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议二战后日本与德国所处国际环境之差异──兼析日本朝野泛起否认二战罪行逆流的原因林凤升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五十年了。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和德国在对其二战罪行的态度上截然不同。对此,世界公正舆论作了广泛的比较和评论。本文试比较二战后日本与德国所处国际环...  相似文献   

2.
1957年2月日本岸信介上台后,根据此前石桥湛山内阁与韩国方面达成的谅解,为恢复中断近五年的日韩会谈展开了积极的交涉。双方交涉的结果是,在韩国的强烈要求下,日本最终收回了第三次日韩会谈日方首席代表久保田所做的否认日本对朝鲜殖民统治的错误的"久保田妄言"和日本对韩国的财产请求权主张。日韩双方还就日本释放被收容的韩国人(朝鲜人)、韩国释放被扣留的日本渔民、日本"移交"部分韩国文物、重新恢复日韩正式会谈等问题达成了妥协。第四次日韩会谈之前举行的日韩预备交涉,扫除了长期阻碍日韩关系发展的两大重要障碍,日韩会谈向达成妥协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交涉在二战后长达14年的日韩会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钓鱼岛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领土,1895年后被日本强行侵占。二战后,日本被迫遵守有关的国际法文件归还了从中国攫取的台湾、澎湖列岛及东北地区。而本因一并交还的钓鱼岛却因为美国敌视新中国的原因没有实现,美国擅自非法地将二战中临时占领的钓鱼岛“交还”给了日本,从而为钓鱼岛的归属问题埋下了种子。尽管钓鱼岛目前仍被日本侵占,但这改变不了它归属中国的法律性质。本文将从国际法的角度对钓鱼岛的领土归属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对日本主张钓鱼岛主权的观点一一剖析。作为学术文章,实事求是、以理服人才是根本。因而,本文力图以历史事实为根据,以国际法为准绳,客观地评析钓鱼岛的主权归属。  相似文献   

4.
二战时期日本的经济统制几乎涵盖了国家工业的全部门类.自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的经济共同体范围不断扩大,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达到了巅峰.对于日本的经济统制而言,战争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而海运船舶业是保障战时统制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部门,日本的海运船舶规模因战时经济统制迅速增加,但其增幅始终无法弥补巨量的消耗.日本的战时经济几乎完全依赖本土之外的战略物资供给,船舶制造所需的铁砂、钢材、石油更是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运输船舶的损失直接导致日本战略物资供给能力的下降,而战略物资不足又导致运输船舶制造吨位始终无法满足运力需求.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日本战时经济的崩溃.  相似文献   

5.
在华盛顿会议上,关于山东问题,英国对日本的态度是既“遏制”又“协调”,改变了在巴黎和会上一味充当日本“帮凶”的错误做法。“遏制”的一面体现在:要求日本向中国归还胶州租借地和铁路;所有日军和日本警察从铁路撤退;胶州租借地国际化;日本同意国库券赎路的方式。“协调”的一面体现在:在铁路人事问题上,要求中方对日本让步。   相似文献   

6.
日本是影响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消极因素之一。二战以来 ,日本对台政策虽然再三调整 ,但本质上是力图介入台湾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 ,台湾自 19世纪后半叶即已被日本纳入其战略范围。日本对台湾的态度 ,主要服从于其自身的战略需要。日本的态度 ,助长了“台独”势力的气焰。最近十几年 ,特别是李登辉上台之后 ,“台独”势力大有借重日本之势  相似文献   

7.
处理因船舶碰撞造成的油污损害赔偿 ,关键问题是要分清船舶碰撞和船舶油污这两种法律关系。对于船舶碰撞 ,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而对于船舶油污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仅追究漏油方的赔偿责任。只有当两艘以上船舶都漏油 ,且损害无法合理分清时 ,各船才承担连带责任。漏油船做出赔付后 ,可按照碰撞的过失责任比例 ,向非漏油方追偿。  相似文献   

8.
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主权争夺由来已久,危机频现.从国际法角度看,三个问题最为相关,即:钓鱼岛是不是“无主地”?日本在二战后是否已将钓鱼岛归还中国?钓鱼岛会如何影响中日在东海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划界?厘清这些国际法问题会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中日之间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主权之争.  相似文献   

9.
船舶司法拍卖涉及对各种以船舶价值担保的优先请求权的保护与清偿问题。如果一国的船舶拍卖程序不符正当程序原则的相应基本要求,可能难以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为保障与平衡各国船舶优先债权人的利益,三个船舶优先权和抵押权公约均对船舶拍卖程序的正当性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0.
谢丽梅 《21世纪》2005,(2):20-21
韩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处在同一区域环境之下,两国在地理自然环境方面都面临着地幅狭窄,人口密度大,天然资源贫乏的发展困境;两国又同时受到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体系,都有着重教育、重文凭、重学历的传统;且在政治上两国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二战前,韩国曾一度成为日本的殖民地,韩国的教育制度曾一度受日本的严厉管制;二战后,韩国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但两国同时都成了美国的军事保护国,并同时对两国都派驻了占领军,是美国在亚洲的重要同盟国,因此两国都打上了美国高等教育模式的烙印。因此两国相…  相似文献   

11.
在对待二战的态度上 ,德国和日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二战后的德国 ,能够从历史的本来面目出发 ,以明智和严肃负责的态度对待那场罪恶的侵略战争 ,认真反省德国在战争中的责任 ,向受害国家和民众诚恳道歉 ,希望能得到饶恕 ,并把这段不光彩的历史编入教科书 ,教育广大青少年和后人。在政治上 ,德国政府对国内法西斯思潮保持警惕和高压政策 ,并用法律手段对法西斯势力、新纳粹分子的活动严厉打击。在经济上 ,德国陆续向苏联、法国等战争受害国支付战争赔偿 ,数额高达 6 0 0多亿美元。在道义上 ,二战后的德国历届政府都从不回避二战应承担的…  相似文献   

