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声训历来被认为是训诂学上最重要的训诂方法。但汉代刘熙《释名》中的声训,经很多专家考证,绝大多数是错误的。声训作为一种释词的方法并不科学,它对后世的词义研究来说,影响是消极的,必须“批判”。但是作为一种训诂的方法,声训的具体内容,特别是先秦文献的某些声训,对汉语词源的探讨,对汉语同源词的研究及对古籍中文字通假现象的认识,还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辞书编纂对声训材料的引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训是一种训诂方法,既可推求语源,又可解释字、词意义。在编纂以释义为宗旨的辞书时,引用声训材料应弄清其类型、来源。训释字、词意义的声训以及推源兼释义的声训可直接引用;纯粹推求语源的声训不宜引用。  相似文献   

3.
"照三归端"问题一直是中国音韵学史上研究的重点及难点所在。为了更为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这一问题,通过对又音、谐声、读若、假借、异文、声训等材料的分析,认为"照三归端"在汉语语音史上是客观存在的,并利用《说文解字》读若、梵汉对音、经籍旧注等材料梳理出照三组字从端组分化出来的时间,以推动汉语音韵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三江侗语汉语借词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重要材料.通过研究三江侗语中汉语借词的声母系统,并与中古汉语声类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三江侗语汉语借词声母与中古声类有着复杂的对应关系,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声母语音演变的历史层次,是汉语语音历史演变的投影.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某,某也"这一声训形式的探讨,发现被释词与释词在语音关系上是比较复杂的,同音相训数量较少,音近相训数量最多。语音越近,声训的数量就越多,越可信。从释词与被释词的形体关系上看,形体无关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形符相同,再次是声符相同。这说明"因声求义,不限形体"作为训诂的一大法宝,没有时空的限制。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声训资料为我们研究上古音、中古音和系联同源词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和佐证,对研究唐代训诂学和汉语训诂学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声训是《说文》的一种重要释义方法。本文主要讨论《说文》声训的解释形式。文中将《说文》声训分为“以音同音近字为训例”、“形声字与声符字相互为训例”、“从某,从某;从某某;从某,某声例”等九种形式并分别加以剖析。这对《说文》释文体例和早期声训的深入研究都是颇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7.
福建语言学家蔡锡勇在清末切音字运动中 ,创制了《传音快字》 ,奠定了中国最早汉字速记术的基础。分析《传音快字》的声、韵、调系统 ,并将其与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加以比较 ,从中探究近代汉语语音变化的痕迹  相似文献   

8.
《故训汇纂》是传统语义训释的总汇,在汉语语义研究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回"字,对它的168条训释作穷尽性的语义系统研究,归纳出11个义项,这些义项有的在词义发展过程中逐渐消失,有的成为语素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这些内容充分显示了《故训汇纂》在汉语语言研究和辞书编撰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音义关系是训释词义不可忽视的切入点。声符不仅标记声音,也是探求词源的重要依据。文章以《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等辞书为主要依据,对"粦"声字进行考释,从而构建该组字的词族系统。通过分析所有从"粦"得声的字,得出"粦"词族主要沿"光闪"义和"紧密"义两个词源延伸,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规律性和层级性明显的词族系统。这一词族系统的建立也是"音义关系类聚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方言中存在开口一等韵字读齐齿呼的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地理分布、声类分布、韵类分布进行细致的考察,认为:开口一等韵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读齐齿呼现象与韵母主元音、声母的发音特征存在一定的关联,这是受一定语音条件制约而产生的具有规律性语音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反训研究     
“反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不同时代的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观点,随着对反训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它的存在越来越持肯定的态度。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运用当代语言学理论对反训进行了探讨,认为反训既是文字层面的现象,又是词汇层面的现象,它不仅存在于汉语中,而且存在于世界上许多语言中,是一个普遍的语言学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详细总结了汉语中形成反训的原因:一是语言原因,形成反训词和言语反训词;二是文字原因,形成反训字。  相似文献   

