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远东取得了战略优势地位。由于巴黎和会未能调整列强在远东的国际关系,美、英、法诸国为了恢复各自在远东的利益和势力范围,转而同日本展开争夺,远东的局势骤然紧张。为了遏制日本的扩张,恢复远东国际均势,确立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支配地位,  相似文献   

2.
东北亚地区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一直是列强(特别是英、俄)争夺的目标,但由于两强在这一地区达成了均势,所以局势一直平稳。但是在中日甲午战争的刺激下,俄国加紧对这一地区的渗透和侵略,大有独占远东之势。一直奉均势外交思想为圭桌的英国联合日本以抗衡俄国,终于引发日俄战争。战争使东北亚地区回复到了均势的状态。这一地区的国际形势变化完美体现了均势自动生成的经典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前后的远东国际关系──为甲午战争100周年而作王春良甲午战争前后,远东国际关系的主轴是帝国主义争夺远东霸权,具体说,就是正在问帝国主义过渡的西方列强争夺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的朝鲜和中国。日清甲午战争便发生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之中。一、俄日...  相似文献   

4.
门户开放政策不仅是十九世纪末美国针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特殊政策,而且也是美国谋求在华更大利益,协调远东国际关系的均势外交方针.对于这项政策,学术界仁智互见,至今对论不息.本文拟从远东国际关系史的角度,探讨这项政策的缘起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5.
日俄战争结束后,在仅仅两年的时间里,日俄两国便由“仇敌”变为“盟友”,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罕见的剧变。本文从国际关系的全局及日俄两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出发论析这一剧变。认为战后日俄两国力量的削弱以及执意争夺东北亚地区霸权,乃至于存心谋求妥协,是两国改变敌对态势的内在动因;急剧变化的欧洲国际政治关系对日俄关系的改善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维持各自在东北亚的既得利益,排斥美国的争夺,是促成两国走向联合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6.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而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争霸战。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战后远东国际关系的演变,加紧了对我国东北延吉地区的侵略。本文拟从远东国际关系演变这一角度,分析日木对我国延吉地区的侵略过程。  相似文献   

7.
论日俄(苏)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争夺王春良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期,日俄(1917年以后为苏联)激烈争夺我国东北地区(“满洲”)。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性,80年代以前,我国史学界对日俄、特别是日苏争夺中国东北地区,论著甚少,对苏联侵害中国之史实,有些著作...  相似文献   

8.
冷战与两大阵营对峙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使战后国际战略格局出现新局面:欧洲列强势均力敌的传统均势格局已被打破,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苏联作为一个政治、军事强国在欧洲崛起,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极对立的新格局。 战后初期两极对立的格局渊源于雅尔塔  相似文献   

9.
“合作政策”是由美国倡导,美、英、法、俄公使共同推行的列强联合对华政策。19世纪6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西方也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在中国,列强要求保持在华的均势。这些因素使合作政策得以正常运行。由于合作政策的推行,使列强取得了在华的特殊利益,它对近代中外关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战以后,战胜的英国发现自己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英法是依靠美国的巨大实力来赢得战争的,但美国参战的主要目的之一却在于毁灭旧大陆的均势体系.美国退出之后,所谓的欧洲"均势"实际上就是由英、法、德、意这四个实力和意愿难以彼此平衡的大国,再加上一系列小国和弱国组成的不均衡体系,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美俄两国都被排除在该体系之外.在均势不可能恢复或者继续维持的情况下,英国固守传统只会导致自我利益受损,更何况凡尔赛条约实质上是一个仅立意于掠夺战败国而不是其字面上所宣言的重建和平、恢复均势的条约.因此英国采取一种"反均势"的政策企图摆脱这一尴尬的境地,而绥靖政策也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初,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朝鲜,在中国土地上进行了一场殖民战争。日本经过长期的扩军准备,并得到英美两国的支持,战胜了沙皇俄国,成为“新起的帝国主义强国”。停战条约规定,中国东北由战前的俄国独占,变为俄据其北、日霸其南的瓜分状态。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回了在十年前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失去的“战果”。战后初期,日本外交战略的既定方针是继续保持同英国的同盟关系和日美间的联合,以防止俄国“复仇”,  相似文献   

