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1 毫秒
1.
本文考察了“被”字短语的构成形式和构成成分的语法意义。“被”字和光杆动词直接结合的形式,是“被”字短语的基式。“被”字短语的扩展式是指那些在动词前后分别或同时出现其他符合要求的成分的语法形式。在动词前出现的成分在语义上虽然可以表现为具体的施事、工具、原因甚至是受事,但概括的说来,更主要地是表示“出现什么人、物或事件”。在动词后出现的成分,可以是动词的宾语,也可以是动词的补语。  相似文献   

2.
“动词+非核心论元宾语”构式可以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鉴定。形式上,“动词+非核心论元宾语”由动词和实现为宾语的非核心论元名词两个构件组成。意义上,“动词+非核心论元宾语”有“选择及排除”和“强事件弱动作”的构式意义。“选择及排除”构式义的浮现是由于宾语往往来自于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语义场,语义场内成员互相对立的关系使“选择及排除”义得以浮现。“强事件弱动作”的构式义则是通过删略受事信息、添加事件背景信息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代以来语言学界发表了不少关于“动宾式动词 宾语”句的研究论文,反映了人们对这类近年来 比较流行的语言形式的持续关注和热情。对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及时的 总结十分必要。本文主要从动宾式动词的特点、动宾式动词所带宾语的语义类型、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条件、动宾 式动词带宾语句式流行的原因、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规范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副词“很”修饰粘着动词时很有特色。粘着动词不能单独受副词“很”修饰,后面必须要带上相应的成分。粘着动词受“很”修饰时,后面所带的名宾成分不能用介词结构提前作状语。粘着动词受“很”修饰后,其宾语语义选择受构式制约。“很”修饰粘着动词结构层次为“很+VO”,而不是“很V+O”。  相似文献   

5.
也说“来”“去”的空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来”“去”有多种用法,一般人都只注意到它们表实在意义的一面,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们有表空灵性的一面。大部分语法书避而不谈,或者语焉不详。该文由对朱著的一点疑问出发,从句子的主语和V2的宾语(句中第二个动词的宾语)之间的关系来考察,试图总结代表空灵性的“来”和“去”互换的条件,以便从中寻求某种规律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构式"有+V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 VP”在古汉语中早就存在。当前出现在现代汉语中的“有 VP”构式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 VP”结构在当今社会掀起的复兴,是汉语言发展与时俱进的表现。该构式的复兴也有其本身具有的特点和功能的原因。“有 VP”构式中,“有”依然是动词,在其为谓语中心的句子中作谓语,表存在,不是动词“有”的虚化;“VP”的内层语法特性依然是动词,表陈述,但在该构式的使用中,其体现的外层语法特性是指称,包括自指和转指,表行为事件本身或行为的对象与主体。“有 VP”构式是对现代汉语表达方式的一种补充,它具有形式简练、表达丰富、功能鲜明的特点。其中“有”的“存在”义使得其后的VP动态性弱化,从而使得其自身的意义得到强化,可以用来表明动作行为等的曾经产生、存在、完成和持续等,有表示肯定、强调、标示信息焦点的功能。但在一定语境条件下,“有”自身也是信息焦点,表“存在”。  相似文献   

7.
“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变换形式及宾语的语义类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迈过对“动宾式动词十宾语”的变换形式和“O_1”的语义指向的考察,对宾语进行了语义上的分类,主要分为对象宾语、使动宾语、予夺宾语、相关宾语、目标宾语、结果实话、目的宾语、原因宾语、施事宾语、处所宾语、数亚宾语。最后讨论了与该格式的变换相关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被”字句的关键是要满足终结性,即谓语部分要求包含某种终结点。在考察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研究了“被”字句谓语动词终结义的表现形式及其限制条件。其中动结式结构是最适合于被动式的谓语形式,是被动句的原型。对于一些影响义内涵的动词,我们可以采用体标记来进行有界化。此外,谓语动词后带宾语和“所”字标记也是谓语动词有界化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从所有权转让的角度讨论中日韩双宾结构,包括“出”类或“失”类双宾结构和“进”类或“得”类双宾结构。双宾结构的特点是,动词是双宾动词,能够同时作用于两个宾语,并且通常都有“转让所有权”的意义在里面。中日韩语在“出”类或“失”类双宾结构中有着一致的结构对应关系;在“进”类或“得”类双宾结构中,中日韩语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V到”小句的四种类型在及物性高低上存在差异,因此在语篇中充当前后景的能力并不相同。通过考察“V到”小句中“V到”的动态性、动作的参与者、宾语的个体性、宾语的受动性等四个方面,我们得出“V到”小句四种类型及物性从高到低的排序。其带谓词性宾语时,“V到”小句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去范畴化的表现:主要选择表示思维、认知的动词,主观性增强;其后不能加时体标记;不能构成可能式。在语篇中倾向于充当后景,主要传递旧信息,衔接功能增强,这表明当“V到”小句中是谓词性宾语时,语法化程度最高,“到”的标记性也最强。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系统功能句法的角度分析英语中“N+to+V”结构中的动词与名词的关系。本文主要区分了四类“N+to+V”结构,并就动词与名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从形式入手分析,但研究的重点在于语义和功能,同时也探讨了名词词组以及小句复合体小句间关系等问题,并再次验证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指导语言学习与教学方面的优势和强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动宾结构——“动词 +复杂宾语”。在这种动宾结构中 ,动词所带的宾语必须是一个名词性偏正词组 ,也就是说 ,宾语中的定语是必现的。这种“动词 +复杂宾语”现象主要是动词和宾语互相制约的结果 ,这种制约不但体现在语法上 ,而且还体现在语义、语音和语用上 ,其中 ,语义在大多数场合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常用祈使句“A+V+(一)点儿!”(V代表单音节动词,A代表单音节形容词)表示说话者的态度和意愿,句式中的A常为表示数量范畴的形容词“多”和“少”;而其他语义范畴的形容词只能构成“V+A+(一)点儿!”的句式,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的语言现象。而且后一种格式都可以转换为前一种格式,前一种格式一般不能转换为后一种格式。从认知语言学和汉语语法化的角度去探究其动因和机制,可以发现祈使句对语境的依赖性使得表达了数量范畴的“多”“少”使用的频率高,范围广,在人们的头脑中有深刻的认知基础,祈使句与数量范畴建立关联后是无标记项,同时“A+V+(一)点儿!”的语序结构也是保留了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动词前直接作状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4.
实义动词“吃”所带的宾语,不止在语义类型方面变得越来越复杂,其所指具体范围也在扩大。从语义学的角度来重新对“吃”以及“吃+N(NP)”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吃”和它所带的工具宾语、方式宾语、结果宾语、目的宾语的概念义素和功能义素,可以验证“吃+N(NP)”在语义深层次上的组合机制。一些特殊的“吃+N(NP)”短语用例之所以能在语法和语用上说得通,就是因为“吃”和“NP”在功能义素上达到了契合。  相似文献   