12.
前言一.日本的汉字音,是和汉语有关系的音读。因此,日本的吴音、汉音的区别,必须联系汉语语音史去解释;反过来说,研究汉语语音史,日本的汉字音也是重要的参考材料。同样道理,万叶仮名的“音仮名”是借用汉字的字形和字音的,所以万叶仮名的读音,也必须联系汉语语音史去解释,而研究汉语语音史,万叶仮名仍然是重要的参考材料。当然,为了参考,一番整理是有必要的:第一是区别“音仮名”和“训仮名”,第二是拿音仮名和“广韵系统”对照。这份材料就是这样整理的。为了便于查检,材料分两部分安排:第一部分从万叶仮名出发,和广韵系统对照;第二部分从  相似文献   

13.
声训在《说文解字》中(以下简称《说文》)所占的比例很大。黄侃先生说,《说文》列字九千,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他着重指明了声训的重要性:“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之纲领”;“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皆相应”;“凡‘也’字上说解字与声音有关者,皆不可忽略。”因此,本文拟结合习见的古文句例和熟语,谈谈声训,特别是《说文》声训的体例问题。  相似文献   

14.
沈约《宋书·乐志》收录了一些汉魏六朝时期的“声辞合写”的乐府古辞。所谓“声辞合写”就是将歌词与虚词(有声无义)以及音乐、舞蹈术语一起记录。原本是歌词用大字书写,“声辞”用小字书写;后来大小字不分,因此,无法解读,遂成千古之谜。另外,乐工在抄录时用了若干音同、音近的别字。现在这些乐府古辞大体上已经被解读出来,这就为汉语语音史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第一手语音资料。  相似文献   

15.
声训法在训诂学史上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代学者不但经常地、大量地运用声训法以解经、释名,对声训法所赖以依存的语音和语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也高度重视,并纷纷对反映了这种联系的声训法给予极高评价。  相似文献   

16.
试论《孟子章句》中的声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广义的声训说,论述了赵岐《孟子章句》中的声训方法。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孟子章句》里所用声训之语料进行定量分析:其一,训释词与被训释词语音相关;其二,训释词与被训释词语义相关;其三,赵注运用声训的目的。由此也证明了“声训”的界说还是以广义为宜。  相似文献   

17.
联绵字是一种文字现象,它与联绵词不是等同的概念。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联绵字是为了适应记录汉语双音节词的需要而产生的。联绵字必须二字连用才能体现其记录汉语的功能,二字互相依存,失去一字则另一字便失去记录功能,变成有音有形而毫无意义的笔划堆砌了。因此字典、辞书在解释联绵字时,只能联绵二字为训。如《宋本玉篇》对联绵字的训释。  相似文献   

18.
一些讲现代汉语语音的讲义和小册子都讲到普通话声调,讲到“上声”,但“上声”的“上”宇在普通话里究竟如何读,却几乎都没有顺便提到,似乎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其实不然,“上声”的“上”字读法,在众多按普通话注音的字词典里是有分歧的。 在七六年以前出版的几部有影响的字词典里,“上声”的“上”字读音即已标为两种。一种以为它正读shàng,但又可以读shǎng。如《新华字典(1971年修订重排本)》: 上shàng(又shǎng)上声,汉语四声之一。…… 上shǎng‘上声’的‘上’的又音。见本页‘上(shàng)’。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释名》中的20例同字为训从语音变异、语义差别、词性异同、语义关系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释名》中的同字为训是同字异词现象,其训释是成立的;并进而指出,同字为训在同源系联中有可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说文》一书,往往仅被视为单纯的形训之书,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实际上,《说文》是一部形训兼声训之书,而且声训之多,样式之全,都是很可观的。本文专就此加以讨论.文中将《说文》中的声训分为三类:一般声训、对同源分化字的声训、以“读若”形式的声训,并分别加以剖析。这对《说文》释文体例和早期声训的深入研究,都是很有宜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