12.
日俄战前日本与比利时在朝鲜经济领域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日比经济合作的构想,源于日本为解决资本输出中资金短缺的矛盾、比利时为开拓东亚资本输出市场的要求;日本对外扩张的方向由“南进”转变为“北进”,比利时依附于俄法集团,确定了两国关系发展的极限,促成两国走向对抗;朝鲜虽想利用“均势”原则处理对外关系,但未能左右日比关系的发展趋向;日比关系的演变,昭示了在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中小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来,俄美围绕着东欧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等问题展开的斗争不断升级,并导致双方关系的日益恶化,俄美新的“对抗模式”逐渐形成;美国执意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极力向独联体渗透以及俄美在“民主”等问题上的分歧是俄美对抗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期以前,美俄间友好关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俄国在客观上帮了美国人的忙;在国际事务中友好合作;在国内事务中互不干涉内政;在经济往来中互补。美俄友好关系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双方在很长时间内都把英国作为主要敌人,其次是两国都追求领土扩张并加强经济联系。但是,美俄友好是一种不冷不放的“中性”发展态势,这首先是由两国外交政策决定的,同时与两国地理位置和意识形态差别有关。最后,本文对某些国际关系理论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对付德国在欧洲不断上升的威胁,英国开始实行结盟外交。在对中国东北铁路的争夺中,英国站在其盟友日、俄一方,不支持美国和中国提出的锦州-瑷珲铁路计划和满洲铁路中立化计划,并最终对日俄在东北的进一步团结表示同情。英国安抚日、俄的外交最终实现了她的初衷,巩固了与他们的友谊。   相似文献   

16.
为加快海军重建的步伐,晚清政府利用美日在华矛盾,加强了与美国的合作。清政府的“联美制日”策略与美国的“金元外交”共同促成了中美海军借款合同——即伯利恒合同的签订。民国成立后该合同重新修订后得以延续,美日围绕伯利恒合同展开了激烈的外交博弈,合同引发的美国在中国福建修建军事港口等谣言成为美日斗争的焦点。基于传统的大陆政策,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其中的多项条款均与伯利恒合同有关,随后美日围绕伯利恒合同的博弈也转移到了对“二十一条”的交涉上。由于美国的妥协,中国被迫接受了“二十一条”,此后日本获得了在中国的优势地位,东亚国际关系的相对平衡被打破。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向缓和,但要实现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还要相当长的时间:一是冷战后,世界格局从两极变为五极,即美、俄、中、欧盟、日等五极,五极之间的关系将对整个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产生重大影响;二是两极体制虽已结束,但俄美之争并未结束,争夺的性质、表现形式和冷战前不一样,但从争霸这点看没有变化;三是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显著增强,但意识形态之争仍将长期进行下去,只要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两种社会制度、两个阶级之间意识形态之争,就要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四是美国与欧盟、日本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将成为政治上的伙伴,贸易上的对手,这种关系将长期存在下去;五是联合国在国际中的影响与作用仍然有限,对其作用不能估计过高,妥协性是其价值所在;六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虽是建立公正国际关系的准则,但让所有国家都遵循这些准则还要经过很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英国<泰晤士报>对德国侵占胶州湾后各国的舆论反应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这些记录有助于我们了解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之初的心态与决策过程.最初各国试图阻止德国的这一打破列强在华利益既有格局并有损中国主权的行动;在德国提出强租胶州湾后,各国舆论迅速转向,抛开了同情中国的伪装,开始为本国如何从中谋取好处出谋划策;当俄国率先效法德国,侵占大连湾后,列强间的争夺迅速升温,报刊纷纷提出侵略中国的"补偿"计划,掠夺中国的狂潮随之到来.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的俄罗斯对美政策走上了一条艰难道路,其重大变化是外交战略调整的结果。在大国外交战略的决定性影响下,俄对美政策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寻求合作,避免孤立或发生对抗;反对美国“挤压”,维护本国安全;推进多极人,反对美国独霸世界。处在国内困境之中的俄罗斯对美政策具有被动性、灵活性等特点。而且,它虽有强硬色彩,但其基点在于同美国合作而不是对抗。当前,这一政策不可能主导俄美关系的发展趋势,却有望取得一定成功。  相似文献   

20.
在东亚国际体系由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向近代殖民条约体系的转型过程中,如果说甲午战争发挥了彻底解构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作用,那么日俄战争则起到了最终完成重构东亚殖民条约体系过程的作用。甲午战争后,大清王朝进一步积贫积弱,帝国主义列强趁机掀起了瓜分清帝国遗产的狂潮,把更多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强加于清政府。在争夺在华权益和东亚主导权的过程中俄国成为日本和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为了确保在华利益和东亚主导权,英美等欧美列强支持日本对俄开战。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击败强敌沙俄,两国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日俄两国在东北亚地区正式划分了势力范围。至此,在东亚地区正式形成了以欧美各国、日本、沙俄为中心,以近代条约规范各国关系的东亚殖民条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