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这三部小说都是由女性作家书写的,讲述中国女人与外国男人的情感纠葛.文中的中国男人要么缺席,要么具有生理障碍.取而代之的是强悍的西方男人,他们成了这些女主角追逐的对象.通过外国男性形象来反观中国人的个人生存状况,可以见出他们文化身份的困境和自我的迷失,这种跨国婚恋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碰撞的一个表现.总的来说,三部小说的诸多共同点构成了"中国-西方"的寓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西方哲学的理性概念与中国哲学的性理概念的有意识勾连,现代新儒家建构了一种道德的知识学,一方面高于西方知性层的知识学,"护住"中国哲学道德心性的主位性,另一方面却足以成就西方知识学之实,"开出"科学与民主.从这种道德对知识的胜利中,可以见出现代新儒家的良苦用心,但亦显现出与其良知的傲慢结伴而来的混乱.  相似文献   

3.
文章把庄子的言意之辩和符号学的能所指理论内涵联系起来考察,认为中西方不同历史时期对语言存在及其功能的探讨,在不同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却共同见出了语言之于传达和审美表现的多面性、层度性,它为文学的审美创造提供了独特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蔡仪(1906——)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集中体现他的学术思想的两部代表著《新艺术论》与《新美学》是在本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胜利之前相继完成与解放战争胜利之前先后出版的.他的美学思想标志开辟着新中国以来的美学道路的一个方向. 蔡仪与西方美学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相关的层次,即蔡仪论西方美学与在我看来蔡仪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的关系,实际上后者是透过前者并通过蔡仪与西方美学的比较见出的.  相似文献   

5.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认为,诗人应该成为幻觉者,使自己具有幻觉的本领。兰波所提出的幻觉者,是将各种感官糅合在一起,而又十分自然地交错起来,以表达诗人的内心所指,这与中国古典诗歌的通感有着一定的相同之处。分析《元音》的创作特点,可以见出中西方诗歌创作上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女性主义发展史上,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先驱者,为女性主义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对《一间自己的房子》所呈现的多重女性主义主题进行考察,可以见出伍尔夫女性主义文艺思想的时代先进性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能全面、立体地把握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并当下的女性主义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的进一步展开,西方学科分类观念逐渐为中国知识界所接受。就实际情形来看,其时的学术分科主要体现在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等学科领域,传统的"文学"概念尚未实现近代转换。由考察这一时期知识分类体系中的"文学"概念切入,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其时中国知识界汲纳西学的总体情势。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叶,在中国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科学民主社会转型之时,梁启超、蔡元培、鲁迅、朱光潜等都大谈美育,构成了一道炫目的学术景观。梁启超提出"趣味主义"人生观,认为美是生活的第一要素;蔡元培主张"以美育代宗教";鲁迅既强调艺术的战斗功能,又提出"发扬真美,以娱人情";朱光潜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他们的主张一方面见出对社会改造的意义,另一方面又见出对社会建设的意义。相比较而言,梁启超与朱光潜的美育理论更多的是为了建造理想人格;蔡元培的美育理论更多的是为了建设理想社会;而鲁迅的美育理论更多的是为了批判现实社会。他们的思想都体现出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的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借助一定的语料分析软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论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见出各译文文体突出方式的相似处和不同性,能在一定程度上见出两译文的语言特色、文体前景化特征以及两译者翻译理念与风格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美狄亚原型中存在着“寻求———失落———复仇”的模式 ,在子君身上见出其为爱寻求与失落 ,在繁漪身上见出失落后的复仇。这个模式以爱为中心 ,体现了“女性与男性的不同寻求”这一长久永恒的主题 ,中国现代文学反映了这种主题和对这主题的扬弃 ,体现了新的两性关系和共同寻求  相似文献   

