样态。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范式,是科学指导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新的价值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呼唤教育价值的变革,在生态文明视阈下,高等教育价值应坚持正确的定位和取向,改变和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以生态价值为根本取向,重新解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回归本源性价值,实现高等教育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应然使命。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先生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出发 ,研究探讨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征 ,指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基本价值内涵与取向乃基于“情理”、本于“义务”、趋归“合谐” ,在传统中国 ,法律的社会角色认定是退居其后的 ,———礼俗在上 ,道德在先。在近代中西法文化冲突与碰撞中 ,梁先生坚决主张复兴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精华 ,在此基础上合理学习西方 ,重建现世中国的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10.
历史学是一门以传承人类文化和民族传统为使命 ,并以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关怀人类社会进步为取向的人文学科。因而 ,其学科精神也与之相适应。历史学精神主要包括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求真精神、探究社会治乱规律的理性精神、学科方法上的兼容精神、品评历史人物的褒贬精神、记录人类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传承精神、培植民族凝聚力的聚合精神、与文明共进的时代精神、关怀社会生态的人文精神、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尚智精神  相似文献   

11.
民族心理及其结构层次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心理是民族共同体人们的共同意识,是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是一种群体社会心理。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民族心理与作为文化意识体系的哲学、宗教、伦理学、美学等学科的关系如何?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又如何?这是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普列汉诺夫提出过一个描述社会结构的“五种成份公式”,这五种成份为:(1)生产力;(2)生产关系;(3)体现生产  相似文献   

12.
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对于揭示其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以1930年前后的文人为例,左翼文人、自由主义文人、海派文入等各类文人群体对于“汽车”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他们的“汽车”意识实际上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诉求,表明中国文人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形成了丰富多元的价值取向,在政治斗争、文明改造和艺术诉求这三个方面各有倚重。  相似文献   

13.
西方公共行政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考察了西方公共行政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 ,分析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效率至上”的行政价值观 ,新公共行政学以“社会公平”为核心的行政价值观 ,以及新公共管理以“企业化”、“市场化”和公共服务“质量”为核心的行政价值观的利弊得失 ,以期把握西方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规律和走向  相似文献   

14.
张爽 《天府新论》2020,(3):61-69
埃利亚斯的文明论偏向于强调“自我约束”,是从社会结构到个人心理结构的一种内化式的互动表达。从礼仪化的文明视角观之,比欧洲更早的中国礼仪进程正是中国文明化的独特路径,其不能以欧洲的现代性(民族-国家化)标准来衡量。以“礼治下乡”为透视点来考察中国自宋到民国以来基层行政制度的沿革过程,能够更具体和清晰地呈现这一路径。随着欧洲现代性的进入,王朝“他者观”与现代“文明论”的双重表达,共同形塑中国嵌入世界文明史的历程,也为中国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历史与科学的视角,并有利于在“内外”交互和审视中思索当下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5.
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内在统一关系,仅仅从生态价值观的维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解决途径,其目的是维护中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和资本对利润的追求,秉持的是否定发展中国家发展权与环境权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立场,其理论是维护特殊人群利益的特殊维度和地区维度的生态文明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吸收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积极成果和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创造性转换的结果,他提出了以“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以及“地球生命共同体”概念为基础的生态本体论,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和”的生态文化价值观以及“环境正义”的价值诉求,辩证地处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人类情怀的价值取向,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转换为新的发展方式,在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把捍卫民族国家的发展权与环境权与促进民族国家消除贫困和全球环境治理、全球共同繁荣有机结合起来,是超越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普遍维度和全球维度的新型生态文明理论。  相似文献   

16.
葛兆光 《学术界》2003,(4):38-50
文化史与文明史是两种不同的思路。从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中 ,我们获得的启发是 ,文明史研究的主要是文明观念———包括道德伦理、规则常识的建构过程 ,象征着民族的同一化趋向 ,而文化则相反 ,表现了民族的自我和特色。以宋代中国的历史为例 ,起始的“一道德 ,同风俗”建构起来的“文明” ,才是现在我们说的“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7.
论构建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传统法律文化的溯源,指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在结构上表现为显型法律文化与隐型法律文化的严重分离。构建以“正义”为价值取向,以传统法律文化为根基,以西方法治文化为范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显型法律文化与隐型法律文化和谐统一、使作为西方文明成果的法治观念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相契合,弘扬法治精神,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谈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辉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1):114-115
文化是民族历史文明特质的表征。中西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比较具有重要意义。中西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存在差异。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又要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建立起开放、宽容和进取的新型文化观。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蕴着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关注于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创造和保持人的持久、强劲的发展能力 ,赋予了小康社会一种超越以往旧社会发展观的全新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价值评判标准。而全面建没小康作为“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的历史定位 ,以及其确立的四种文明样式的具本内容 ,又为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提供了现实环境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 自由,作为人的本质规定,一直是人类为之不息追求奋斗的崇高理想。因之,自由观也一直是人类文化的精神内核。但是,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地区、国家、民族有着自身特殊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由观。中华民族积聚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中国传统自由观深深植根于这种历史和文化,自然被赋予鲜明的特色,并反过来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和民族文化心理发生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