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宋代致仕官员的俸禄待遇基本以半俸制为主,但也存在半俸制与全俸制并存的现象.致仕官员需持券历经诸州粮料院批勘后到州县仓领取俸禄,其俸禄以实物为主,现钱的比例较小.致仕俸禄作为致仕官员养老费用的稳定来源,对其晚年生活有着基本保障,使其能够安心从事文化创作,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发展,但中下级官员的致仕俸禄与高级官员相差悬殊,生活往往无法自给.同时,实物折现,州县仓的储备不足,借减俸禄诸问题也对致仕官员,主要是中下级致仕官员的养老生活造成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俸禄制度是古代职官制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制度之一,俸禄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官员的廉洁状况.明代官员的俸禄是典型的薄俸制,历来有"最薄"之说.明代的薄俸制,严重影响了明代的政治生活,造成廉吏难支、贪风不息等恶果,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3.
明代致仕官员的食俸与养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多人误以为明代致仕官员通过领取俸禄来养老,其实明代未曾建立致仕官员食俸的制度,赏赐和体恤只是少数官员才能享受的特恩.大多数致仕官员是依靠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撑,多途径解决养老问题的.  相似文献   

4.
论元朝俸禄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少平 《南都学坛》2002,22(1):22-28
元朝的俸禄制是在官制和财政税收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元世祖时官吏按品阶支给俸禄 ,至仁宗时最终建立较完备的俸禄体系。官吏的俸禄由俸钞、职田、俸米组成。和宋、金相比 ,支俸项目已大为简化 ,文官以月支俸 ,月末支取 ;以银两为俸禄颁发标准 ,实际上多以纸钞支付 ,间用白银。俸禄的货币化 ,表现出历史的进步 ,是元朝俸禄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地方官员普遍颁给职田 ,以补充在币值不稳时官员的俸禄收入。武官领俸时间依军队性质和所驻守地区不同而异。元朝俸禄制的建立和沿革是在保留了蒙古族的部分旧制的基础上 ,依然沿袭、继承了中原传统的俸禄体制  相似文献   

5.
俸禄作为外附报偿,是人事制度激励机制中的重要一环。俸禄制度实施得是否合理,既关系到官员的生活水平,又关系到吏治的好坏。明代文官的俸禄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官制度的组成部分。研究明代的薪俸制度,不仅在学术上,而且作为一个历史的启示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明代文官俸给制的演变、结构、特点及影响作一初步探讨,冀在引起大家对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明代的俸禄处罚作了考察,认为明代的俸禄处罚运作的已较为规范。而且通过俸禄处罚,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工作效率,改善了其行政不作为的工作态度,所以这一制度被清朝承袭,并加以完善。但由于明代官俸很低,实施俸禄处罚使得一些官员生活拮据,因此又导致了其趋向贪污和受贿,从而对明王朝的政治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北魏的俸禄制是随着鲜卑拓跋部对中原地区的征服与封建制的逐步实现而不断完善的。北魏前期官员的俸禄主要来源于政府的班赐,而随着拓跋魏不断地与中原文化接触,汉化逐渐深入,北魏也不得不实行中原的俸禄制度。查阅有关史料,可以看出自太和八年(484)之前北魏已经尝试实行俸禄制度了。  相似文献   

8.
陈蓉 《山西老年》2013,(11):36-36
我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为官员们颁发的“鱼符”。鱼符是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其形为鱼,分左右两片。鱼符里面刻有官员的姓名、在何衙门任职、官居几品、俸禄几许、出行享受何种待遇等,比隋代仅有姓名、官品的“身份证”要完整得多。唐太宗还为五品以上的官员另备有盛放鱼符的袋,称为“鱼袋”。到了唐武则天时,鱼符曾一度改外形为龟的“龟符”,其用途与鱼符相同。宋代时,鱼符被废弃。但鱼袋仍然使用。  相似文献   

