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一句话。因此句表述,太极一方面成为八卦产生的首要环节,另一方面又因为八卦不仅是图画符号,而且象征天地万物,所以太极也成为天地发生和存在的一个本源或本体环节。传统易学史中的太极之义约有十三种之多:北辰、元气、无、先天本体、未分之一、一物而两体、理、心、阴阳之浑合者、天地之性、非理非心非气的天道本体、大中之道、不变之一。此诸种阐释的内涵及其义理变迁是诠释者们四种考察角度的产物:宇宙论的视野、本体论的视野、作八卦的视野和蓍卦过程的视野。太极诠释史中存在着从宇宙论概念向本体论概念发展的过程。邵雍从作八卦角度论述太极概念是易学一大发展,清朝考据学派主张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为蓍卦过程的概念并不符合早期易学的观念。太极本体论的阐发史中,邵雍和胡煦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2.
孙奇逢是身跨明清两代的著名心学大师。其思想造诣颇深,而犹精于《易》学。他深刻地理解“《易》以道阴阳”(《庄子·天兀》)的根本思想。如说: “《易》以道阴阳”。其理止此矣,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读易大旨》卷三。以下引此书,仅注卷次) “《易》以道阴阳”。阴阳之道,不幽明、死生、鬼神之理而已。(同上)这就是说,“道”是“一阴一阳”,是“幽明、死生、鬼神之理”,外此,将无处寻“道”矣。他从“一阴一阳”中发现了世界本质,如曰: “《易》有太极”,乾坤之生生而子息者是。(同上)这就是说,所谓“太极”,无非指“乾坤之生生而不息”罢了,“而实非另有一物立于两仪器象之前也。”(同上)“太极”不离两仪四象,是犹“形上形下不离形字”(同上)的  相似文献   

3.
从《开天辟地与伏羲姊妹》看古代土家族的朴素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土家族远古民间故事《开天辟地与伏羲姊妹》(以下简称《故事》)在土家族地区源远流长,家喻户晓.现以《故事》为依据,对古代土家族的朴素哲学思想作一初步探讨.《故事》说:“古时候,宇宙间一片黑暗,昼夜不分,无天无地.突然,一阵狂风,把黑暗吹散了,出现了一朵白云,白云里面有一个卵,卵白似天形,卵黄似地形.卵生下无极,无极生下太极,太极生下两仪,两仪有阴有阳,就象两个人.阴  相似文献   

4.
刘宗周《易赞》是其《周易古文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理论纲领,全文由11个篇章组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点:上天之载,坤以法效;一齐俱到,浑无后先;一气周流,《易》有逆数;体用一源,各正性命;一心是矣,百司为神。这五点概括起来就是:天道阳主阴辅,阳为太极,化生为两仪、四象。太极、两仪、四象并非前后生成关系,而是一齐俱到,呈现出共时性的生生之道。究其原因,在于《易》有逆数,一气流转,无往不复,生生不息。天道元亨利贞,人心亦然。上天赋予人以至善之性,即为本体,此本体之性因心而明,所以,本体即是工夫。换言之,即心即性,即体即用。所谓体用一源,各正性命,即要求人心一念未开之际,以理制欲。如此即是懂得吉凶悔吝之道,从而迁善改过,入于圣域。  相似文献   

5.
<老子>与<易大传>论宇宙生成名异而实同.其异有二一是前者讲宇宙生成从道开始,后者从大一开始;二是两者表述不同.其同有三(1)都用数字表述宇宙生成;(2)都用阴阳对立表示天地万物对立;(3)<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与<易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皆讲和气生物,精神一致.  相似文献   