12.
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外国核动力船舶应享有非歧视性的航行权,但因核事故巨大的生态破坏性,许多沿海国对于外国核动力船舶的通过持保守态度,核动力船舶航行权的实现存在着现实困境。随着核动力船舶航行实践不断发展,核动力船舶航行权边界的不确定性问题逐渐凸显,鉴于对航行权的体系化思考,通过分析沿海国管辖权、相关国际协定与标准,有助于弥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缺陷。相比于其他传统国际航道,北极航道有着特殊的航行秩序,《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34条赋予了沿海国额外管辖权以监管冰封区域的航行活动,这加剧了北极沿海国对外国核动力船舶的限制。而特别敏感海域、海洋保护区、无核区等制度的发展使得北极核动力船舶的航行面临着尤为复杂的制度形势,关于外国核动力船舶在北极过境的诸多法律问题尚待厘清。  相似文献   

13.
中国船舶产业投资基金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船舶工业的蓬勃发展,我国船舶产业投资基金应运而生.目前,资金缺乏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是制约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通过设立船舶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一局面.同时,船舶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已在资金、政策、发展环境、客观市场等方面具备了可行性.船舶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机制主要包含设立、投资、退出三个阶段,船舶产业投资基金的各环节相辅相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才能确保船舶产业投资基金的成功运作.  相似文献   

14.
在船舶委托管理期间,船舶管理人对其管理的船舶不享有占有、使用和控制权.如果船舶管理人根据授权,在履行船舶安全管理义务方面存在过失,造成船舶不适航或存在安全隐患,并导致船舶碰撞事故的发生,或者船舶管理人在管理船员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使不称职、不合格的船员被派遣上船,致使后者在驾驶、管理船舶的过程中过失导致船舶碰撞事故的发生,对外承担碰撞责任的应当是实际占有和控制船舶,并在船舶委托管理法律关系中充当委托人的船舶所有人、光船承租人或船舶经营人等法律主体,船舶管理人作为被委托人对外不承担船舶碰撞损害赔偿责任.但是,对外承担了船舶碰撞责任的法律主体可以向有过失的船舶管理人追偿.  相似文献   

15.
德国和日本对二战的态度截然不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因 素两大方面。前者对战争反省起着极大的强制作用,后者则为战争反省提供了内部动力。  相似文献   

16.
进入民国以后,中日之间关于教科书的争论逐渐增多,这样的争论甚至发生到了中国与日本本土之外的第三地--朝鲜.档案资料表明,朝鲜的华侨教育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与教材方面基本上与国内相同,日本殖民统治者最初也未加干涉.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殖民当局加强了对在朝鲜华侨学校的控制,1932年初以"普及排日思想"与"妨害治安"等名义,扣押华侨学校从中国运来的一批教科书.中国驻朝鲜总领事馆要求日本殖民当局归还,双方进行外交交涉,以日本拒绝归还告终.这次教科书事件的根源是中日双方对教科书内容的认知不同,且与时局的发展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张郭 《国际论坛》2015,(1):37-42,80
《开罗宣言》从三个方面对日本领地进行了战后处置,即日本应归还所有从中国窃取的中国领土、剥夺日本所攫取的所有太平洋中的岛屿、将日本从其以暴力和贪婪而攫取的所有其他领土中驱逐出去。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同意《开罗宣言》所有内容,认为日本归还所窃取的所有中国领土是"对"的,盟国进一步明确了要掌控所有日本之前占据的太平洋中的战略要地(岛屿),原则上同意将对从日本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领地实施托管制度。文章认为战后亚太秩序的建立是以对日本战后领地的这种处置为基础的,《开罗宣言》是中国收复故土的第一个国际法律文件,中日之间领土问题随着日本无条件投降而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钓鱼岛政策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对钓鱼岛主权归属"不持立场";另一方面宣称《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它肇始于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对钓鱼岛的军事控制,根源于二战后美国全球霸权战略,随着战后美国东亚乃至全球霸权战略的变化而逐渐演变而成。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炮制非法的《旧金山和约》,并通过片面援引该条约把其对钓鱼岛的占据"合法化",埋下了中日钓鱼岛争端的种子。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与日本签订非法的《归还冲绳协定》,把钓鱼岛的施政权一起交给日本,从而引发了中日钓鱼岛争端,同时以"中立"之名行偏袒日本之实。冷战后尤其是"重返亚洲"以来,美国把《美日安保条约》与中国钓鱼岛挂钩,从而加剧了中日钓鱼岛争端。美国不仅是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始作俑者,而且是近年来争端激化的"幕后黑手"。总之,美国的钓鱼岛政策违背法理,是美国一贯坚持的霸权逻辑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同样的司法制度因实施者的态度不同,分为司法能动主义与司法克制主义。同处东亚的韩国走向了司法能动主义,而日本却走向了司法克制主义。比较研究韩日两国的司法态度,可以看出我国应从司法克制主义走向司法能动主义。  相似文献   

20.
1990年柏林墙的倒塌,以及随后的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自二战结束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结果。但是,事实上,冷战之后的世界并非天下太平。在美苏争霸时期,欧美为争取同盟者,对控制世界能源命脉的伊斯兰世界分化瓦解,优客有加;对于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亦大力扶持。进入70年代后,欧美更是积极争取中国以便抗衡苏联。然而,一旦苏联这个主要敌人一倒,所有与这些同盟者的矛盾立即浮上台面。西方人突然发现,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在二战之后竟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先后跨入世界经济先进国家,而支持这一“东亚奇迹”的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