9.
唐代官员的俸禄包括官禄、俸料钱、职田和禄力四项。唐代后期俸禄制度屡有变动,且相对复杂。俸料钱变动最大且最为复杂,其余三项基本沿袭唐代前期,变化较少。俸料钱主要有大历制、贞元制、元和制、会昌制,俸钱数额、发放依据都在发生变化。从唐代俸禄制度各项内容入手,重点分析唐代后期俸料钱的演变,尤其是使职官的月俸情况,可以发现唐代后期月俸额高于唐前期,但极不稳定,使职官的月俸极为丰厚。学界普遍认为的唐代后期京官俸禄薄,外官俸禄厚的观点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0.
赵凯 《南都学坛》2012,32(6):7-12
"禄养"是指官员以俸禄孝养父母。两汉时期,人们对禄养行孝的养亲方式非常崇尚,即使是那些淡泊名利的志节之士,在身处无力养亲的现实困窘时,有时也会迫不得已而放下身段,入仕求禄以求养亲。但是由于俸禄微薄,对于不少中低级官员来说,以禄养亲依然不易。不少官员为了便于行孝,往往会想方设法将父母迎接至就职地,此即"移亲就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移亲就养并不容易实现,故有些官员不惜放弃官职以归乡终养。汉代已将"养亲"纳入官员的考核机制之中,但是总体而言,其在相关制度建设方面仍显粗疏。  相似文献   

11.
宋代的"益俸"政策及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薪养廉”为宋代首创 ,也是宋朝的一项国策。给予官吏厚俸是为了促其廉政 ,然而得到的却是不廉的事实。本文通过对宋代实行“厚奉养廉”政策做了简略考察 ,认为“高薪养廉”是一个历史性误区 ,利用经济手段是难以促进廉政建设的 ;此外 ,宋代是一个理学盛行的朝代 ,在人情大于法理的社会思潮影响下 ,往往“立法之制严 ,而用法之情恕” ,使得腐败现象不仅未能遏制 ,反而更为猖獗。  相似文献   

12.
清季俸制变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清季十年改革中,俸制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正俸中出现了外交官新俸制,养廉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此外还出现了公费、津贴、薪水等制度。综而观之,这十年的俸制变化有两个特点:一是多元混杂,二是名不副实。从这两点看来,清季十年的俸制改革是不成功的,而且对清廷的覆亡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司法职员的薪俸被认为直接关系到司法独立,研究者甚多.普遍认为民国时期司法职员薪俸偏低,并将其视为斯时司法未能独立的重要原因.实际上,与享受国家薪俸的其他政府部门职员相比,至少从官等俸级之制度设定这一角度观察,司法职员薪俸并不低下,加上司法部门名目繁多的"法收",其待遇应属差强人意.尽管国家对司法部门财政投入不多,却没有厚此薄彼.不能领取十足薪俸并遭遇货币贬值,实际生活水准下降,是政府各部门职员面临的共同困境,并非司法职员的特殊际遇.民国时期司法不能独立的根本原因,在于军阀及国民政府对司法的肆意干扰,离开这一方向去探究,显然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14.
赵宋立国奉行“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政策,士大夫是宋朝统治的基础,其风气状况如何,关系到社会的安定,机构的效能,政治的清明以及宋王朝的兴衰成败。因此士风研究是宋代政治史与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认为:宋初三朝是宋代各项政策体例的草创期,对于有宋以来的士风建设,士人精神格局影响深远。宋初士大夫阶层的整体精神风貌表现为隐逸、变节、奢靡和因循持重。  相似文献   

15.
基于宽带的薪酬体系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传统薪酬结构的弊端,提出宽带薪酬是一种适用于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的新型薪酬体系。给出宽带薪酬的含义;分析宽带薪酬的特点与优势;阐述宽带薪酬体系设计的具体步骤;指出企业实施宽带薪酬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晚清俸制思想述评@杨兵杰$宁波大学文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相似文献   

17.
北宋西北蕃官制度是汉唐羁縻制度在蕃部地区的应用。宋初,西北地区就有蕃官出现,蕃官的分布呈现出随宋夏斗争区域的转移而变迁的时空分布特点。伴随着宋夏关系的发展,蕃官制度逐渐完善。北宋西北蕃官制度是宋夏矛盾的产物,是北宋“以夷制夷”政策的组成部分,又是北宋西北地区民族融合的产物,北宋社会淡化处理蕃部民族特征的态度也是蕃官队伍不断扩大及蕃官制度不断完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