6.
《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为全书枢要。朱子以效训此句之学,学与习相表里,心与理相涵养。阳明再传弟子胡直以觉言仁,觉即明觉、灵觉,十字打开,既有溥博之横摄,又有渊泉之纵贯。胡直弟子邹元标以愿学为宗旨,《论语》首句之学即觉即悟,以本心之明觉含摄一切,以本心之灵觉达之一切,以透悟超越一切。邹元标以《易》之时义贯通此学,以《论语》初编末句"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呼应首句之时。总之,此学既有实行义,又有超越义,以效训学与以觉悟言学诠释各有侧重,二者在对立中相互融摄,总体上丰富了孔子仁学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为了注音释义,《说文》一共援引《诗经》例句达380条,其中用以注音者15条,用以释义者365条.用以注音者如:《说文·目部》:"?,直视也.读若《诗》曰'泌彼泉水.'"《说文·瞿部》:"矍,佳欲逸走也.读若《诗》云'?彼淮夷'之?."《毛诗》"泌"作"毖","?"作"憬".可见,考察《说文》引《诗》注音,不仅可以明白字的读音,还可以了解《诗经》的异文.因这易于理解,故这里略而不论.用以释义者情况则相当复杂.王念孙说:"《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曰,及所引经类多有之.①"王氏此言未必符合许慎的初衷,但《说文》误以经类中的假借义、引申义证以字之本义则是事实.《说文》引《诗》释义与《毛诗》相较,或字同释义同,或字同释义异,或字异释义同,或字异释义异.研究《说文》引《诗》释义与《毛诗》的同与异,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诗》意是颇有益处的,兹略考如下.  相似文献   

8.
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太极图说》与《通书》。其《太极图说》开宗明义,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含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明白无误地表明,无极是他的哲学的最高范畴。他的哲学以  相似文献   

9.
司马光认为《太玄》与《易》"道同而法异",故《太玄集注》多援《易》以释《玄》;并以为《太玄》合于圣人之心经典之义,故《集注》广引经典以释《玄》;《集注》以卦气学说和首名义训,重新厘定玄首拟卦之序。要之,司马光把《太玄》置于易学发展史的大背景下进行整体观照,以透显《太玄》熔铸百家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具有崇偶数以为美为吉的心理。《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汉语中偶数几乎皆具褒义,受到人们的偏爱。在语言应用中,“四”和“八”常用来强调语气,形容多,有一种对称的美,如“四平八稳”、“四面八方”等等,近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更视与“发”谐言的“八”为吉祥,赋予了它喜悦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1.
陈荣捷曾与日本学者辩论太极观念对于朱子理论体系是否为不可无,本文呼应、接续了陈文。文章首先分析了朱子《太极解义》中的体用说,提出,朱子运用体用范畴来定位太极与阴阳关系,其说虽承自二程,但又有自己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体用关系有先后之分的强调上。其次,作者考察了朱子太极思想与邵雍、张载的关联,指出《易学启蒙》明显采用了邵雍之说,论文还分析了朱子关于太极是气的一条语录,指出其与张载对《易传》"参两"思想阐释的相似之处,所有这些旨在加深对于朱子太极思想来源复杂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自明清以还,关于《文心雕龙》的校注类著作极多,但所校所注犹有未尽确当者。《文心雕龙.原道》篇中,"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不当校为"为五行之秀气,实天地之心生";"惟人参之"的"参",当作"参入"解而不当作"参拟"解;"人文之元,肇自太极"的"太极",并非指的"生成天地之宇宙本体"而是指的《周易》、易象。《文心雕龙.练字》篇中,"鸿笔之徒"不当校为"鸣笔之徒";"暨乎后汉,小学转疏,复文隐训,臧否大半"指的是东汉时文字之学转向空疏,复杂的文字隐伏其义训,当时了解和不了解复杂文字的学者各各参半;"别列淮淫,字似潜移,淫列义当而不奇,淮别理乖而新异"引发众多歧解与原文的表达不够清楚、完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司马光认为《太玄》与《易》“道同而法异”,故《太玄集注》多援《易》以释《玄》;并以为《太玄》合于圣人之心经典之义,故《集注》广引经典以释《玄》;《集注》以卦气学说和首名义训,重新厘定玄首拟卦之序。要之,司马光把《太玄》置于易学发展史的大背景下进行整体观照,以透显《太玄》熔铸百家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4.
鼠赋管见     
现存以鼠为题的十数篇赋作中,其形容动静、生活习性以及人鼠矛盾的刻画别无二致,其托喻刺世主题更是大同小异.老鼠本是不劳而获且贪得无厌之物,诸位鼠赋作者不约而同亦在情理之中.然而缘何各种文体唯独赋中鼠之形象千百年不出异调?究其根本,当以"赋者,古诗之流"为线索,溯源古《诗》,即可知老鼠文学形象在古《诗》出现的时代已然定型.在由鼠赋寻根至古《诗》之鼠的过程中,又可见"六义入赋"对鼠赋体、法、用的影响,也可借以体会"赋者"何以为"古诗之流".  相似文献   