15.
吴语中,完全重叠的动词附带单个形容词作补语可组成"Vv+A"结构。它与"V+Ap"(含"V+AABB"式)同属现代汉语动补结构"动+形"的分支类别,具有显著的韵律标记和韵律支点。比较而言,"Vv+A"与基本式"V+Ap"在语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有标记的韵律结构适用的语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借助语料考查分析了跨层结构“据V”的来源形式、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影响因素,以及“据V”的性质和功能。跨层结构“据V”的初始结构为“据+NP+V”,在语言经济性原则和话语交际“适量准则”的推动下省略NP变为“据+Ø+V”结构,“据”和V在省略和外部句法环境的双重推力下功能悬空,其后语用需求和语用推理导致构式“据V”产生并表传信功能。在构式压制的作用下,构式内的“据”和V弱化和改变其本身的意义和用法,与构式整体相和谐。同时,词汇也反过来压制构式,迫使构式“据V”具备动词的性质和一部分V的句法功能。“据V”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动词性,具备传信功能、话题标记和话语标记功能。但受同类差异和竞争的影响,构式“据V”的内部成员使用和发展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7.
带宾的动词重叠和"了1"套合的"V了VN"(如"点了点头")和V一VN、VVN、V着N、V了N、VN构成一组相关的结构。这个结构在动态、时态等方面形成一个兼容而错互的互补系统,在动宾选择方面因时量特点、动作频度、语义特征组成一个非均质系统。  相似文献   

18.
为讨论汉语中“X人”式使感形容词的性质、历时来源,以及在西安话中的特殊表现,通过变换、插入和考察分布的方法,确定现代汉语普通话中“X人”的性质和特点,检索历史文献,采用语义分析的方法,探讨这些“X人”的历时来源和发展过程;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西安话中的“人”读阳平和轻声时“X人”的不同用法。研究认为,普通话中的“X人”形式表示“使人感到X”,属于词法词、复合词、形容词;这种“X人”来源于汉语史上的述宾结构,该述宾结构最初表示一种具体动作,随后其语义发生“从动作到性状”的变化,表示一种抽象的性状;以西安话为代表的部分方言中,有一部分“人”产生了轻声读法,成为派生词缀,这种“X人”的语义也就从“使人感到X”转变为“主语自身感到X”。研究还认为,汉语的“X人”形式经历了“述宾结构 复合词 派生词”的发展过程:汉语史上的述宾结构“X人”,发展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多数方言中都有的复合词“X人”,此时“人”读本调,表达一种“使感”的语义;这种复合词“X人”在以西安话为代表的部分方言中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人”读轻声的派生词,表达一种“自感”的语义。  相似文献   

19.
“上+N/NP”是动词性结构,其句法功能主要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但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动词“上”的语义源于其方位词语义“从低处到高处”,并且通过认知隐喻方式泛化引申,使“N/NP”语义类型多样化;“上+N/NP”结构既符合语用的经济性原则,又适应人们的认知需求。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介词“论”来源于先秦动词“论”.动词“论”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两汉时期“论”所在的连动结构主次动词分化明显,唐代“论”由动词引申出介词用法,宋代以后“论”的介词用法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论”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连动结构的句法环境加之连动结构中连词使用频率的递减趋势为动词“论”的语法化提供了条件.“论”由表示“议论、评论”的实词义到表示“以某种单位为准”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间经历了“衡量、评定”义的语义演变阶段.频率中“临界频率”的增加也是推动“论”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论”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论”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