11.
尼采以“肉体——生命”为尺度重估一切价值,颠覆了西方的整个形而上学体系,也对西方的思辨美学提出了质疑,尼采主张应从“肉体——生命”的角度重新研究美和艺术对于人生的意义,尼采认为承担这一研究的学科应当是美学生理学。尼采的美学生理学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研究美和艺术对于生命,对于肉体的意义;第二个方面是研究个体的生命状态对于创造艺术和美,以及欣赏艺术和美之间的关系,将肉体的生理反应与审美过程结合在一起,把艺术归结为对肉体和感官的暗示;第三个方面是对美学这门学科自身的生命状态问题的反思,要求建立“强力美学”。尼采“美学生理学”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对虚无主义的反对,对一切否定生命的思想的攻击与反驳;第二是从应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的生理状况与美的创造之间的关系,以及美和艺术所引起的人的生理反应,并以这种反应为评判艺术与美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简论客体性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体性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古代西方的客体性哲学,它的的重要特征是把美当作某种实在,当作客体的属性,而把主体排除在外,在方法论上,客体性美学仅研究美的本质,而不关注审美。美学史上,古西方艺术是一种典型的客体性美学,它将艺术与美分离开来,在东方,早期辩证唯物主义也流露了客体性美学的倾向,它把美的自然性与客观性割裂开来。因为客体性美学只关注客观对象的性质,却把主体忽略了,这种美形态必然要被高举主体性的近代美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味觉与中国传统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来源于饮食中的味觉,但不是味觉。中国美学重视事物内在的意味,这种意味是精微的,模糊的,需要自身体验的。中国美学用了"味"这个词比喻美感,说明中国美学是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的,与西方以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美学相区别。中国美学要求审美者超越现象的美,而深入到现象后面的意义,认为这才是最高的美,最高的是"妙"。"妙"是不可言传的,通向无限的。  相似文献   

14.
蒋孔阳力图消解、突破西方形而上学主客二分思维方式,以全球化的视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中国传统美学、西方美学,创造性地提出了“美在创造中”、“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美是自由的形象”等命题,对美的本质以及美的规律、美感、审美范畴等美学基本问题作出了系统的阐释,有力地推动了美学学科基础研究的现代进程,为新实践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美学这门学科的基本出发点,是审美活动,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这涉及到一个传统美学如何向现代美学转换的问题.美学研究不能停留在寻找一个好像永恒的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美的定义,而应把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这是美学学科现代转型的一个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基础上,把美学的各种主要范畴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组织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他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把美和艺术的发展设计为一个内在包含的对立面的矛盾所形成的否定之否定(扬弃)的过程。因此,在他那里,最一般的美学范畴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等等是相互关联和矛盾转化的有机整体,而且与艺术的具体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形式相联系和相对应,形成了一个自在而自为的发展圆圈。这个美学范畴体系,不仅是德国古典美学范畴的集大成,而且也达到了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基础上,把美学的各种主要范畴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组织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他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把美和艺术的发展设计为一个内在包含的对立面的矛盾所形成的否定之否定(扬弃)的过程。因此,在他那里,最一般的美学范畴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等等是相互关联和矛盾转化的有机整体,而且与艺术的具体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形式相联系和相对应,形成了一个自在而自为的发展圆圈。这个美学范畴体系,不仅是德国古典美学范畴的集大成,而且也达到了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  相似文献   

18.
从传统美学"美是什么"的追问,转换为"美如何存在"的提问方式,对当代美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在西方现当代哲学发生范式转换的整体背景下,才可能理解从本体论美学向生存论美学转向的真实意蕴.生存论美学将艺术或美视为人类生存境域的一种呈现方式、展开方式或存在方式,认为美之存在与人之存在密不可分.只有在生存论视域下,美如何存在的问题,才可能提出、展开和解决.  相似文献   

19.
巴尔塔萨的神学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尔塔萨是 2 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神学家和美学家 ,他从神学出发对美学的重新定位、神学美学的特点、美的客体结构、审美过程所做的论述 ,呈现了他独特的神学美学体系 ,对我们了解西方神学美学的最新学术成就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极富原创性的核心范畴之一。兴最初是作为阅读理论和接受方法而受到文论家们的关注。兴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美刺走向审美的过程,当兴淡出于美刺教化、突显文学和审美功能的时候,兴作为接受的一面呈现出蕴藉含蓄、意在言外之美,日益满足读者对作品的认知需要,使读者从更广阔的空间体味其"韵外之致"。兴的内涵与西方接受美学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又与古代的言意之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