15.
作为本体论的最高哲学范畴,《易传》的"太极",同《老子》的"浑成"之"道"一样,是原始五行、阴阳学说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太极"被规定为混沌未分的原始统一体,摆脱了特殊实物的理论局限,战国以来的历代哲学家们,多把它当作"万善至好底表德"①,赋予不同的含义,进行激烈的争论.宋明以后,更以"太极"问题为理论核心,展开有无、虚实、理气、  相似文献   

16.
《说文》释字有兼存诸义者,考其说释之例,除因"一曰"别出他义而外,当以二义递相义训为要。按之并训二义,同义复出者有之,相反相成者有之,文意顺承者有之,别义歧说者有之,舛讹未通者亦有之,诚为类例繁富,缴绕难清。实当爬梳其例,隐括其类,廓清纷淆,择要例以辨之。今人或出"一句数读"例,言《说文》于一句中可兼训数义也。由是立说,误读误释往往而生,亦有可说者。  相似文献   

17.
高邮王引之(1766—1834)《毛诗述闻》记述乃父王念孙(1744—1832)解《诗》之见,并集己意,是训释《诗经》登峰造极之作。然智者千虑,容或有失,如王念孙误解《汉广》"言刈其楚"之"楚"为"高",继而错释"翘翘错薪"之"翘翘"为众。"楚"实为木名,而"翘翘"义为"高"。《汝坟》"伐其条枚",王引之认为"条"是木名,却无明证。"条"应为泛名。《鹊巢》"维鸠方之",王引之以"方"为"放",训作"依",然举证不足,"方"当依《毛传》释为"有"。又如《谷风》"伊予来塈",王引之读"塈"为"忾",释作"怒"。"塈"训"息"则更合诗意。《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王引之读"景"如"憬",而本诗"景"字作"景象"义,则更为平实。《遵大路》次章,王念孙以变韵为由,以"遵大路兮"之"路"为"道",然变韵并非单一形态,而此诗亦事关合韵。本文就此六则,详论王氏父子之得失。  相似文献   

18.
在《山海经.大荒南经》关于大明山古为"氾天之山"和《淮南子.地形训》把赤水(红水河)视为帝之神泉的记载中,透露了大明山在壮族先民心目中可能是一座神山天梯的信息。考古发掘也印证了大明山周围一带是壮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大明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也有条件成为壮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易之两爻是先秦文论的思想场域和言说框架.在两爻之间,先秦诗哲安放着各自的"道"与"文":《周易》"况之太极"的象喻、直觉和整体言说,老庄"人法自然"的诗性之思和诗性之方,孔孟"天何言哉"的人伦体悟和人文寄托.  相似文献   

20.
《经义述闻》乃经学之权威,亦是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之代表著作.二人每立一说,必言之有据,去取之间,尽见卓识.但书中亦有未尽完善之处,其中,“以孝烝烝”可读为“克谐以孝,烝烝父不格奸”,“烝烝”于先秦典籍习见,其义为“盛”、“美”,而非“孝”;《汗简》、《古文四声韵》之“誓”或沿自金文,而非籀文“折”字;“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一句,王引之训“敷”为“徧”,实则“敷佑”音义皆同“抚有”,是“匍有”、“抚有”的同音假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